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上網資費的降低和手機等無線上網工具的普及,使得現今的大學校園里“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無人不網”。資料顯示,95%以上的大學在校生通過各種渠道接觸網絡,而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網[1]?;ヂ摼W就像是一個萬花筒,包含了紛繁蕪雜的信息。大學生由于缺少社會經驗,缺乏健全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事物的判斷還不準確,往往不能對信息做到最好地篩選。不少同學沉迷網游,荒廢學業(yè),輕信網絡陌生人,輕者損失錢財,重者觸犯國家法律法規(guī)甚至危害生命[2-3]。眾多的經驗表明,在網絡的精神文化領域,我們還缺少一個濾光鏡。如何有效地引導,用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領,使90后“互聯網一代”在網絡的“雙刃劍”下健康成長,成了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據2013年《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4],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突破5.64億,互聯網普及率增至42.1%,其中手機網民增幅最大,約4.2億人?;ヂ摼W規(guī)模日益擴大,“80后”、特別是“90后”的加入,促使了新名詞的誕生———“互聯網一代”。
我們看到,網絡早已進入大學教室、圖書館和學生宿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網絡,它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心理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彰顯個性的一代,廣州美院的兩個男生把Backstreet Boys的成名曲加上一段自創(chuàng)的搞笑MV發(fā)到網上,突然之間“后舍男孩”風靡大江南北。這是不識知識產權的一代,“比特”世界的免費新聞、電影、歌曲和圖書已經根深蒂固,他們幾乎是理直氣壯地抄襲和盜用。這也是飽受質疑和焦慮的一代,美國暢銷書的作者說他們“迷戀屏幕、上網成癮、閱讀能力低下、缺乏判斷力、生活散漫、缺乏紀律性、不好好工作”[5],網絡上關于“90后”各類“門”事件層出不窮。這更是自戀自我的一代,很多人太愿意在博客、QQ簽名和社交網絡上公開自己的想法,不經意間泄露團體機密或者傷害他人感情。忽視隱私、缺乏自控、挑釁傳統(tǒng)、盲目跟風、言辭隨意、不計后果等,種種現象凸顯了互聯網一代在成長中的各種“煩惱”,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計算機互聯網作為開放式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陣地?!秉h的十八大報告也要求“用先進文化占領移動多媒體陣地。”因此,作為高等院校,面對微博、博客、拍客、論壇、手機上網、信息報等移動媒體對傳統(tǒng)紙質(平面)媒體及教育方式的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做好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有利于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也將通過他們對廣大網民產生積極的影響力。
二網絡育人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種挑戰(zhàn)
學習先進的教書育人理念,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采用優(yōu)良的科學管理方法,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水平,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秉承的宗旨。互聯網為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會,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網絡育人應運而生。
1網絡育人的含義和特征
網絡育人在這里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通過信息網絡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網絡上去,關注關心學生的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這兩個方面互為條件,互相補充。
網絡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網絡教學,它不像網下教育(也稱傳統(tǒng)教育)需要物理空間時間等條件的支持,它結合互聯網技術賦予了計算機作為單一教學演示用具以外更大的功能。首先,使教育個體化,即每個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地點和進度;同時,提供了個別交流、匿名溝通的可能,避免現實環(huán)境談話中由于地位差異、心理對抗所獲得的不實信息,可以及時且真實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其次,使教育普遍化,網絡教學所能提供的信息的寬度和廣度都大大超過課堂講授。經典的論壇模式更是各種信息的集中地。
2網絡育人的重要性
思想教育工作年年做,而每一屆的學生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0后”開始普及計算機,“90后”更是從高中開始接觸網絡。對互聯網一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信息危機。教育資源的開放使得教育工作者“先知先覺”的優(yōu)勢不復存在,如果信息滯后、不與時俱進,或者你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聞所未聞,就很難樹立威信去引導學生。其次是從屬關系改變。“90后”的學生更趨于相信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推崇平等,教育者不再居于主體地位。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受到互聯信息的強烈沖擊。由于網絡行為大多屬于個人行為,隱匿性強、缺乏監(jiān)管和道德規(guī)范,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文化、價值判斷,一些負面有爭議的社會新聞也得以通過互聯網絡大肆宣揚。青年學生很容易一葉障目、盲目聽信,或是在個人欲望的驅使下放縱自己,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壓抑人性中惡的一面,甚至觸犯法律法規(guī)的底線。
