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素麗
(洛陽理工學院圖書館,河南 洛陽 471023)
近期,在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zhèn)出土了一方墓志,墓主為洛陽處士郭金聲。墓志長68厘米,寬67厘米,墓志是民國墓志,保存得比較好。墓志由洛陽修志館總纂陶木庵篆蓋,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撰文,洛陽李振九書丹。該墓志史料和文獻價值較高。筆者就郭金聲及其子郭子彬在伊陽、洛陽、南陽的活動等,進行粗淺探討,以就教于業(yè)內(nèi)行家。
墓志內(nèi)容:先生諱金聲,字鳴遠。先世居晉之洪洞縣,明洪武間避亂遷洛陽,居龍泉寺,遂為洛陽人也。世以耕讀為業(yè)。曾祖諱樸,有至行,閤族共居,熙然無間。祖諱洞然,精理數(shù),存恤孤寡,重于鄉(xiāng)里。考諱龍章,崇尚氣節(jié),治周易尤深,一時彥碩,皆師事之。娶尚氏,生丈夫子四,先生其長也。先生生而聰慧孝友,根于天性,總角時,尚太夫人嬰病,不勝井臼,先生出入奉侍,代其操作。后從父游荊襄間,從游者日繁,丁母憂,哀毀幾不能支。事繼母牛太君,曲意承志,能得其歡。歲值荒欠,食指既繁,生計拮據(jù),乃棄儒為商,并為其仲弟友臣。先生經(jīng)營商賈,家始復振。先生既治鹽莢之業(yè),而仁慈忼爽,廣為周濟,得盈余,輒振匱乏,待以舉火者數(shù)十家,欲以庸力酬者,皆堅卻之,族人之式微者,停柩數(shù)世,先生擇地葬之。遇人無親疏,以誠相敬孚,閭閻偶有爭執(zhí),得一言而解。故終先生之世,鄰里無訟者,以民國元年夏歷九月十六日卒于里第,春秋五十有二,彌留之際,稚弱環(huán)列,先生睇視無所言,惟顧繼母牛太君,泫然雪涕以不能終養(yǎng)為憾。生一子,名子彬,時年尚幼。諸弟乃葬先生于村南祖塋之次,配李夫人,端敏娟靜,嫻于禮度,生女五,先先生十三年卒,時為清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得年四十有一,祔葬于先生之墓,繼配孟夫人,敬淑有儀,樂于施與,當先生歿時,子彬方在稚年,孟夫人恐其荒怠失學,以墮家聲,乃躬自訓迪,昕夕督飭,嚴于師保,機聲燈影,午夜不休。故子彬學行具茂,所至有懋績,聲譽斐然,及任伊陽縣縣長,板輿迎,養(yǎng)奉孟夫人。徃時,河流橫決,各縣災民襁負相屬,仰給于官率,隋敝不能自給。孟夫人躬自循視,采食野菜,以備不時。又以年五齡,時值歲大祲,赤地千里,饑者相食,慘楚之景,數(shù)十年不能忘。當舉此以相勞勉,一時感而奉教,賴采擷以生活者甚眾。夫人以幼失怙恃,長更患難。故皈依禪宗,蘄得正果,十一日卒于伊陽官舍之內(nèi)寢,享年六十有八,距先生之歿蓋二十有八年矣。孤子子彬將于民國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以孟夫人祔葬于先生及李夫人之墓,以狀來乞銘。余維子彬雖幼而失父,秉承母氏之訓成名立業(yè)無忝,所生不特,先生可無憾于地下,其子之賢知母之善教也,宜銘乃銘之曰:學焉而不措,才焉而不遇。穆德懿行,淵然古趣。勿將者年,未達者官。琄琄瑜風,足以永傳。同穴既封,奠茲貞告。檀之毚兮,有枌如戟。葬君于是,嬪也祔此。幽宅即安斯,蕃衍而孫子。
從墓志看,郭氏是明洪武年間避亂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洛陽,居龍泉寺,然后成為洛陽人。龍泉寺亦名龍泉庵,經(jīng)實地查看,就在現(xiàn)孟津縣常袋鎮(zhèn)半坡村西龍泉溝之北,坐北朝南,庵南溝下有一泉水,名曰龍泉。庵內(nèi)有古碑數(shù)通,相傳建于唐代,據(jù)寺內(nèi)明萬歷二十三年《重修龍泉庵記》記載:“洛陽西北古有龍泉寺,唐時刻字得道之處……”歷代多有修葺。墓主郭金聲即是該地人氏。郭氏遷洛有五代:曾祖郭樸、祖郭洞然、父郭龍章、郭金聲、郭子彬。在郭金聲之前,郭家是耕讀傳家,家風甚好,而且郭金聲之祖和父精通理數(shù),推研周易,在當?shù)仡H有名氣,收授許多弟子。
郭家振興,是從郭金聲清末經(jīng)營鹽業(yè)開始。據(jù)史書記載,明清500多年,洛陽商業(yè)以南關和南大街最為繁華,這是因為南關既有洛水航運之便,又是山陜通往豫東官道所經(jīng)之處,水陸交通都很便利,所以比較大的商業(yè)行店,多集中在這里。[1]通過走訪郭金聲的后人,得知郭家當年經(jīng)營的鹽號,就在南關西邊的風化街,規(guī)模較大,生意興隆。中國歷史上對鹽的控制比較嚴格,宋元以后實行“引岸”制度,商人憑許可證(即“引”,也稱引票)到鹽場買鹽,按照規(guī)定區(qū)域(即“岸”)銷售。[2]洛陽一帶鹽的采購基本上以潞鹽為大宗,據(jù)《山西解州鹽湖志》記載,潞鹽供應洛陽、新安、偃師、孟津等34個縣。因為鹽業(yè)是壟斷行業(yè),鹽商是官商,其獲利是相當豐厚的。故而,郭金聲能“得盈余,輒振匱乏?!?/p>
郭金聲民國元年(1912)去世,郭子彬是他唯一的兒子。郭金聲去世時,郭子彬年幼,他是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學行具茂,所至有懋績,聲譽斐然”,并先后擔任了伊陽縣縣長、洛陽縣縣長、南陽縣縣長。
據(jù)《汝陽縣志》記載,郭子彬民國27年(1938年)任伊陽縣長,任期到民國31年(1942年)。[3]
伊陽,即現(xiàn)在洛陽市的汝陽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嵩縣、汝州、魯山之地置伊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伊陽屬洛陽專區(qū)。由于伊陽與宜陽同音,電信、通郵多有不便,1959年8月21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伊陽改名汝陽。[4]
郭子斌在伊陽縣長任上注重科技推廣和教育,首次在當?shù)厥褂昧酥绷魇找魴C,放映了無聲電影,安裝了程式交換機和電話,擴大了聯(lián)系范圍。開辦了伊陽公辦初級中學教育和私立中學教育,實行國民義務教育,各鄉(xiāng)建立了中心學校。還組織舉行全縣學生運動會,普及現(xiàn)代體育。
