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貴
(衡陽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湖南 衡陽 421002)
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網(wǎng)絡的時代。網(wǎng)絡世界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虛擬社會,又是現(xiàn)實社會的延伸和反映。由于網(wǎng)絡所特有的虛擬性、隱蔽性和開放、快速,網(wǎng)絡上的外在道德約束要比現(xiàn)實社會弱得多,人們在網(wǎng)絡上的道德言行主要依靠個人內心信念來維系,是一種以 “慎獨”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
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本質就是自覺的德性踐行,故相關研究要想獲得高生態(tài)效度,就必須選擇能充分反映這種自覺踐行本質的實驗情境。網(wǎng)絡道德情境就是這樣一種典型情境,從網(wǎng)絡情境探討行為自我管理應是一種較好的研究范式??紤]到網(wǎng)絡情境中親社會行為界定和取樣的困難,我們選擇網(wǎng)絡情境更常見和更易取樣的不道德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而在網(wǎng)絡不道德行為中,網(wǎng)絡欺騙行為易發(fā)和多發(fā),是社會關注較多的更需要網(wǎng)絡自律的行為。
在德性心理研究中,行為自我管理的研究還比較少,多因素、復雜關聯(lián)、生態(tài)情境的系統(tǒng)性研究更是鮮見。因此,基于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三階段 (道德知覺、道德判斷和道德意圖),綜合各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設置了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網(wǎng)絡欺騙的三個情境,探究大學生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過程及內部機制,這涉及道德強度、內疚、個人道德哲學、德性自我意象諸重要影響因素[1]。
被試來自我國某省屬高校隨機抽取的大二學生。共發(fā)放38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52份,有效回收率92.6%,其中男生172人、女生180人。測試系利用被試上機實驗時間在電腦上作答。
研究采用道德決策領域研究中常用的情境分析法。設計了網(wǎng)絡購物中常見的涉及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三種欺騙情境—— “拍賣棄標”、 “拍賣缺陷產(chǎn)品”和 “拍賣仿冒品”,要求被試進行情境分析,回答11個問題,歸為行為自我管理、道德強度和內疚三個方面?;卮饐栴}后,繼續(xù)填寫隨后的個人道德哲學量表和德性自我意象量表。
測量工具具體為:①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問卷,包括道德知覺、道德判斷和行為控制認知三個階段,項目采用Likert自評式7點量表法 (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的形式。②道德強度量表[2],包含結果嚴重度、社會共識、結果發(fā)生機率、時間迫切性、親近程度、效果集中度六個維度,共6個項目。采用Likert自評式7點量表法 (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的形式。③內疚評定,被試在5點量表上 (1不內疚,5非常內疚)判斷情境故事主人公可能體驗到的內疚強度。④個人道德哲學量表[3],包括理想主義 (4題)和相對主義 (4題),采用Likert自評式7點量表法 (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的形式。⑤德性自我意象量表[4],包括 “自我指向”和 “行為指向”兩個分量表,均涉及 “清晰性”、“價值性”、“敏感性”、“操作性”、“情感性”五項內容。量表采用Likert自評式5點量表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的形式,得分越高表示德性自我意象越好。
對所得資料,首先,分析網(wǎng)絡情境、各量表的信度,以及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中各變量得分情況;其次,采用因素分析法考察道德強度的結構;再次,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各階段和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又次,采用回歸分析考察各變量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的解釋能力;最后,分析內疚對道德判斷和行為控制認知的中介效應、德性自我意象對道德判斷和行為控制認知的調節(jié)效應。
資料的初步整理表明被試對三個欺騙情境的反應結果基本一致,這里僅呈現(xiàn)被試對一個欺騙情境 (拍賣仿冒品)的反應結果。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和LIREL8.70進行處理與分析。
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中各變量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變量得分
