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曉翠
(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 河北·石家莊)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體現在民族風俗習慣、飲食建筑、生產生活內容甚至各種經典、文獻、制度當中,它還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情操、禮儀制度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承受者與創(chuàng)造者,無疑應該具有較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這既是歷史賦予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國社會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迫切需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傳統(tǒng)文化精神核心的當屬飲食文化?!吨袊嬍澄幕氛n程主要為學生講授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理論、中國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民俗、飲食思想等內容。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類。中國的飲食文化是由中國民族文化的積淀而形成的,潛在地含蘊著大量的哲學因素?!瓣庩栁逍小钡恼軐W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和為美”的哲學思想、“烹飪喻治國”的哲學思想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品質、自身修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結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飲食禮儀文化”、“飲食風俗文化”等章節(jié)的內容,我們每節(jié)飲食文化課上,指導學生誦讀10分鐘《論語》經典著作,借此使其懂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中國傳統(tǒng)禮儀道德?!鞍氩空撜Z治天下”,通過《論語》經典誦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精華。要求學生誦讀經典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誦讀經典的過程就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自身修養(yǎng)的過程。
(一)禮德傳承。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認為:如今的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較忽視人的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人文關懷等方面的教育。上大學的目的普遍是為了個人將來的飛黃騰達,所以一旦畢了業(yè),就拼命掙錢,過好日子。至于民族的發(fā)展、社會存在的問題,都與自己沒有關系。目前,大學生普遍沒有文化自尊,也沒有文化自覺。這是非??杀⑸踔潦强膳碌默F象。
中國傳統(tǒng)之禮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經國家,定社稷,立人民”的“療疾”良方。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孔子把禮儀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認為“禮者何,即事之治也”,他還把禮作為做人的道德規(guī)范和個人及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笨鬃诱J為“不學禮,無以立”。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在講授“酒文化”時有座次之禮、迎送之禮、宴飲之禮、謙讓之禮;在講授“茶文化”時要學會茶藝表演的注目禮、端坐禮、應答禮、制茶禮、奉茶禮、謝茶禮;在講授“食文化”的節(jié)日禮儀時,介紹我國的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禮儀,通過這些禮學的學習,就會讓學生自覺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繼承和完善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傳統(tǒng)。
(二)人格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jié)、恕、勇、讓為主要內涵。
1、培養(yǎng)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叭省笔窍惹厝寮业淖罨镜牡赖滤枷搿?鬃印叭省钡暮诵氖恰皭廴恕?。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強調所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相親相愛,相互友好。就是說,一方面對別人要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全部愛心;另一方面自己要將心比心,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而不能苛求他人。這一點對當今的大學生正確處理好自己與周圍人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也是家庭幸福、事業(yè)成功的必要條件。
2、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兑捉洝防镎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要求后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鬃犹岢?“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是激勵后人發(fā)憤圖強,好學不倦。用這種精神來教育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和好學不倦的精神,唯有如此,我們的大學生才能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3、誠信教育?!墩撜Z》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毙耪撸\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笨鬃右蟮茏邮紫纫铝τ谛?、謹信、愛眾、親仁,要誠實可信,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民以食為天”,飲食與民眾的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對于以后要從事餐飲業(yè)的“酒店管理”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誠信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在今天,我們搞市場經濟,強調效率、重視利益,而重利輕義、見利忘義,道德淪喪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從“毒奶粉”、“蘇丹紅”到“紅心鴨蛋”、“毒饅頭”、“地溝油”……不法商販在“吃”上造假的技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如此發(fā)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敬業(yè)、求實、講“誠”、“信”、“義”等思想,可以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社會觀念,有利于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促使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又使社會更加和諧,進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思想、文學、建筑、繪畫、音樂等各種文化體系、觀念形態(tài),具有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良的特點。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擴展知識面,而且可以在學習中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教育。
在《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上,結合“古代飲食器具文化”、“筵宴文化”等章節(jié)內容,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對古文化的好奇,以及展示自己才華的熱情,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把相關的內容以專題的形式,搜集資料制作成PPT,從中選擇一部分選題和制作都具有示范意義的作業(yè),讓學生上講臺介紹,內容有:中國古代精美食器、酒器、茶器;中國古典名畫欣賞;古代精美瓷器欣賞;宋代五大名窯;青花瓷等。
