陳志海 王燕
摘 要: 英語典故大量來源于《圣經(jīng)》,由于宗教信仰所帶來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的差異,使得這類典故的理解與翻譯更加困難。本文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通過列舉典型例子介紹幾種常用的典故翻譯方法,希望對遇到這類典故的翻譯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 功能對等理論 圣經(jīng)典故 翻譯策略
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目的語的讀者與原語的讀者獲得相同的反應(yīng)。從語篇類型來看,圣經(jīng)典故的翻譯屬于信息類語篇。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讀者了解西方文化,同時豐富中國人的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水平。通過分析文化背景,我們了解到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因此翻譯時找不到完全的對等,下面總結(jié)了一些常用方法。
1.直譯法
直譯是不僅要保持原有內(nèi)容,還能保持原來的形式。由于“圣經(jīng)”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引用一些圣經(jīng)中的典故。中國讀者開始熟悉某些典故的意義及形象,所以他們理解起來不會有太大困難。因此,盡管有時種族和文化的差異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和誤解,但直譯依然是可行的??纯匆恍├樱?/p>
例1:Mr.Black was fooled by the salesmans manners until he showed that he was really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by selling Mr.Black a car that was falling apart.
布萊克先生被推銷員愚弄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推銷員是貌善心毒的人。他賣給布萊克先生的是一輛要垮的小汽車。
據(jù)《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第7章第15節(jié)至20節(jié)記載,耶穌·基督(Jesus Christ)在登山空訓(xùn)中告誡門徒和世人:“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里來,外面披著羊皮,里面卻是殘暴的狼。你們能夠從他們的行為認(rèn)出他們?!痹凇妒ソ?jīng)》里,狼是兇狠殘暴的典型,而綿羊(sheep)卻是溫順的、具有犧牲精神的,因此常被用做獻(xiàn)給上帝的祭品。由于狼的本性,在世界上很多種語言里,狼的寓意都是相同的,在《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伊索也描述了一個披著羊皮混進(jìn)羊群的狼逐漸吞食羊羔的寓言,伊索以此比喻某些狡詐之人。由于《圣經(jīng)》和《伊索寓言》的描述,使得成語“披著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廣為流傳,逐漸進(jìn)入世界許多語言,包括漢語,即使在中國,“披著羊皮的狼”的寓意,是婦孺皆知的。人們以此成語形容“貌善心毒的人,口蜜腹劍或戴著假面具而心懷鬼胎的人”。
2.套用法
所謂套用是指用中國現(xiàn)成的成語解釋英語習(xí)語。雖然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面臨同樣的事情時,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習(xí)慣、風(fēng)俗和文化,他們將有不同的反應(yīng),并使用不同的方式表達(dá)一個事物。不同民族群體往往使用不同的東西表達(dá)同樣的想法,為了正確表達(dá)英語典故,我們可以使用現(xiàn)成的中國習(xí)語,這樣中國讀者能夠全面了解“圣經(jīng)”典故。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2:John could not go to a library,and writing the report was a job of making bricks without straw.
約翰不能去圖書館,因此這篇報告是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寫就變?yōu)闊o米之炊了。
該典故源于《圣經(jīng)·舊約·出埃及記》(Bible,Old Testament,Exodus)第5章第7節(jié)。上帝見以色列人在埃及備受奴役,就號召以色列人摩西(Moses)帶領(lǐng)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摩西請法老允許以色列人去曠野祭祀上帝。法老不僅不同意,反而責(zé)備他們有意曠工,就吩咐監(jiān)工:“你們不可照常把草給百姓做磚,要叫他們自己去撿草。他們素常做磚的數(shù)目,你們?nèi)耘f向他們要,一點不可減少,因為他們是懶惰的,所以呼求說:‘容我們?nèi)ゼ漓胛覀兊纳?。你們要把更重的工作加在這些人身上,叫他們忙碌,不聽虛假的言語。”以色列人只好自己撿草制磚,但完不成規(guī)定的任務(wù)。因此,我們用符合中國文化的熟悉的諺語將其譯為無米之炊,這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3.直譯加注法
直譯加注法是指保持原文內(nèi)容和原文形式同時附加解釋信息的翻譯法。在英語典故中,有很多包含西方地名或人名的典故,它們具有民族特性,對其采用直譯法,讀者可能知道地名或人名,但不能深刻了解其文化意思,直譯加注法可以彌補這種缺陷??聪旅娴睦樱?/p>
例3:“I knew the North Star”,Henson wrote years later “l(fā)ike the star of Bethlehem,it announced where my salvation lay.”
“我會認(rèn)北極星”,許多年后亨森寫道?!熬拖袷サ夭愕木刃且粯樱嬖V我在哪里可以獲救?!?/p>
“the star of Bethlehem”,許多文獻(xiàn)都形容伯利恒之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顆星。對于基督教來說,伯利恒有非同一般的意義。據(jù)稱,這里既是基督教創(chuàng)始人耶穌的誕生地,又是僅次于耶路撒冷復(fù)活教堂的又一圣地。但是伯利恒這個地名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是陌生的,所以譯文添加了“圣地”和“救”(星)作為補充說明,這種添加非常簡潔不拖沓,而又比較清楚地給讀者稍作了一點文化背景的注釋。正是這樣的注釋使得讀者對意思清晰明了,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4.意譯法
典故這個特定的語言,往往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典故通常有一個固定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圣經(jīng)”的典故找不到相對應(yīng)的漢語。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把它們轉(zhuǎn)化為漢語而未做任何改變,那么它將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因此,我們應(yīng)該把典故作為一個整體去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意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過,意譯不是著眼于細(xì)節(jié),也不注重形式,但譯出了意思的同時使得文章自然流暢。只要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4:We enjoy our holiday by the sea but there was one fly in the ointment;a circus set up on the beach.
我們在海濱歡度假日,但美中不足的是海灘上建立了一個雜技場。
據(jù)《圣經(jīng)·舊約·傳道書》(Bible,Old Testament,Ecclesiastes)第10章第1節(jié)記載:“死蒼蠅使作香的膏油發(fā)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智慧的人心居右,愚昧的人心居左。并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掌權(quán)者的心若向你發(fā)怒,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痹谶@里,把“愚昧”比做“蒼蠅”,把“智慧”和“尊榮”比做“膏油”,蒼蠅使膏油發(fā)出臭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在英語中,人們用它表示“美中不足之處;使人掃興的(?。┦隆?,這與漢語中所說的“一條魚腥了一鍋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們采取意譯的方法,將其翻譯為“一條魚滿鍋腥”。
5.結(jié)語
熟悉《圣經(jīng)》典故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及文化內(nèi)涵,對于了解西方文化,擴大知識面,理解和掌握英語,提高英語水平大有裨益,在英語教學(xué)中也是十分必要的。掌握英語,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除了要抓住語言因素外,還應(yīng)注意非語言因素,即具有敏銳的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英語水平,從而恰當(dāng)?shù)赝瓿筛鞣N語境下的言語行為。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克服本民族文化對自己思維視點轉(zhuǎn)換的影響,才能做到對源語“盡窺其妙”。對譯語“運用自如”,使英語典故的翻譯最終實現(xiàn)語言功能上的對等。
參考文獻(xiàn):
[1]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