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法是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大家都知道,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認識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更需要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而比較則是在變式的前提下理解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的第一步。由于比較法應用簡便,適用范圍廣,并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較強的邏輯性,我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容易。下面,我就多年來在桂平市第四中學的地理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地理教學中比較法的作用
1.比較法有利于鞏固知識
在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的教學過程中,把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比較,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lián)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tǒng)化,就可以獲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學的地理知識,同時對舊知識也起了加深印象的作用。
2.比較法利于認識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
地理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揭示地理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知道為什么會形成。比較法能完成這個任務,如水資源與水能資源的概念,水資源是從水量多少看其大小,而水能資源的大小,不僅看水量多少,還要考慮地勢落差。水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并不代表水能資源也同樣豐富。
又如,“南亞”與“南亞次大陸”的范圍的比較:南亞是指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qū),包括印度洋上的島嶼;由于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qū)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梢?,由此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區(qū)別出易混的地理概念,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3.比較法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
在比較法運用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獨立思考、分析異同、究其因果等,大腦思維活動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由于比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較,不同知識點的比較,因而在比較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廣開思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能力,使所學知識前后貫穿起來。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并使所獲取的知識記憶牢固,這樣在知識的獲取-比較-獲取的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運動中,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并在比較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比較分析能力
二、地理教學中運用比較法的主要類型
1.運用圖表
地理,離不開地圖,特別是課本中有不少插圖與課文內容緊密配合,是分析課本知識的重要依據,也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的重要方法。讀懂插圖中的內容,找出易混淆處,可以使學生得到正確的認識。如氣旋圖與反氣旋圖、潛力與承壓水圖、地質構造中的向斜與背斜圖、鞍鋼與寶鋼的區(qū)位等等。地理課本中也有不少景觀圖,如講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時安排了三江平原的種植業(yè)與青藏高原的放牧業(yè)兩幅圖片,展示了兩種不同的農業(yè)景觀。通過看圖分析得出,三江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可進行大規(guī)模的機械生產,主要種植小麥;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氣候寒冷,草場廣布,人們從事粗放的放牧業(yè)??梢娪绊戅r業(yè)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等。
2.運用類比
就是把同一類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比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具體地說,就是以學生已學過的同類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為基礎,與新講的地理知識進行比較,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個性或共性。如在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熱帶草原氣候”這一內容時,就可引導學生分別從分布地區(qū)、形成原因、氣候特征等幾個方面與亞洲的熱帶季風氣候相比較,通過對比,歸納出這兩種類型氣候的共同特點和不同之處。同樣,運用比較法也可以對兩個地理區(qū)域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經濟狀況等各個方面分別進行比較。即講授某一地理事物時,引用學生已學過的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它們之間有共同特征,也具有相異的特征。如日本與英國氣候的比較,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與同緯度的西亞北非,二者同為300N左右,為什么氣候與景觀完全不同?再如北美洲與南美洲地形的比較,二者都具有北寬南窄的輪廓特點,西部都是高山區(qū),南美洲的東部則平原與高原交錯分析。
3.事物自比
通過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自我比較,可以提示其歷史發(fā)展階段中的各個異同點,了解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現(xiàn)在和過去,探索其發(fā)展變化趨勢。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市化過程的三個階段的基本特點,1950—1960年速度快,1960—1980年速度減慢,1980年至今速度加快。進一步結合其間我國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析主要形成原因。又如關于“歐洲南部和北部山地特點”這一內容,如果教師僅采用講授法,按教材內容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述,就很難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這時我采用比較的方法,首先根據有關內容列出簡表,再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的內容填寫,然后將兩者加以對比,找出其區(qū)別所在。這樣,不必作過多的講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4.專題比較
就對一個單元、幾個國家或幾個地區(qū)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條件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對某一地理知識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并且能夠使分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例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地形雖然都分為三個部分,但具體說來又各有不同。講述時,我就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三大洲的地理特點進行對比分析,啟發(fā)他們總結歸納,這樣,不但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教學時間,而且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準確和牢固。
5.綜合比較
這是一種對要素較多、綜合復雜的比較法,一般用在復習課。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如講完農業(yè)主要地域類型后,可列表比較水稻種植業(yè)、大牧場放牧業(yè)、商品谷物農業(yè)、混合農業(yè)等地域類型的分布地區(qū)、氣候、地形、主要畜種或作物、典型案例等。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比較法的優(yōu)勢,以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從而提高提高地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