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巖
(山東財經大學 山東·濟南)
20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快,國際貿易、國際投融資以及跨國公司均呈現(xiàn)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資本市場日益壯大,跨國兼并活動日益頻繁并愈演愈烈,資本流動也日漸迅速,各國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國與國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已明顯成為國際資源有效配置的障礙。為適應經濟的發(fā)展,各國必須減少會計準則的差異,充分發(fā)揮會計“國際商業(yè)通用語言”的功能。對我國來說,也是如此。我國會計的國際化是隨著經濟的國際化在不斷發(fā)展。
(一)資本跨國流動的推動。隨著經濟全球化,資本跨國流動的趨勢增強,這促使區(qū)域或全球資本市場的加速形成。由于各資本市場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投資者和公司都在不斷尋找跨越國界的機會,因此對世界通用商業(yè)語言的要求也就更為迫切。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和國際資本市場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投資者和公司都在不斷尋找跨越國界的機會,因此對減少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和IFRS差異的愿望更為迫切。資本的國際流動不僅解決了我國的資金需求,而且優(yōu)化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對壯大這些企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其中,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在溝通境外投資者方面起到了十分積極的紐帶作用。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企業(yè)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時就要對我國會計準則進行比較,這大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成本,妨礙了國際投資的發(fā)展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因此,資本全球化內在地決定了會計準則必須予以全球化,這對降低全球投融資的成本,提高決策的有效性,促進資本市場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
(二)國際貿易發(fā)展的推動。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其對外貿易的發(fā)展速度是令人矚目的。特別是加入WTO后,越來越多的成員國針對我國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而某些成員國因不承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拒絕接受運用我國會計標準所計算的成本資料,并要求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或者第三國的生產成本資料作為依據,從而使我國企業(yè)在反傾銷訴訟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在國際貿易糾紛中,產品的成本計算將直接影響到被調查產品的正常價值乃至于最終確定傾銷是否存在,而成本計算又直接受會計準則的影響,按不同的會計準則披露的會計信息來計算同一產品的成本,也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會計準則的差異妨礙了各方對成本的衡量,不利于貿易糾紛的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目前我國有些企業(yè)在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的要求編制財務報表的同時,通常還需要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對報表進行調整。我國近年來雖然一直以積極姿態(tài)參與會計國際趨同,但仍需進一步加強,以提高我國企業(yè)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三)跨國公司經營效益的推動??鐕咀鳛榻洕蚧凶钪匾幕A和載體,將全球化浪潮推向了世界每一個角落。另外,跨國公司通過設立研發(fā)中心,發(fā)展與當?shù)仄髽I(yè)的配套協(xié)作,提高了相關產業(yè)部門的整體競爭力。據統(tǒng)計,高科技領域的跨國公司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100多家研發(fā)中心,其中僅摩托羅拉公司在電子信息領域就設立了18家研發(fā)中心。與此同時,我國企業(yè)積極在國外尋找投資機會。除了在海外設廠,跨國并購也是我國企業(yè)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在跨國經營中,一套統(tǒng)一的內部管理制度對跨國公司高效率經營顯然是重要的,但會計準則的差異,十分不利于跨國公司內部報表折算和合并處理費用等信息處理,而且直接影響到跨國公司的經營效率。由于跨國公司在不同國家擁有子公司,而子公司按照所在東道國的會計準則編制會計報表,這樣,母公司在編制合并報表時就面臨著如何有效地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財務報表合并成口徑統(tǒng)一的報表的問題。因此,跨國公司的發(fā)展客觀上要求在全球范圍內存在一個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為進一步發(fā)揮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加強會計國際趨同也是十分必要的??鐕镜陌l(fā)展,是推動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最直接動因之一。因此,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在資本跨國流動的推動、國際貿易發(fā)展的推動、跨國公司經營效率的推動下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會計的技術屬性。會計的性質自然取決于會計的對象。會計的對象一般可表述為:再生產過程中價值運動的數(shù)量方面。而再生產過程,作為最抽象從而是最簡單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即使用價值的生產過程或勞動過程,在任何社會是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都同樣要耗費物化勞動和活勞動,都需要把投入和產出進行比較,以確定經濟效益的大小等等。這些都是生產過程的本質,而作為生產職能的附帶工作,即為管理生產而提供信息的會計,它同生產技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不同的社會來說也同樣沒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如果有,也只是會計的技術水平的不同而已。在此過程中,會計主要體現(xiàn)為一個專門技術方法的集合體,會計所反映的是價值運動的量的方面而非質的方面,它主要運用貨幣計量的方法與技術,揭示客觀存在的社會經濟活動的數(shù)量方面,并予以客觀評價,最終把加工后的數(shù)量信息傳遞給信息使用者,以達到為決策提供依據,進而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會計技術方法是沒有國界的,作為全人類共同財富,無論什么社會形態(tài)的國家,只要客觀需要,都是可以采用的。因此,從會計協(xié)調的角度來看,會計的技術方法在各國之間是可以而且容易協(xié)調的,并可進而實現(xiàn)統(tǒng)一化。由于過去的國際交流較少,國際貿易往來不多,國際投資的影響力較弱,所以,會計的作用僅僅限于為本國的經濟活動提供服務,會計的國際化問題并不是很迫切,各個國家只要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能準確對本國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會計準則就行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多準則并存、分別割據的局面。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全球資本市場的逐步形成,一個國家在選擇會計準則時,不能再單單考慮對本國會計事項的準確記錄,還必須考慮國際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國際間投資者的投資、融資決定,有利于國際資本市場的形成。
(二)信息技術革命為會計和會計準則國際化提供了技術支持。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導致人類創(chuàng)造財富的基本方式由農業(yè)轉向了工業(yè),同時也促成了傳統(tǒng)財務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20世紀下半葉掀起的信息技術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又一次劃時代的產業(yè)革命,它使得信息技術正逐漸替代機器大工業(yè)而成為生產方式的主導,這一場革命不僅對財務會計核算的內容和要求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同時也對會計信息的輸入、加工、處理、傳遞、使用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迅速普及和應用,使得會計信息超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傳遞和共享由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會計信息使用者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加工、處理在網上獲得的財務報告信息,而且可以將按照世界各國會計標準編制的財務報告信息轉換成按照國際會計標準或本國會計標準編制的財務報告信息,從而向真正實現(xiàn)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yè)語言的目標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因此,可以這么說,信息技術革命為會計和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且加速了會計的國際化進程。
[1]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2002[Z].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馮淑萍.關于我國當前環(huán)境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J].會計研究,2009.2.
[3]蓋地.大同小異:中國企業(yè)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J].會計研究,2009.7.
[4]曲曉輝,陳瑜.會計準則國際發(fā)展的利益關系分析[J].會計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