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數學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和解題能力的教學,更是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數學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例如,在“游戲公平”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摸獎游戲的教學片段。師:小朋友們,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摸獎游戲(盒子里都是白球,沒有給學生看)。老師這里有一顆小星星,誰從這個盒子里摸出黃球就獲獎,這顆小星星就獎給他。(在學生一個個到前面摸獎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情緒)。師:怎么了,你們想說什么?(里面都是白球)師:有的同學說穿了老師的把戲了,老師跟同學開了個小玩笑,盒子里放的都是白球,可能不可能摸到黃球?(板書:不可能)師:同學們想一想,從這個盒子里可不可能摸出紅球?可不可能摸出黑球?可不可能摸出白球以外其他顏色的球?(不可能)。如果盒子里裝的是6個黃球,從中摸出一個,想一想,會出現什么情況?(一定是黃球)(板書:一定)。
通過摸獎游戲,教師給學生開了一個小玩笑,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欲望,是支撐他們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習的積極情感與態(tài)度的表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币虼?,課堂上我們盡量要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當學生具有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時,他們才會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探究數學內容的真諦,體驗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主要來自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具體情境中的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當然,也能在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功之后產生。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中,我們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主動探索相關內容,去發(fā)現相應的數學規(guī)律或者結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給學生以必要的支持、幫助與指導,組織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體驗數學內容、數學思想,發(fā)現數學的結論和方法。教師絕對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動流于形式,成為點綴,而且要讓學生真正地進行探究和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數學。(作者單位:江西省貴溪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