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俊康
摘 要: 在影響《門羅宣言》的眾多因素中,英國因素和原西屬拉丁美洲地區(qū)的新興獨立國家因素無疑是兩個重要的國際因素。其中,英國因素不但促成了《門羅宣言》的公開化,而且和后者一道對《門羅宣言》的內(nèi)容也產(chǎn)生了作用。
關鍵詞: 《門羅宣言》 英國因素 獨立國家因素
1823年12月2日發(fā)表的《門羅宣言》,在美國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國內(nèi)外史學界對其已有較多的、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本文在史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影響《門羅宣言》的國際因素,再作新的探索,以期對客觀地認識《門羅宣言》有所裨益。
一、英國因素
繼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19世紀初西班牙的拉丁美洲殖民地紛紛通過獨立戰(zhàn)爭而陸續(xù)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堕T羅宣言》是在這些獨立國家及美國,再次遭遇歐洲神圣同盟殖民主義威脅的背景下出臺的。在1822年的維羅那會議上,西班牙呼吁神圣同盟幫助鎮(zhèn)壓其拉美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這得到了法國和俄羅斯的贊成。俄國企圖借此機會從阿拉斯加南下擴大其在美洲的領地,法國則想趁機變拉美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如此,不僅原西屬拉丁美洲地區(qū)的新興獨立國家的安全會受到致命的傷害,美國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商業(yè)利益也會受到嚴重挑戰(zhàn)。面對這樣的威脅,美國總統(tǒng)門羅針鋒相對地在其宣言中宣告:“作為涉及美國權利與利益的一項原則,中、南、北美洲,由于它們業(yè)已實現(xiàn)并保持自由和獨立的地位,今后不得再被歐洲任何國家視作未來殖民的目標?!盵1]379從而宣示了“不再殖民”的原則。那么,當時的美國有制止神圣同盟國西班牙、俄羅斯、法國在美洲的殖民野心的力量嗎?
19世紀20年代,盡管美國已經(jīng)走上了發(fā)展和成長的道路,但其本質(zhì)上仍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國。1820年,美國對外輸出的產(chǎn)品中,農(nóng)產(chǎn)原料便占了60.46%的比重。工業(yè)方面,美國制造業(yè)尚不及俄國或法國的1/2,甚至比早已衰落的西班牙還要低。在軍事方面,1821年美國國會立法將其本國的陸軍僅僅定編為6183人[2]120;海軍雖有1819年通過的紙面上的長期建設規(guī)劃,但到1823年時,它所擁有的艦船和武裝人員只有法國海軍的1/4和俄國海軍的1/8[3]59。所有這一切都證明,當時的美國經(jīng)濟與軍事都是十分弱小的,根本無力制止神圣同盟國西班牙、俄羅斯、法國在美洲的殖民野心。
既然美國無力制止西班牙、俄羅斯、法國在美洲的殖民野心,《門羅宣言》為什么又敢對他們說“不”呢?其原因則在于英國因素的作用。
英國是當時世界的超級強國。由于英國在拉丁美洲的新興獨立國家中享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優(yōu)勢性商業(yè)利益與特權;加之其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需要拉美更進一步成為其商品銷售市場、原料產(chǎn)地和投資場所,因此,面對西班牙、俄羅斯、法國在美洲的殖民主義野心,1823年,英國外交大臣坎寧向法國表明:英國不會坐視法國武力干涉西屬拉美殖民地的革命,并準備以武力保護拉美獨立國家;英國還向拉美獨立國家派駐了商務領事,以示承認他們的獨立;此外,坎寧還“建議英美合作以挫敗西班牙的企圖”[4]300。這些都說明英國以其軍事力量為后盾,反對神圣同盟國武力干涉西屬拉美的獨立運動,并主張維護拉美新興國家的獨立地位。英國的態(tài)度表明他自然站在了美國一邊。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英國軍事力量特別是其海軍力量舉世無雙。因此,英國的明確態(tài)度必然會使西班牙、俄羅斯、法國不敢輕舉妄動。時任美國國務卿的亞當斯就指出,就算歐洲列強準備干預,強大的英國海軍也會阻擋他們[5]182。而對美國來說,英國的態(tài)度必然給美國反對神圣同盟國的殖民野心起到極大的壯膽的作用。杰斐遜就此毫無隱諱地說道:“有大不列顛在一起,我們無須懼怕整個世界?!盵3]46可見,《門羅宣言》之所以敢于宣示其“不再殖民”的原則,是因為當時無比強大的英國也反對神圣同盟國對原西屬拉丁美洲的殖民企圖,從而奠定了美國政府決心阻止西班牙、俄羅斯、法國在美洲的殖民野心的底氣。
二、原西屬拉丁美洲地區(qū)的新獨立國家因素
在宣布“不再殖民”的原則后,《門羅宣言》進一步明確道:歐洲任何國家,包括神圣同盟國在內(nèi),如果為了進行壓迫而干涉已獲美國承認的原西屬拉美地區(qū)新興的獨立國家,就都是“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現(xiàn)”,美國對此不會“熟視無睹”[1]380,381。顯然,《門羅宣言》把美國打扮成了在原西屬拉美地區(qū)新建的獨立國家利益的代言人和捍衛(wèi)者。《門羅宣言》為什么又得以將美國置于如此高的地位呢?
