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目前的高中閱讀教學實踐中,許多學生習慣于答問,而不是學問,即使有問也不敢輕易提出,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傳授提問技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促使師生共同成長。
一、精心設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一種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去解決,而又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學習情境。教師設置良好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一種讓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氛圍,能使他們感知到矛盾、困惑,激發(fā)探究的欲望、求知的熱情、學習的興趣,引發(fā)他們積極思考,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成了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基礎。教師要注意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設計和運用,以提高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一般可有以下的策略:
1.創(chuàng)設“精致性”問題情境,突出問題情境的高效性
問題情境的設計要注意策略和技巧,使學生能深入思考,準確有效地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例如,《琵琶行(并序)》一文含有四個脈絡:故事情節(jié)、音樂描寫、景物描寫、情感描寫。似乎哪一個點都可以作為“入口”進入課文內部。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可以設計“琵琶女的身世與白居易際遇的比較”;從音樂描寫入手,可以設計“琵琶曲如何表現‘平生不得意’?”那么,怎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更巧妙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呢?
有一位特級教師就緊緊抓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一情感的爆發(fā)點,設置了一個問題:“白居易為誰而泣?”從課堂展示來看,這就是一個高效能的問題,因為一是問題的指向明確,可以從情感入手。二是想象空間大,可以是為自己,也可以是為他人;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境遇。三是包孕性強(問題里隱含著下一個或幾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教學實施的效果而言,學生嘗試多角度闡釋“淚”,認為白居易的淚為琵琶女而流,為江山社稷而流,更為自己的人生而流,由此引導出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教師則層層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知”到“悟”的提升。這一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成功的原因,在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幾乎涵蓋《琵琶行》所包含的四個脈絡,真是一“泣”牽動全篇,一“泣”牽動全課。
2.創(chuàng)設“栩栩如生”的問題情境,注意問題情境的形象性
形象是思維的有機材料。如果問題情境形象生動,往往會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形象性,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促進學生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從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在教授《我有一個夢想》一課時,學生對這篇來自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演講稿非常陌生,學習的興趣不濃。于是考慮將作品的背景,也就是黑人民權運動的觸發(fā)點——1955 年美國蒙哥馬利公交車上的讓座事件作為資料印發(fā)給學生,學生看了材料義憤填膺,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樣都是消費者,為什么黑人非要給白人讓座呢?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么這次看似平常的事情會引起社會極大的震動?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也推動了學生對課文的探究,他們注意到了文中《獨立宣言》對民權的允諾,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演講者對平等的期盼之情。如果沒有一種形象的教學呈現方式,學生就不可能有情感體驗的認同,更不可能順利地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3.創(chuàng)設知識豐富的問題情境,注重問題情境的具體性
問題也就是矛盾。如果問題設計的矛盾較多,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往往也比較多。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水平,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具體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感受知識的多樣性、豐富性,從而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如教授《鴻門宴》這一課,課后有這樣一道思考題: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了項羽的“君子之度”,試對這兩種看法作一些評論。這道題設計得很好。它拓展了學生視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勵他們敢于探異求新的意識。因為根據課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結局,項羽的性格中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的一面是導致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史傳文學往往是在矛盾中刻畫人物形象。項羽的“不殺”畢竟也表現出他率真粗獷、豪爽守信的一面。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的這道題,引導學生在知識豐富的情境中爭辯,學會自主地建構新的知識?!斑^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其實評價無論褒貶,只要在探究中解讀課文并言之成理即可。
二、夯實雙基,掌握提問技能
加強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學習,重視學科融合,這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基礎之一。
1.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思考、提出質疑,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比如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不掌握實詞、虛詞的一般用法,不了解句式變化、詞類活用的特點和一般規(guī)律,不了解一些古代文學、文化知識,那么在學習中不要說提出什么問題,就連基本的學習任務也無法完成??梢妴栴}意識的產生必須以一定量的知識儲備為前提。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
2.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一條有效途徑
比如,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字音、字形、詞語、成語、句子、修辭等來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通過學習作品的內容、語言特色、表達技巧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摘錄、圈點、簡評等訓練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隨著學生這些語文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問題就會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促使他們去主動思考、解答、反思。另外,語文學科與歷史、政治、美術、音樂等其他學科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加強語文學科與這些學科的聯系、融合,可以使各學科在教學內容、背景知識、實踐應用等方面相互滲透,從而引導學生從多學科的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些都有助于學生語文問題意識的提高。
高中生在閱讀時已能進行比較復雜的思考,提出比較有深度的問題,但是高中生畢竟思想還不太成熟,仍需要教師以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角色來傳授提問的技能。如果是初次閱讀文本,那么可以使用簡單的提問方法,即三段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幾乎所有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提問:作品敘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是什么?作品為什么敘述(描寫、說明或議論)這些內容?作品敘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手段和效果怎么樣?當然,學生如果有一定的閱讀積累,還可以進行想像、聯想提問。
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fā)展、閱讀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師的責任不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簡單評判,而是對學生問題的發(fā)現和提出過程做出有效指導。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運河中學(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