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詩詞文學凡成功之作無不在“意象”上做足文章?!耙庀蟆蹦依讼蠛鸵鈨蓚€部分,象指的是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主觀物象,而意是指創(chuàng)作主題的思想情感。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主觀物象與思想感情的融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華,它是意象經(jīng)創(chuàng)造性的組合所形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v觀《沁園春·長沙》全文,這首詞不僅在內(nèi)容上豐富多彩,在畫面上也是意境高遠,在氣勢上更是大氣磅礴、意象壯美。如果能夠從意象美的角度來欣賞,對準確地掌握《沁園春·長沙》的藝術特色以及思想內(nèi)容有極大的幫助。
一、景物選取是為了立意
古今詩人對景物的選取,無論是思秋的、悲秋的還是嘆秋的都是在為特定的“意”做鋪墊。比如杜甫的《登高》,詩人將意放在艱難苦恨之上,所以他的象自然也是哀猿落木了。再看《沁園春·長沙》,最精彩的就是意象的選取,由于立意積極向上,所以所選取的象也是生機勃勃的景物,如山中的叢林、空中飛翔的雄鷹和水底的魚。其意象美主要表現(xiàn)在意象的境界上。意象的選取是很關鍵的,要表達的內(nèi)涵必須別具一格。康德曾經(jīng)說過,詩人筆下的意象不是白描,而是那些富有生命的客觀形象。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選取的景物可以說是別有一番風味,他為選取的景物注入了生命力。這些都表現(xiàn)在意的表達上。如上闕的開始就是“看”字,其中包括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等意象,這部分中“層”、“萬”、“盡透”等詞在范圍和程度上都突出了山紅水綠的景色,使畫面感更加清晰明了。如“鷹擊長空”的“擊”字,就彰顯出了一種矯健、敢與天比高的姿態(tài)?!棒~翔淺底”的“翔”字,用得也是十分巧妙,這種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欲望的詞語能夠清楚地表現(xiàn)出魚兒自由自在的歡愉。再看“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這個“競”字是畫龍點睛之筆,萬物都充溢著旺盛的生命力,從這點可以看出作者堅定的信念和無限的革命熱誠。
二、意象美的表現(xiàn)是意象的組合
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不是一個個的意象,而是所有意象的組合。詩往往就是將單一的意象有層次有空間感地整合到一起,讓這些意象達到美的要求,同時向讀者傳達思想情感和多彩絢麗、鮮活生動的畫面。《沁園春·長沙》的意象美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意象的并置
一代偉人將單一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形成了整體的組合美感。江中百舸、山中叢林、空中飛翔的雄鷹和水底的魚,這些意象從整體上看是并列關系,并且注意動靜結合的手法,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秋色圖畫。他所突出的就是革命者那種勇于向上的精神。
2.意象的輻射
以一個意象為中心并向外擴散形成的意象群就是輻射意象。詞上闕總領的七句,“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以及后面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等都是圍繞文中的“萬類霜天”展開的。不難看出,獨立霜秋的意境就是一個“我”字,其全文整體的畫面感就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偉人觀秋圖。
三、意境是心境的升華
在詞的開篇,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通過對偶描寫以及排偶描寫勾勒湘江秋色,將讀者帶進一個淵深闊大的境界中。讓人感受到一幅具有生命力的秋景。“誰主沉?。俊边@個包含了現(xiàn)實斗爭含義的語句,也與時代有關?!肚邎@春·長沙》是在當時湖南督軍趙恒惕密令逮捕毛澤東,毛澤東南下廣州途經(jīng)長沙期間所作。所以,作者的心境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帶著一腔革命熱血。結尾的三句則表現(xiàn)出作者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拼搏的壯志,同時也暗示人們,偉大的革命理想要實現(xiàn)就必須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沁園春·長沙》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就是以情感為主線,以景物為副線交織在一起的崇高美。它不僅讓人欣賞到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文字藝術,也使讀者感受到詩人那種灼熱的革命情懷以及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
四、意與象統(tǒng)一于胸中的哲思
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諸多詞作,之所以不遜古于人,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他比古代的詩人多一種身份。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度正在發(fā)生史無前例的社會變革,他是時代洪流中的激流奮進者,他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他既是理論家,也是實踐者。這就使他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文人。他的一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毙蹨喩畛敛惠斕K軾的“大江東去”,因為蘇軾個人的自我悲鳴所站立的高度不如毛澤東對一個民族登高振臂的高度;毛澤東似乎不經(jīng)意間的“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豪邁勝于辛棄疾的“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的豪情中悲憤與自憐太多,毛澤東的豪邁中有的是一往無前的力勁,一掃傳統(tǒng)文人過多的自我顧盼,給人帶來的不是同情與悲嘆,而是抖擻精神,共振而后行。
在這些超越背后,更勝一籌的是他的哲學境界。毛澤東是詩人,是社會變革的力行者,但所有這些都統(tǒng)一于他的哲學思維。毛澤東的詩作往往是他面對困難時的呼嘯,他面對困難時從來都是樂觀主義者,因為他深知“黑暗的后面是光明”。在《沁園春·長沙》中,毛澤東雖還年輕,但已經(jīng)展示了一個革命旗手應有的哲學高度。
五、意象與“人”的結合
《沁園春·長沙》的意象之成功,還跟此詞中把意象描寫與人的活動結合起來有極大關系。在上闕中,“看萬山紅遍”的人是誰?“問蒼茫大地”的人是誰?那就是意象的人,意象的范圍有多大,人的因素就有多廣;下闋將上闕的“看萬山紅遍”、“問蒼茫大地”的主體“人”的形象進一步豐滿起來:“同學少年”、“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整首詞以一句“到中流擊水”把上闕的意象、下闋對主體的描寫貫穿起來。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在這一點上與蘇詞、辛詞以及李清照詞堪有一比,蘇詞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極盡描寫與想象之能,展開“大江東去”引領的一組意象,而下闋歸結到“人”、“人之情”,但蘇詞過于悲觀,意象的雄渾為人生的悲調(diào)做襯托,顯得更悲;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也是意象領銜,而最終歸結到家國人事的感嘆與悲鳴中。這兩首詞可謂由意象造就了情感高潮然后又跌入低潮,令讀者悲從中來;而《沁園春·長沙》始終展露積極昂揚的基調(diào),下闋進一步將上闋的高潮推向更高的高峰并留下一個向上回旋的尾音。但是內(nèi)容上、表達形式上讀來并不單調(diào)。文似看山不喜平,古今大多數(shù)作家往往采取“低、高、低”的情感與意象創(chuàng)作套路,而《沁園春·長沙》卻采用“低、高、更高”的創(chuàng)作思路,這是詩詞創(chuàng)作中不多見的,它比蘇、辛模式的思路更難。
詩歌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將超越個人的革命情感和自然景物完美融合,創(chuàng)造了極具藝術價值的詩歌意象,成為今人詞作的典范。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溱潼中學(22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