在美洲歷史上,美國是第一個擺脫殖民統(tǒng)治而爭得獨立的國家。其在1775-1783年進行的獨立戰(zhàn)爭,向拉丁美洲人民一方面表明了被壓迫民族只要敢于斗爭,掌握好自己的命運,審時度勢,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就一定能取得斗爭的最后勝利。另一方面則提供了民族獨立的原則和以弱勝強的成功經(jīng)驗。因而,美國獨立戰(zhàn)爭成為西屬拉丁美洲人民開展獨立斗爭的學習榜樣。在西屬拉美獨立戰(zhàn)爭前夕,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所發(fā)表的《獨立宣言》和潘恩的《常識》一書,紛紛在各殖民地傳播開來,富蘭克林、杰斐遜的民主思想深深地影響殖民地的知識分子,進而對西屬拉美獨立戰(zhàn)爭的輿論準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西屬拉美獨立運動中起重要領導作用的土生白人幾乎都熟悉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歷史。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更是成了他們斗爭的指南。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國會議員亨利·克萊1818年在眾議院的一次發(fā)言中說道:“我們是它們(即拉丁美洲)偉大的榜樣,它們經(jīng)常把我們當作擁有同樣出身的兄弟一般談及。它們采用我們的準則,照搬我們的制度,并且在許多場合使用我們革命文件的語言和觀點?!盵6]11-12所有這一切,都說明西屬拉丁美洲地區(qū)的獨立戰(zhàn)爭是在美國獨立革命的旗幟下進行的。
不僅如此,面對西班牙攜法國、俄羅斯企圖卷土重來的野心,原西屬拉美地區(qū)剛獨立的國家自知自身力量的不足,為了保衛(wèi)其獨立斗爭的成果,他們在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持的同時,也寄希望于美國政府。1815年,南美洲的獨立政府便派員來到美國,以期獲得美國的承認;拉巴拉塔地區(qū)1816年獨立后,派使者阿吉雷前來游說美國的支持。所以,他們是盼望能得到美國的幫助捍衛(wèi)其獨立果實的。
正是由于西屬拉丁美洲地區(qū)的獨立戰(zhàn)爭是在美國獨立革命的旗幟下進行的,獨立建國后又需要美國的幫助捍衛(wèi)其獨立成果,這自然為《門羅宣言》把美國塑造成原西屬拉美地區(qū)新興獨立國家利益的代言人和捍衛(wèi)者提供了便利。
總之,1823年《門羅宣言》的發(fā)表,不僅是當時美國國內(nèi)因素的結果,而且是美國善用有利的國際因素的結果。
參考文獻:
[1]J·艾捷爾.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G].趙一凡,郭國良主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阿倫·米利特,彼得·馬斯洛斯金.美國軍事史[M].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
[3]Dexter Perkins.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3.
[4]加里·納什.美國人民:上卷[M].劉德斌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Thomas Andrew Bailey.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orporated,Englewood Cliffs,1974.
[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40-2008172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