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教師積極將實踐操作引入數(shù)學課堂,處處可見學生操作探索,學生學習熱情高,課堂氣氛活躍,但熱鬧過后,收效甚微。主要表現(xiàn)在:
1.實踐即游戲,不見“發(fā)展性”。有位教師在教學三年級“可能性”時,在引出了“可能性”這一課題后,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操作材料準備情況:每個小組都配置一疊撲克,其中黑色牌若干張,紅色牌若干張,要求學生每次抽出一張牌,并對所得出的結果加以記錄并計算一共抽了多少張?其中黑牌多少張?紅牌多少張?在小組實踐后,教師又安排了學生匯報,最后得出了結論:黑牌張數(shù)少,抽出黑牌的可能性就??;紅牌張數(shù)多,抽出紅牌的可能性就大。這一教學過程主要是希望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體會可能性的大小。但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究竟為什么要從這疊牌中連續(xù)不斷地去“抽”?我們是否事先就讓學生能清楚地了解這種意圖,從而使相應的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2.實踐即勞動,缺乏“數(shù)學味”。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出示圖案的一半讓學生猜整個圖案引出課題后,安排了這樣的動手實踐:根據(jù)練習紙上已畫好的半只蝴蝶剪出整只蝴蝶。在學生完成后,教師從學生的材料中選取幾種蝴蝶貼在黑板上,并提問:(1)你喜歡哪一只蝴蝶?為什么?(2)想一想這只精美的蝴蝶是怎么剪出來的呢?生1:對折后剪。生2:兩邊對折后剪出來的。
這位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穎的情境,意圖是想學生在猜測感知對稱圖形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動手操作抽象出對稱圖形的屬性,即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但是,從課堂上學生回答來看,似乎只停留在“對折”上,而未上升到“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從而沒有體現(xiàn)數(shù)學味。
3.材料太完備,不開“創(chuàng)新花” 。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用學具搭建一個模型,而學具盒里的材料是完備的,正好是紅色的4根長,綠色的4根寬,白色的4根高,學生搭起來很順利。表面看是學生動手操作搭建模型,事實上,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順利完成。這樣的操作活動完全違背了動手操作的本意,更達不到操作、探究的目的。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過渡階段,實踐操作更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增強學生實踐操作有效性呢?
1.提出要求,讓實踐明確方向。有效的學習活動都應當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動手實踐與一般的操作活動最大的區(qū)別也就在于它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有些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認為只要自己清楚活動的意圖及要達到的效果就行了,學生無需了解此次活動的任務和目標,這樣往往就會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變得盲目無序。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課時,有位教師剛開始就組織了一個“摸棋子”游戲:每個小組都準備了裝有黑、白兩種棋子的黑袋子,其中黑色棋子多,要求學生每次摸出一枚棋子(摸完放回),并對結果加以記錄和比較:一共摸了多少次?其中摸到黑棋子多少次?摸到白棋子多少次?最后得出了結論: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大,摸到白棋的可能性小。其實,我們可以由一個問題情境引入:“同學們,袋子里黑、白兩種顏色的棋子共5枚,如果不倒出來看,你們有辦法知道哪種顏色的棋子多嗎?”這樣學生就有了同一個關注點,活動也有了明確的指向性。
2.豐富素材,讓實踐充滿探索。在教學中,有些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實踐材料過于完備,而完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和封閉性,不利于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的形成。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實踐材料的設計與呈現(xiàn)要體現(xiàn)多樣化和開放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選擇、處理、組合、分析的機會,拓展主動探究的空間。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然后問:“你們能利用這兩個三角形拼出我們學過的圖形嗎?”學生輕而易舉地拼出了平行四邊形,進而探究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操作只滿足于結論的得出和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忽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缺少挑戰(zhàn)性。究其原因就是材料過于完備,讓學生產(chǎn)生定式思維,只能發(fā)現(xiàn)唯一的結論。如果讓學生準備多組三角形:有完全相同的,有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有底相等高不等的,有高不等底相等的……那么在實踐和探究的過程中,他們必然就要感知、分析、處理材料,然后嘗試選擇、拼搭、調整,最后認識到只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加深和拓展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小學 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