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韜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新聞作品和藝術作品一樣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屬于社會精神層面的產物。從美學角度來看,新聞作品的采寫過程本身也是新聞作者的一種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審美加工的過程,新聞閱讀同樣也會產生一種審美愉悅心理。因此新聞作品必然和美學研究的對象發(fā)生聯系。“意境”作為一種審美高級形態(tài),既存在于藝術作品中,也同樣存在于新聞作品中。作為新聞作品的高級形態(tài),新聞意境能夠產生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審美享受和蘊含持久、深層曠遠的審美效果。
所謂意境是指一種情藏于景的隱性表達,情感的隱性表達導致了一種不確定性和解讀空間的開放性,因而便于接收信息符號的人發(fā)揮無限的聯想和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解讀,從而就生成了一種言外之意,一種超乎象外的審美體驗。由于新聞作品和藝術作品有著各自不同的本質特征,所以在美學的內容和形式上會存在異同,在意境營造和表現過程中也應有各自所遵循的原則。結合新聞作品意境與藝術作品意境的共性與個性比較研究,筆者認為,新聞的意境創(chuàng)造應遵循“新、意、美、簡”四個原則,即境由意生,境由美生,境由新生,境由簡生四個原則。其中意與美是新聞與藝術作品的共通性原則,新與簡則是新聞意境創(chuàng)造的特殊性原則。只有四條原則同時貫穿于整個新聞意境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才能夠營造出和諧統(tǒng)一蘊含持久的新聞意境之美。
“意”指的是人的一種主觀意向,《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意,志也”。意表達的是一種主觀的情感傾向。從美學角度來看,這種意指的就是作者的一種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追求。新聞作品和藝術作品一樣同屬于社會精神層面的產物。精神產物離不開人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也必然滲透著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情感。因此,營造新聞意境美離不開新聞作者自身對真、善、美的審美追求。只有堅持真、善、美的審美情感與追求,才能從根本上獲得美的共通感受,引發(fā)讀者的共鳴,營造一種深沉曠遠的審美空間。具體而言:
首先,必須要把新聞寫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將作者自身的審美情感融入到行文當中,通過作者自身的審美認知營造新聞的審美意境。事實上,新聞寫作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和審美活動,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真實與客觀,因此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情感傾向性,所以通過新聞價值與審美價值來衡量和確保新聞的正面引導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受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等基本原則和其輿論監(jiān)督引導的社會功能要求所決定,新聞寫作的審美情感具有強烈的社會功利性與隱蔽性。這一點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情感有所不同,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揮無盡的聯想,營造超時空的審美意境。新聞作品中的新聞意境必須是構筑在以事實為基礎的“情境”之上[1]。也就是說,新聞意境必須立足于新聞事實這一具體的審美對象基礎上,而審美對象的選取又基于作者獨特的審美情感所決定。
其次,要充分發(fā)揮作者的審美想象。文學藝術需要想象,文學藝術家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2]67。在審美活動中,審美想象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現實與理想、有限與無限的橋梁。不過,新聞寫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新聞寫作的審美想象是帶著鐐銬跳舞,是一種有限制的想象。不過正是這種有所限制審美想象,突破了新聞本身的時空限制,使之能將不同的要素糅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豐富新聞的審美空間意象。
“美者,甘也”,《說文解字》運用通感詮釋了美的定義,意指一切能讓人產生某種愉悅心理的事物。意境是由這些能讓人產生愉悅心理的無限美的元素共同構筑而成,新聞意境作為一種審美高級形態(tài),同樣也是由具有審美價值的事實存在所構筑。因此,這里“美”實質上指具有審美價值的新聞報道對象。這就要求在營造新聞意境美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挖掘富有審美價值的事實為原則。
如何挖掘具有審美價值的事實,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價值,就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3]。同理,審美價值,也就是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之間的特定關系,即滿足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審美需要,給審美主體以審美享受的價值。因此,挖掘新聞信息的審美價值,就是要從繁雜的信息中提煉出最能滿足人的審美需要的部分。通過突出最具審美價值的細節(jié),營造出一種持久的審美意境,給人以持久曠遠的審美享受。具有審美價值的細節(jié)是營造新聞意境的關鍵和基礎。