從表1可知,道德知覺、道德判斷和行為控制認知的均分分別為5.65、5.75、5.90,均大于中數(shù)4;道德強度六成分的均分也均大于中數(shù)4;內疚的均分為3.23,大于中數(shù)3。德性自我意象之自我和行為指向的均分大于中數(shù)3,理想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均分也大于中數(shù)4。
3.2.1 道德行為自我管理三階段的相關性分析
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三階段的相關分析顯示,道德知覺與道德判斷呈顯著正相關,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呈顯著正相關。
3.2.2 各變量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的相關分析
各變量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的相關分析見表2。
表2 各變量和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的相關
從表2可知,道德強度與行為自我管理三過程呈顯著正相關;理想主義與行為自我管理三過程呈顯著正相關,相對主義與行為控制認知呈顯著負相關。德性自我意象與行為自我管理三過程呈顯著正相關。內疚與道德判斷、行為控制認知都呈顯著正相關。
各變量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各過程的回歸分析見表3。
表3 各變量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的回歸分析
從表3可知,以道德知覺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顯著,六個變量的整體解釋能力為40.3%,其中社會壓力認知和理想主義的偏回歸系數(shù)顯著。
以道德判斷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顯著,七個變量的整體解釋能力為26.7%,其中道德知覺、潛在傷害認知和德性自我意象之自我指向的偏回歸系數(shù)顯著。
以行為控制認知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顯著,九個變量的整體解釋能力為39.8%,其中道德判斷、潛在傷害認知、社會壓力認知、理想主義、德性自我意象 (自我指向和行為指向)和內疚的偏回歸系數(shù)顯著。
3.4.1 內疚的中介效應
內疚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內疚 (w)的中介效應依次檢驗
結果顯示,依次檢驗的前三個t檢驗均顯著,內疚的中介效應顯著;第四個t檢驗也顯著,屬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大小為 0.313×0.355=0.111,直接效應為0.292,總效應為0.403。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例為.313×0.355/0.403×100%=27.5%。
3.4.2 德性自我意象的調節(jié)效應
德性自我意象對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的調節(jié)效應分析見表5。
表5 德性自我意象 (U)的調節(jié)效應分析
從表5可知,第二步中乘積項UX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R2的變化為3.3%并顯著,德性自我意象的調節(jié)效應顯著。
3.4.3 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和有中介的調節(jié)效應
在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的關系中,德性自我意象是調節(jié)變量,內疚是中介變量,故四個變量形成了同時包含有中介的調節(jié)變量和有調節(jié)的中介變量的混合模型。運用LIREL8.70路徑分析的結果見圖1。
圖1 混合模型的回歸系數(shù)
從圖1可知,德性自我意象的直接調節(jié)效應顯著 (U×X→Y的系數(shù).151,t=2.96)。內疚的中介效應顯著 (X→W 的系數(shù) .124,t=2.41;W→Y 的系數(shù) .207,t=3.98)。由U×X→W的系數(shù) (.089,t=1.98)顯著和 W→Y的系數(shù)顯著,可知德性自我意象是有中介的調節(jié)變量,即除了直接調節(jié)效應外,U通過W還對Y有間接調節(jié)效應。由U×X→W的系數(shù)顯著,U是X→W的調節(jié)變量,再由U×W→Y的系數(shù) (1.731,t=5.77)顯著,U是 W→Y的調節(jié)變量,從而X→W和W→Y的中介過程受到U的影響,即內疚是有調節(jié)的中介變量。
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道德知覺通過道德判斷對行為控制認知產(chǎn)生影響。這證實了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三階段的設想。
本實驗對個人道德哲學的研究結果顯示,理想主義對道德知覺、行為控制認知有顯著的正向解釋能力,理想主義者對道德問題的認知程度較高,而且會有較高的行為控制傾向;相對主義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的影響都不顯著。這與國外學者的有關研究[5]有些差異。這可能的原因是個人的道德哲學受到不同文化影響的結果。正如鄒永霞[6]指出,文化對于一個人的價值觀、態(tài)度及行為有復雜的交互作用。
實驗結果分析表明,道德判斷階段受到德性自我意象之自我指向的正向影響;行為控制認知受到德性自我意象(自我指向和行為指向)的正向影響,但自我指向的影響大于行為指向。這表明,在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中,主要是受到德性自我意象之自我指向的影響,當接近行為結果時,行為指向會產(chǎn)生顯著影響。
