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翠翠
摘 要: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進行積極的摸索與反思。尤其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評價的改革,以此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教學方式 教學評價
一、引言
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多年,伴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步伐,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筆者同廣大語文教師一樣,在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進行積極摸索與反思。近年來,筆者尤其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評價的改革,以此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F(xiàn)將本人的點滴感觸總結(jié)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改進語文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背踔姓Z文教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理所當然地要將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yōu)樽灾?、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筆者一直在朝這一方向努力,利用一些新型的語文教學方式,如組織學生合作解決語文學習問題、指導學生撰寫語文綜合性學習總結(jié)等。值得欣慰的是,筆者的一系列舉措著實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成效。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必然會促使初中語文教學走向有效。教師要善于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新舊教學方式策略性地加以篩選、組合、交叉、疊用,即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促進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面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要以自己的經(jīng)驗與智慧進行棄舊換新、推陳出新、新舊結(jié)合出新的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建立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訓練方式基礎上的教學方式雖然是“舊”的,但可以改造出“新”,建立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訓練方式,教師要做好繼承、弘揚與摒棄工作,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永遠是“新”的,提高語文教學成效。
例如,執(zhí)教一篇課文語文,教師習慣于先介紹課文的作者與背景。如果在教學伊始就詳盡地對課文作者與背景情況加以介紹,這是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但如果在作者介紹之中附帶介紹背景,或者以介紹背景為基礎帶出作者的介紹,抑或是在講讀課文之中有機地穿插背景介紹,這便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改進,也是在有效運用教學策略。又如,教學古代或現(xiàn)代詩歌時,范讀是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如果語文教師能在示范性朗讀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進行示范性吟誦或歌唱,便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改進,這種教學策略的運用必然會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筆者在教學中總喜歡為學生作示范性的朗讀。這是因為范讀更便捷,更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學生喜歡感受老師朗讀時的表情與聲音,經(jīng)過真切的“視”與“聽”,學生會充分感覺到老師的可親。教師的示范性朗讀,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完整的藝術(shù)形象和語言的優(yōu)美。羅馬詩人賀拉斯說:“只有唯一的路可以打動人的心,就是向他們顯示自己被打動。”只有老師自己被感動了,才能引發(fā)學生情感與心靈上的共鳴,達到以情怡情。實踐證明,教師的示范性朗讀具有鮮明的直觀性,有助于感染學生,吊起學生朗讀的“胃口”,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因為教師在朗讀語言上的把握是具有一定的技巧的,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比如,朗讀語言的音高、語速、語調(diào)等。筆者認為教師經(jīng)常性地范讀,學生經(jīng)常性地感知、模仿、體會、訓練,比起教師反復地強調(diào)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或僅從技術(shù)層面給予學生生硬的朗讀指導,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改進語文評價方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成效的評估與檢測,也是對教學目標達成方式與程度上的判斷與衡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變學生的被動的接受性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強調(diào)將終結(jié)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jié)合,由“知識與能力”一個狹隘的目標擴展為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關注。這一思想同樣促使語文教學評價的深刻變化。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評價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更多地關心學生平時的學習。如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使用“成長記錄袋模式”為每一位學生收集平時學習的進步素材,為每一位學生建立課堂表現(xiàn)與平時成績檔案并最終計入期末總評成績;在教學中堅持走“大語文”教學之路,積極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體現(xiàn)了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格外關注。又如,在口語交際訓練中,筆者更加強調(diào)對學生社交能力、認為人處世態(tài)度、視場合得體表述等非技能性因素的鍛煉;在作文教學中,更加強調(diào)對學生說真話、述真事、吐真情、表真意等價值因素的培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與閱讀批判。行文至此,筆者想起教育家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一書中的精辟論述:“如果班級里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思想的氛圍,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中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并且參與到談話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就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將這種思想觀念運用于語文教學之中,可以營造出平等、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促進語文教學走向人文化與人性化,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
四、結(jié)語
為了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新理念,為了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了適應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需要,為了追求語文教學的新穎性、時效性,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方式,勇于摒棄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題海戰(zhàn)術(shù)等陳舊的教學模式,以更加素質(zhì)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翠萍.改進教學模式,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成效提升[J].中國校外教育,A,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胡朋.探究性學習方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揚棄、改造和突破[J].教育界(上旬),2013.
[4]贊可夫著.杜殿坤譯.和教師的談話[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