然而,從哪里去尋找和挖掘這些信息的關鍵點呢?用李希光教授的話說就是:“故事到底在哪里?”筆者認為,故事就存在于能滿足讀者某一方面審美需求的事實細節(jié)里。李希光先生認為,記者應該盡量在追求新聞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戲劇化的過程,注重細節(jié)與現場描寫[4]。事實上,新聞意境美往往就存在于這些故事化、人情化、戲劇化的細節(jié)里。正是這些新聞細節(jié)描寫勾勒出一幅幅具有審美意義的新聞圖景,營造出新聞的意境美??梢哉f,藝術詩詞是用華麗的辭藻勾勒美的意境,新聞作品卻是用富有審美價值的事實細節(jié)來勾勒美的意境。
當然,新聞細節(jié)的審美價值判定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根據新聞作者自身的審美標準來衡量的,所以,新聞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往往直接作用于新聞細節(jié)的審美價值判定,而對新聞細節(jié)的選取直接體現了新聞作者的審美追求與審美情感。由此看來,象征審美情感的“意”是營造新聞意境美的前提,而象征審美價值事實的“美”是構造新聞意境美的基礎,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機整體。
意境可以讓人在深沉曠遠的審美空間里獲得一種超越現實的審美體驗,為了營造一種超越具體物象的審美意境,藝術作品可以通過移情、虛構、蒙太奇等多種藝術手法來加以表現,但新聞作品與其不同,新聞意境必須構筑在現實具體事物的基礎上。然而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在譯碼的過程中受眾會根據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已有的認知基礎形成一種解讀構架[5]65。因此容易對文本進行一種先入為主式或者刻板印象式的解讀。如果從慣有的視角、刻板的形式和內容出發(fā)就很難引發(fā)受眾的一種超越現實的審美聯想和想象。如此一來新聞意境也就無從談起。在此基礎上,新聞意境作為一種高級審美形態(tài),對“新”的要求相對更高,新聞主要強調新聞事件本身的新鮮性,新聞意境的營造除了要注重內容時新之外,還需要從報道角度、語言表現兩方面進行考量,以一種創(chuàng)新獨特的寫作視角和語言表現去營造富有審美價值的新聞意境。
季水河的《新聞美學》認為,新聞寫作與繪畫創(chuàng)作一樣應注重視點的確定[2]49。繪畫講究巧妙的選取最富有表現力的視點來營造創(chuàng)作者所要表現的某種意境,新聞意境的創(chuàng)造也不例外。與藝術作品可以天馬行空、自由發(fā)揮不同,由于被新聞的真實性要求所局限,新聞意境的營造更需要注重視角的切入,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報道對象,選取不同的報道角度,就會形成不同的意境效果。
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官話、套話等陳式化的語言很難營造出意境化的美學效果,過分使用藝術化、文學化的詩意語言又會有嘩眾取寵之嫌,而且也違背了新聞語言客觀、真實的要求。運用富有新意的個性化語言既避免了陳式化又不違背新聞的客觀與真實。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敘述事件、描繪場景、刻畫人物,本身就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審美情感,同時也更容易營造出一種韻味持久的意境效果。
從美學角度來看,意境作為一種超乎象外的無限審美意象,常采用烘托、渲染、象征等藝術手法來營造一種深層曠遠的意境美[7]。此外,作為文學藝術作品,也可以輕描淡寫,以表云淡風清之意,言少意多,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簡而言之,文學藝術作品意境創(chuàng)造手法更為靈活多變,藝術意境既可以表現濃墨重彩的復雜之美也可以是云淡風清的簡單之美。
相對而言,新聞作品更注重簡潔美,新聞意境的營造更多的是通過簡練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加以表現。之所以求“簡”,從審美意義上講,簡單是指審美意義上的簡單,庫爾特貝德特在談論魯本斯的畫時,贊揚魯本斯是一個最簡單的藝術家。簡單是在洞察本質基礎上所掌握的最聰明的手段,這個本質就是超越其它一切事物的本質,這種簡單已經超出了經驗層面和心理結構層面,上升為審美上的簡單,即簡(樸)之美[5]155。“簡”的外延可以擴展為簡介、簡要、簡明、簡約等語義更明晰的或更有所指的概念,簡本身就意味著一個敞開的空間,可以包含豐富的內容,蘊含無限的豐富性。簡單在開啟人們想象力方面比復雜更為有力量,因為它給想象提供了比復雜所能提供的更大的空間。簡樸因超越了自身的雜多與混沌而獲得了簡化,正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所描繪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文章語言簡練,蘊含豐富,意境恢宏。寥寥數筆就將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的壯麗場面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氣勢和豪邁激情躍然紙上,讀之使人振奮,使人鼓舞。這樣一種雄壯意境美的營造與獲得不僅僅來自于文本語言要素自身的組合,而且也來自于作為讀者和感受者的心理互動,正是這樣一組簡單的語言符號組合為讀者營造了一個無限開放的想象空間與超乎象外的審美空間。
意、美、新、簡四個原則貫穿于新聞寫作的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整個過程,意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理動因,也是實現新聞意境美的前提,美是創(chuàng)造新聞意境的物質基礎,新是新聞意境創(chuàng)造的內在要求,簡是新聞意境美的最佳表現形式,其本身也是意與美的重要體現,四條原則互為依托,彼此之間構成了相互聯系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共同開拓出新聞作品中的豐富審美空間,營造出深層曠遠的新聞意境之美,給人以蘊含持久的審美享受。
[1]李從欽.新聞意境的審美創(chuàng)造[J].新聞前哨,2007,(10).
[2]季水河.新聞美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富育蘭.關于普遍價值定義分析[J].學習與探索,1987,(6).
[4]李希光.新聞記者的敏感從何而來[J].新聞與寫作,2012,(10).
[5]蔡勇.簡單即真誠:走出后現代傳播語境的悖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6]梁加尼.論散文的意境創(chuàng)造[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