在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理論模型中,決策管理和執(zhí)行管理是行為自我管理的核心所在,兩個過程涉及影響因素多、相互作用復雜。因此,由道德判斷到行為控制認知,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道德決策過程。為了說明這種復雜關系,需要研究多個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為此,我們引入除自變量、因變量之外的第三種變量即中介變量或調節(jié)變量,以求在三者關系甚至是四者關系的檢驗中探討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核心機制。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中介模型和調節(jié)模型的結果分析表明,在統(tǒng)計意義上,內疚在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的關系上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德性自我意象在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的關系上存在調節(jié)效應。中介變量的作用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道德判斷對行為控制認知有直接正效應,即個體用較高的道德標準去判斷時,會更容易產(chǎn)生符合要求的道德行為 (傾向);二是道德判斷通過內疚對行為控制認知有間接正效應,即有較高道德判斷的個體會伴隨有較強的內疚感,而較強的內疚情緒體驗會促使個體更易產(chǎn)生符合要求的道德行為 (傾向)。調節(jié)變量的作用表現(xiàn)在,德性自我意象會改變道德判斷對行為控制認知的影響。德性自我意象水平高的個體,更會傾向于用較高道德標準作判斷,并進而更易產(chǎn)生符合要求的道德行為 (傾向);德性自我意象水平越低,個體由道德判斷到行為控制認知的行為自我管理過程越不容易發(fā)生。可見,在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的關系中,內疚起中介作用,德性自我意象起調節(jié)作用。
本實驗研究還考察了四變量水平的相互關系,即有中介的調節(jié)效應和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統(tǒng)計分析表明,德性自我意象是有中介的調節(jié)變量,內疚是影響調節(jié)效應的中介變量;內疚是有調節(jié)的中介變量,德性自我意象是影響中介效應的調節(jié)變量。這說明,德性自我意象和內疚在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的關系上存在非常復雜的交互作用。
綜上,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中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關系的考察,如果在最簡單的兩變量關系意義上看,二者有顯著正相關,即高標準道德判斷預測高行為控制認知。如果在三變量關系層次上看,內疚可被視為道德判斷影響行為控制認知的一個中介;而個體德性自我意象水平高低會調節(jié)或改變道德判斷與行為控制認知關聯(lián)的強度。如果在四變量關系層次上考察,內疚對道德判斷和行為控制認知的中介作用受到德性自我意象的調節(jié);德性自我意象對道德判斷和行為控制認知的調節(jié)效應部分會通過中介變量內疚起作用。
這給我們以下兩點啟示:
其一,研究所考察的同時關聯(lián)的變量的數(shù)量或性質會影響實驗結論。對道德行為自我管理過程心理機制的研究,如果引入不同的第三或第四變量,乃至更多的變量,將會更加有助于我們深入、準確地了解個體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過程機制,這也是將來跟進研究值得嘗試的研究思路。
其二,在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決策管理機制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決策管理過程中知、情、象 (意象)三成分組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決策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知情交融、知象交融、情象交融。
[1]唐芳貴.道德行為自我管理研究 [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2]Singhapakdi,A.,Vitell S.J.,& Kraft K.L.moral intensity and ethical decision-making of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3),245-255.
[3]Forsyth,D.R.A taxonomy of ethical ideolog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175-184.
[4]唐芳貴,岑國楨.德性自我意象、道德情緒與行為自我管理 [J].心理科學,2011,34 (2),371-375.
[5]Singhapakdi,A.,Marta,&J.K.M.comparing marketing students with practitioners on some key variables of ethical decisions[J].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2005,15(3),13-25.
[6]鄒永霞.道德困境下使用道德決策之研究——以網(wǎng)路拍買市場為例 [D].臺灣:東華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