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選用有效的切入點,讓學生提升情感體驗,促進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筆者一直關注的問題所在。有效的切入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課文的解讀有著四兩撥千斤的妙用。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對文本的理解很不成熟,切實關注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有效性的因素,立足教學實踐,采用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有效性的策略,必定會給實際教學工作帶來積極的影響和指導作用。
一、提高教育素養(yǎng),加強切入點的有效發(fā)揮
1.潛心鉆研,提高素養(yǎng)。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要對課堂閱讀的切入點有直觀的把握,通過開闊教育視野和實踐教學經(jīng)驗,加強對切入點的選擇與運用。
日常教學實踐對老師來說,是一種理念的學習與提升,是教育教學方面自我塑造、自我修為的過程。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科學切入問題,為學生開啟學習成長的智慧之門。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習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設計靈活新穎的課堂模式,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如在教學南宋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一詞時,我這樣設計:辛棄疾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這首詞中的愁到底有哪些呢?學生通過討論得到結(jié)論:這首詞包含了三種愁思,一為流離失所的人民而愁;二為山河破碎的國家而愁;三為壯志未酬的自己而愁。通過這條情感主線統(tǒng)領全詞,學生在文本中與辛棄疾的心獲得了共鳴,在自主學習中獲取了知識,贏得了能力發(fā)展的空間。
2.豐富知識,提高技巧。教師在選用切入點時,要豐富理論知識,明確什么樣的切入點對學生發(fā)展更有益,并以此標準衡量對切入點的選用質(zhì)量,樹立技巧意識。
在教授老舍先生的作品《林?!芬晃臅r,筆者深入挖掘教材,將“思路“、教路”、學路”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抓其要領,得其旨趣。在學生了解課文整體結(jié)構的基礎上,筆者預設以下問題:你認為哪幾個字凝聚了作者的感受?作者第一次感到“親切、舒服”時,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嶺、林、花)重點寫了什么?(林海)為什么?(親眼看到林海的景色,感到親切、舒服。)師:作者第二次感到“親切、舒服”是在什么時候,為什么?(作者看到千山碧、萬古長青的林海,聯(lián)想到廣廈良才,甚至桌椅,覺得它美得并不空洞。)引導學生緊緊圍繞三處“親切、舒服”,感受作者行文之妙,從興國安邦之說,品悟作者立意之深。把握理解教材,是選用有效切入點的關鍵。
3.把握教材,挖掘文本內(nèi)涵。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程度,決定了切入點選用的實用性,因此要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的精彩點,對教學有整體設計和把握能力,使切入點切實為落實重點、突破難點而服務。
筆者認為,只有深入文本研讀,把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教師才能在教育教學中端正言行,以陽光積極的心態(tài)給予學生健康蓬勃的情緒體驗,使學生真正喜愛上語文課堂。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具備較強的課堂調(diào)節(jié)力。勇于嘗試,樂于自省,對切入點的選擇與運用潛心體會,不斷自省反思,逐漸加以完善。
教學中我經(jīng)常將自己的反思心得隨時記錄下來,與同仁們共同切磋探討,所謂“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在課堂中嘗試、推敲,不斷完善選用閱讀教學切入點的技能。
4.走進學生,了解學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學生知識能力點有效切入,真正強化閱讀教學效果。如在教學說明文《松鼠》一課時,我采用了表格切入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合作學習,共同深讀文本,將松鼠的特點梳理出來,呈現(xiàn)在表格中,這樣不但尊重了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而且充分激活了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豐富了學習經(jīng)驗,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往,收效甚好。
二、挖掘文本,確立有效切入點
一篇課文中可作為教學切入點的往往不止一個,如何科學選擇最佳的教學切入點呢?最根本是依據(jù)教學目標確定。
所謂教學目標是指某項教學活動試圖達到的目的,它對教學起著主導作用,為有效切入提供方向的指引,使教學有的放矢,有所作為。
1.深入探索,有效切入。教學最佳的切入點是從文本解讀中來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探索和領悟。有教授說,教師應是文本作者的知音。語文的工夫就在于善讀文本,并有能力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在課堂上“導演”精彩劇目?,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繁多,從聽說讀寫、品讀感悟到人文熏陶、能力培養(yǎng)到思維訓練……林林總總,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最大限度地學好教材,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刪繁就簡,篩選教學關鍵點,切入課堂,引導學生潛心研讀。
教師要把握教材蘊涵的情感意義、價值取向等深層內(nèi)涵,將教材的“文”和“道”的兩大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一篇文章,教師可以從課文的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特點切入。如從文本的關鍵詞、重點句、重點段落、課文的開篇等入手,進行切入,引導學生思考。如在教授《渡河少年》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找出中心句觸摸人物,走進人物心靈:“渡河少年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圍繞“好一個倔強的少年”這一中心句,學生深讀文本,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感受性格特點。
2.從文本的隱性特點切入。如課文的線索、結(jié)構、主題、背景、高潮處、矛盾處、文章表達的感情等。在教學《金錢的魔力》一文時,我讓學生從課文高潮處思考,產(chǎn)生疑問。高潮處有這樣一段話:“可是,老兄,我可不能定做這些衣服呀,除非你能無限期地等我付錢,要不然你能換開這張鈔票也行?!薄盁o限期!這幾個字還不夠勁兒,先生,還不夠勁。您得說永遠永遠那才對哩,先生。托德,快把這批定貨趕出來,送到這位先生公館里去,千萬別耽誤。讓那些小主顧們等一等吧。把這位先生的住址寫下來,過天……”學生產(chǎn)生疑問:“這位先生為何受到如此尊崇?他有什么過人之處嗎?”由此進入文本,追根求源,迫不及待想了解其中的故事。
切入有效閱讀的支點還有很多,可以從學生的原初體驗及對文本的態(tài)度看法入手。筆者認為,教無定法,對切入點的把握,要根據(jù)不同的文體,也有不同的側(cè)重點。通常情況下,就文學性的文本而言,多側(cè)重于“情感”方面,而非文學性的文本則多側(cè)重于“知識”方面,這要靠教師權衡把握。
總之,只要教師了解教材特點,潛心思考、用心創(chuàng)造,就會因課而異、因人而異,選用恰當?shù)那腥朦c,充分發(fā)揮其有效性,使閱讀教學課堂精彩紛呈,熠熠生輝。筆者相信,只要給學生一個支點,就可以撬動整個文本的世界,收獲豐富的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