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勤于學習、緊跟時代,提高思想意識和網絡敏感度;斗智斗勇,應對挑戰(zhàn),積極推行網絡育人和網絡精神文明的建設。通過網絡化思政教育,讓兩課教育革新化、時代化和案例化,讓思想政治學習創(chuàng)新化、主動化和分享化。通過思政教育網絡化,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使之契合時代特征,更加科學。建立網絡信息平臺,提供收集各類資訊,并有官方答疑反饋??偠灾?,要了解學生所想,排解學生所難,關注焦點問題,維護網絡秩序,抵制垃圾信息,樹立良好道德。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育人的應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守護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精神疆土,做出了許多不懈努力和嘗試,常規(guī)做法是借助學院網站、博客、QQ群等網絡平臺進行教育宣傳。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就是“兩課教育”,新推廣的網絡教學模式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從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貴州大學的網絡快車道模式就是其中翹楚。他們通過網絡平臺結合聲、色、光、圖等多種方式展示兩課課件和教學資源,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分析探索設問立論、自由辯論得出結論。不僅課堂效果良好,對于某些引經據典,課后也常有學生津津樂道。通過不斷實踐,如今網絡兩課已經成為學生樂于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課堂。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即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高校網絡育人建設上也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為了配合開展學校黨員“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兼顧學院部分畢業(yè)生黨員在外實習難以集中的實際,學院網站專門開設了網上黨建專欄。主要包括網上專題學習、網上思想匯報、網上小組討論等幾個版塊?,F有注冊黨員和預備黨員185人,占學生黨員總數的100%。新穎的學習方式,靈活的學習時間,深刻的學習體會,激烈的問題討論,不僅解決了離校畢業(yè)生黨員繼續(xù)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需要,同時也為創(chuàng)新改革現有學習機制,促進新老黨員的交接和學院黨內文化的傳承,激勵大家暢所欲言,提供了平臺。而網絡的作用遠遠不止于此。生命科學學院自2008年設置了“你說我聽”公共郵箱,輔導員專人管理,收發(fā)匿名郵件、解答學生疑問、關注問題學生。四年多來共進行有效郵件回復2000余封,主動尋求幫助的同學達700余人次?!熬W絡允許信息的匿名交流,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心理監(jiān)督、心理干預和心理輔導?!睂W院前任心理輔導員唐超老師這樣評價:“我們收到的這些郵件一部分是同學主動發(fā)出的,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室友或者其他同學反映的?!卑嘀魅魏洼o導員的信息來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當的滯后性,即使通過郵箱反饋,涉及面還是很小,容易忽視一些有隱性心理疾病或者暫時性心理障礙的學生。因此,學院輔導員和班主任轉變工作思路,利用人際關系網絡(如人人網、QQ校友和開心網等)和學生打成一片,關注學生的微博、博客及QQ簽名,化被動為主動,從生活點滴入手,了解群體和個人思想動態(tài),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上海交大的《網絡輿情信息日報》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份專報由專人編輯,內容取材于飲水思源BBS及部分網絡留言欄中大學生聚焦的共性問題,是學校領導、學校教務處、學生管理科等部門的工作“早餐”?!熬W絡在線談”源自抗擊非典期間,對傳達學校精神、統(tǒng)一全校思想效果顯著,現如今已是教學評估及教育思想討論的固定模式之一。吉林大學首開“校長在線、校長信箱”,增設牡丹園BBS校務專區(qū),內涵吉大后勤、吉大網絡、教工論壇、吉大新聞等若干版塊,確保信息的上傳下達、公開透明,學生反饋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類似校園風情、活動預告、吉大科研、吉大新生、你今天快樂嗎等版塊,不僅有助于信息資源的分享和交流,還有助于學生產生歸屬感和團隊交流。通過學生的相互影響和約束,通過校方的關注、監(jiān)管和管理,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了網絡上去。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除了帶來社會經濟的變革,更對思想活躍的青年大學生們產生了巨大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作為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其重要作用日益突顯。深入剖析網絡育人的規(guī)律和特點,借鑒網絡覆蓋面廣、時效性快、互動性強的特點,用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構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對加強“全方位育人”、打造網絡文化精品、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偉,鮑喜燕,溫斌,等.大學生網絡依賴現狀調查及相關原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0,13(22):2485-2487.
[2]施佳.微博:“90后”大學生的演講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及相關問[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2(5): 29-33.
[3]于秀梅.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0): 188-189.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 CNNIC網站, 2013-1-15.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 t20130115_38508.htm
[5]Mark Bauerlein.最蠢的一代:數字時代如何讓美國年輕人變笨并威脅到我們的未來(The Dumbest Generation: How the Digital Age Stupefies Young Americans and Jeopardizes Our Future)[M]. USA:Tarch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