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技巧和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情”。學生平時作文雖然寫的內容還算充實,但是缺乏情感的內核,因此沒有感人的力量。
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涵蓋面廣,如親情、友情、師生情、家鄉(xiāng)情、愛國情等等。從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分析,緊扣生活,突出對情感的感受與追求,已經成為熱點,不少考題還明確提示“要有真情實感”,考試得高分的作文也都能做到以情感人。飽含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動人。
如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記敘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讀書的情景,文章不長,只一千多字,寫得非常平樸,但時時處處流露著動人的情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作者對父親的關愛非常感激,情抑于中,訴之于筆,外化的便是這充滿感情的文章。孫犁的《亡人逸事》從夫妻四十年的風雨年華中,擇取了幾個鏤心刻骨的片斷,寫得那樣真摯而深沉,充滿著幸福的懷戀、含淚的贊頌和貼心的撫慰,如“明月的照臨,清風的吹拂”,給人以久遠的回味。這些詩文都感情深沉蘊藉,彈撥著讀者的心弦,使人產生震撼和共鳴。
2013屆鹽城市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作文是以“情理之間”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該題是一個關系型的作文題,但是,很多學生寫的是拒絕賄賂的素材,寫法理與人情的矛盾沖突,最終結果是法理戰(zhàn)勝了人情。作文的選材立意應該說是符合關系型題目的要求的,但是讀起來明顯缺了點人情味兒。學生一般是這樣寫的,自己當上了公安局長,村子里一位熟人的兒子犯了罪,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找上門來求情,然后進行一點心理描寫,寫自己內心的掙扎,兩個小人在打架之類的內容,看到人家送的禮物特別想收下,但是看到墻上“為人民服務”的標語,又猶豫了,最后義正辭嚴地把人家拒絕于門外,熟人的兒子被依法判刑,以體現自己的正義。
作文題目為《情理之間》,在“情”與“理”的矛盾沖突上,對“情”的一面,其實還可以再進一步地渲染,不能只停留在大包小包的禮物上,這個抉擇沒有那么痛苦糾結,可以發(fā)揮想象,那個熟人和“我”之間到底有什么恩情。有學生說可以這樣寫:“我”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里的錢都給父親治病用光了,“我”連學費也交不上,甚至父親落葬的錢也沒有,是村長(熟人)發(fā)動全村子的人捐款,“我”才能繼續(xù)學業(yè)?!拔摇焙脤W上進,后來考上了大學,又是村長自己拿出了幾千元錢加上村民的捐款,順利地實現了“我”的大學夢。“我”發(fā)誓要好好報答恩人。文章添加了這樣的情節(jié)之后,“情”味兒就更濃了,“我”內心的掙扎矛盾就會真實自然了。在內心的掙扎這一塊,學生認為也可以添加一個情節(jié),比如說,東西放在桌子上,村長就走了,“我”很是矛盾,作為一個公安局長,本來就是要除邪懲惡的啊,只是該如何向村長開口呢,當“我”苦悶之時,媽媽從老家打來電話,對我說:“兒子,做人不要忘恩負義?。 薄拔摇庇忠淮蜗萑朊苤小@樣修改之后,文章就多了一點波折,“情”與“理”的沖突更尖銳了,也更切合題目了。
但是,這樣的結尾也顯得很沒有人情味兒,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到底是如何向村長交待的呢?有學生說可以在“我”和村長被判刑的兒子身上做文章,“我”經常去監(jiān)獄里看望他,教育他好好改造,爭取減刑,出獄之后還幫助他找到了一份工作,這樣的結尾跟原來的構思相比,確實多了點人情味兒,但情節(jié)稍顯冗長,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平鋪直敘,淡而無味。能否在“我”與村長方面做文章,學生繼續(xù)思考,認為可以這樣設計: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我”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到村長家去,看看他,陪他喝喝酒,聊聊天,村長最終被打動了,理解了“我”的做法。學生的這一思路,情節(jié)短小,卻很真實,使文章中的“我”充滿了人情味兒,“我”既是一個充滿正義的局長,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漢子,既有情又有理,這樣寫來就更切合題目《情理之間》了。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繁彩寡情,味之必厭”。沒有情感,就沒有文學。對于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是這樣,對于學生寫作文也是這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中學生的作文。情感在中學生作文中,不僅對某一篇作文的質量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對學生以后的“為人”和“作文”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任何語言文字如果失去情感的支撐,都會變得索然無味,蒼白無力。文貴有情,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以情感人的,美的情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橋梁,動人的情感是人類心靈的相互碰撞,如山間的清泉,如冬日的暖陽,如夏天的涼風。
文如其人,一個在生活中情感缺乏、麻木遲鈍的人,他的作文自然不會情感豐富。只有關注生活,細心觀察生活,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在作文中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中學生作文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他人,關注自身,關注人類?!墩Z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提出的要求是:“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痹谄綍r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自然、思考社會、思考人生。
葉圣陶先生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苯處熢诮虒W實踐中要不懈探索,以期有效克服學生思維能力的隨意、盲目、無序、低效和淺薄,讓學生變得能思考、好思考和善思考。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做一個“多情善感”的人,寫“真情實感”的文章?!岸嗲椤奔辞楦胸S富,是觀察思考的延伸,是生活積淀的內化;“善感”即善于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觀察入微、入迷的結果。在學習中,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感情來領悟這個世界,來寫作文,就一定能寫好。我們要著力提高用心觀察生活的意識,去感受生活中的真情,從而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教師應著力指導學生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好的文章其實多是一揮而就,感情噴薄時,文字就不斷涌出筆端。
語文教師應善于利用語文教學的學科優(yōu)勢,用情感去影響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調動學生自身的情感積累,將文章情感化為自我情感,從而幫助他們形成穩(wěn)定的情緒、健康的情感,最終促使其構建完善的人格。
作者單位:江蘇省黃橋中學(2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