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是激活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順利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的基本手段。教師問題提得好,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提問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的學習是緊張而繁重的,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無疑會加重心理負擔,使學生將學習當作一件艱苦的事來完成,這樣會抑制學生的興奮點,容易使之對學習產(chǎn)生消極怠慢情緒,而不利于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相反,如果問題本身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愉悅之感,會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這樣會大大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會使學生將學習當作一件愉快的事來完成,有效地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切忌平鋪直敘地拋出問題,而是要以多樣的形式來呈現(xiàn)問題,增強問題的趣味性與提問的藝術性。
教學時,語文教師可以將問題寓于生動的故事、精彩的游戲、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詩歌、寓言中,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提出,使抽象的問題在華麗“外衣”的包裝下形式更加多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與心理認同感,這樣學生便會積極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備進入學習與思維的最佳狀態(tài),主動思考、積極探究。
二、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闭f的就是教學要具有啟發(fā)性。教師的提問也是如此,我們要少問一些“是什么”,“對不對”之類的問題,要多問一些“怎么樣”、“為什么”,要善于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處、思維的轉折處、理解的疑難處提問,達到啟發(fā)學生思維,誘導學生思維的目的。
如在學習《六一居士傳》這一課時,關于文中所引用《莊子·漁父》的典故,學生往往認為與文章聯(lián)系不大,所以不理解引用的作用,然而這個典故對于學生理解本文非常重要,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可以針對這則典故精心設計兩個問題:這則典故主要講述了什么內(nèi)容;結合此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說出引用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問題設計為學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使得學生不再孤立地看待這則典故,而是將之與主客對話的背景相聯(lián)系,將之與作者當時的境況相聯(lián)系。在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交流與討論之后,教師相機誘導啟發(fā),學生便可以得出:引用愚人想逃避自己的影子的典故是為了說明“名是無法逃避的”,同時也引出歐陽修的態(tài)度——深知名不可逃避,也不想逃避,取名“六一”只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樂趣。這樣的問題設計避免了教師直接講述學生理解困難的現(xiàn)象,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認知思維活動得以擴展與延伸。
三、提問要有開放性
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開放性的問題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來分析問題,使學生獲得更多獨特的見解,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差異的統(tǒng)一。高中生已具有了相當?shù)纳铋啔v、知識基礎,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了長足發(fā)展,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開放性的問題能促進學生運用個人化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來進行自主探究,進行個性化的理解,突破思維定勢與心理定式的限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獨特的感悟與體驗,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獲得提高。
如在學習《鴻門宴》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項羽在席間沒有殺劉邦,有人說這是“婦人之仁”,而蘇軾說是“君子之度”,對此你是怎么看的。這樣的問題沒有定論,學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發(fā)表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如此設計問題正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求異性、獨特性。
四、提問要有全體性
我們的教育是大眾教育,并非精英教育,這就決定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的優(yōu)秀生。素質(zhì)教育明確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參與、全面發(fā)展。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能讓教學為優(yōu)秀生所壟斷,成為個別學生的課堂,而應兼顧學生的差異,調(diào)動全體學生學習的激情,使教學成為全體學生的“群言堂”。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問題,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側重于基礎知識的識記,對于中等生側重于知識的理解,而對于優(yōu)秀生則側重綜合性問題的研究,這樣設計問題才能符合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夠激起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使全體學生能夠基于自身基礎順利地解決問題。這樣能夠讓“差生吃得了,優(yōu)生吃得飽”,能夠使全體學生都看到自身的進步,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與學習的樂趣,真正實現(xiàn)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全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全體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從而使學生形成持久、穩(wěn)定而有效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
五、提問要有梯度性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于一個難度較大的大問題,教師要通過一系列具有梯度性的小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引向深入,這樣的問題更具操作性與探究性,可以擴展學生探究的深度與廣度。
如在學習詩歌《雨巷》時,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問題。問題一:作者在詩中描述了一個什么樣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問題二:作者為什么要突出描繪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問題三:作者是否單純地為了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這三個問題間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前面的問題是解決后面問題的基礎,最后一個問題是對前面問題的延伸與擴展。這樣的一系列梯度性問題,使得學生在關注文本、認真閱讀、仔細思考的基礎上對問題展開積極的探究,同時又超越文本,將學生的探究活動推向高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得升,自主學習意識得以增強。
總之,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提問不能只流于形式,而應講究技巧與時機。語文教師要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使提問成為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中學(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