幻燈片制作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還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學習幻燈片制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上臺展示,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膽量。
觀賞中國古典名畫、精美瓷器,體味中華文化之美,從而使學生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期使學生進而身體力行自覺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一)視覺是文化教育的具象載體。通過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設計物,比如遠古的人面含魚的彩陶盆、先秦古色斑斕的青銅器、漢代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北朝的雕塑、唐宋以來的瓷器、家具、建筑等等,這構成了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具象感知和印象。
1、彩陶。彩陶的造型和色彩簡潔凝重,體現出樸素、單純、健康、飽滿的藝術風格,這些紋飾給人以生動、活潑、自由、舒暢、開放、流動的審美享受。
2、青銅器。具有威嚴、神秘、凝重之美。
3、佛教藝術中的圖案。佛教藝術的建筑、雕塑、壁畫是實用性、藝術性、宗教性和審美性的結合。
4、我國各個時期的傳統(tǒng)圖案。春秋時期的圖形以云獸紋飄逸流動的線條為特點,秦漢時期瓦當的裝飾豐富、概括、簡練,漢代畫像石(磚)的《播種圖》、《戈射收割圖》、《五陵母》等構圖疏密得當,人物動態(tài)生動、唐代的圖案華麗,飽滿富有生命力,宋代陶瓷圖案豐富多彩,明代家具造型簡潔優(yōu)美。
(二)德音之謂樂。樂音出于人心,但又能成為一種新的外物,給人心以反作用。今日的古典音樂與搖滾音樂,盡管都屬于樂音的范圍,但給聽眾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樂音對人心的影響,主張樂音應該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為了刺激感官。認為以君子之道作為主導的樂音,有益于人類的進步;以滿足感官刺激作為主導的樂音,會將社會引向混亂。
我們要求學生在制作“飲食文化”幻燈片作業(yè)時,要插播背景音樂,音樂要選擇中國古典名曲,這樣學生在展示精美圖片的同時,也使學生受到了古典美的樂曲的熏陶。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中國人審美精神的又一文化,它注重對“心性”的抒發(fā)和表達,能與中國文學與繪畫建立良好的“通感”關系,傾聽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優(yōu)美旋律,是提高學生領悟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
這些至真、至情、至善、至美的健康文化的耳濡目染,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和審美價值追求,啟蒙和引導學生浸透在傳統(tǒng)文化之中,積極地建構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具有獨特個性的價值觀。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融入學生的文化學習當中,有利于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來陶冶大學生的心境。
結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第二章飲食原料文化”、“第三章主食面點文化”、“第四章菜肴文化”、“第五章烹調文化”等章節(jié)的內容,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做“五味調和”、“五谷為養(yǎng)”、“五菜為充”、“五畜為宜”、“五果為助”等專題宣講。把內容相關章節(jié)設一個專題,每個專題都從提出問題開始,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地學習。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包含了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態(tài),涵蓋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歷史人文、飲食醫(yī)藥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自然哲學,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起點。它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個領域的形成和發(fā)展都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指出飲食文化的調和,要遵循陰陽五行的基本規(guī)律,并根據運用其規(guī)律總結出來的經驗,指導飲食文化。
五行是古時人們對構成合規(guī)律的整體宇宙的五種基本要素的認識。在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中,把陰陽五行看成天地萬物的根本,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人如果陰陽五行不調,就會生病。所以飲食必然也要遵循“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僅把味道分為五,并產生了“酸、甘、苦、辛、咸”——“五味”之說,而且還把為數眾多的谷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而藥、食同源于五氣,各具五味,日常攝入飲食五味,既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也是為了調和陰陽之平衡,遵循著“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去協調人體五臟的陰陽平衡。
根據“第十章:飲食保健文化”等章節(jié)內容,把古代經典養(yǎng)生名著《黃帝內經》中的理念充分地與授課內容相結合,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寫成演講稿,上臺宣講,可以深入理解“以食療病”、“四季養(yǎng)生”等古代養(yǎng)生文化的內涵。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認為,天人是合一的,人與天地、時空、萬物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把人放在四時中來認識。四時不同氣候也不同——春風、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氣候會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饵S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傷于風,病為洞泄;夏傷于暑,病為瘧疾;秋傷于濕,病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四時與五臟有對應關系,《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應肝,夏應心,秋應肺,冬應腎,長夏應脾。把人放在時間中來認識,就可以認識四時養(yǎng)生的哲理——春養(yǎng)肝,夏養(yǎng)心,秋養(yǎng)肺,冬養(yǎng)腎,長夏養(yǎng)脾。養(yǎng)生養(yǎng)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時調之以甘。
總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化經典能啟迪學生的心智,提高修養(yǎng)。其倡導的謙讓、孝敬、勤勉、禮貌、誠實、善良、互愛等品德對今天的大學生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它能促進形成尊師自愛、誠信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悠久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就沒有枝葉繁茂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每個細胞無不吸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無不受其巨大的影響。它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tǒng),展示著一個民族的古老文明。
[1]鄧天杰,陳煦娟.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哲學思想[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4.
[2]張林.論傳統(tǒng)文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丁翔.論在大學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包裝世界,2011.2.
[4]陳馳.在大學生中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作用與意義研究[J].才智,2011.8.
[5]羅瑤第.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標志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4.
[6]林蔭.重視高校禮儀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J].全國商情,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