他任縣長時,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爆發(fā),日軍飛機曾飛臨伊陽紫邏口,對修渠打壩的民工進行機槍掃射和轟炸,并炸死3人。為了監(jiān)視日軍的空襲,在伊陽縣城建立了防空監(jiān)視所。還成立縣國民兵團,由縣長兼任團長,下轄2個自衛(wèi)中隊,2個后備中隊,以防衛(wèi)日軍的襲擊。于此同時,還進行田賦改革,并設田賦管理處。[5]
郭子彬擔任洛陽縣長據(jù)記載是1944年6月至1946年初。[6]洛陽淪陷時,郭子彬及縣政府到洛陽附近的宜陽等地與日軍周旋,日軍投降后,續(xù)任縣長,參與了洛陽地區(qū)接受日軍投降的相關事宜。[7]
郭子彬民國35年(1946年)11月至民國37(1948年)年 11月?lián)文详柨h縣長。[8]據(jù)《南陽晚報》2011年3月19日刊登的一篇題為“一本60年前的同學錄”載,近期在民間發(fā)現(xiàn)了一冊石印的“南陽縣地方行政干部訓練所第三期同學錄”。因年代久遠,同學錄的封面已變成藏青色,但封面題字仍清晰可辨,落款為郭子彬?!巴瑢W錄”序由郭子彬用工整的小楷撰寫:民國三十六年夏,本縣奉令舉辦中心及國民小學校長假期訓練,自開始及結業(yè),為時不過暮月……惟是諸君,名學宛儒,人倫師表,道德文章,斐然有立。此次萃積一堂,應重于精神之貫注,而不斤斤物質之觀摩,重自動的探討,而不必于教材之啟發(fā)時……任南陽縣縣長的郭子彬的題詞是:百年樹人的重任放在諸君肩上。[9]這篇文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郭子彬在主政南陽期間,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yǎng),這和他在伊陽的做法是一致的。
郭子彬在伊陽、洛陽、南陽擔任過縣長。但史書上對他的記載有三處不實的地方。一是在洛陽的一些史料上把他的名字寫錯了,誤寫為郭子斌。如《中共洛陽黨史》(第一卷)“1937年9月,洛陽各界抗敵后援會在縣黨部禮堂召開成立大會,……全體委員又選舉郭子斌為主任委員?!保?0]其他一些史書上也有類似的錯誤,一字之差,讓大家以為有兩個郭子彬。二是把他擔任縣長的地方寫錯了,把他到伊陽擔任縣長寫成到伊川擔任縣長,[11]也是一字之差,讓人產(chǎn)生了歧義。三是在一些志書上把郭仙舫同郭子彬誤認為是一個人,如:《洛陽郊區(qū)志》就認為郭仙舫就是郭子彬。[12]實際這是兩個人,郭仙舫在郭子彬之后,即1947年9月到1948年3月,擔任過洛陽縣縣長,他是孟津縣常袋鎮(zhèn)潘莊村人。[13]郭子彬的家鄉(xiāng)原屬洛陽縣,后行政區(qū)劃調整,劃歸孟津縣常袋鎮(zhèn)半坡村。兩者家鄉(xiāng)相距不遠,都當過洛陽縣長,又同為郭姓人氏,故有些著述出現(xiàn)了考證不嚴的問題。
洛陽處士郭金生墓志看似一方平民墓志,實則反映了洛陽民國時期經(jīng)濟、文化、民俗和社會的發(fā)展變遷,補充了文獻記載的不足,是難得的具有很高史料價值和文獻學價值的實物資料。
[1]洛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洛陽市志·商業(yè)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洛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洛陽市志·商業(yè)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汝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汝陽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4]汝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汝陽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5]汝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汝陽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6]洛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洛陽市志·社會團體志、人民政協(xié)志、政權志、政黨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7]中共洛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洛陽黨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8]南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南陽縣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9]王平.一本60年前的同學錄[N].南陽晚報,2011-03-19.
[10]中共洛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洛陽黨史(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11]中共洛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洛陽黨史(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12]洛陽市郊區(qū)志編纂委員會.洛陽市郊區(qū)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3]洛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洛陽市志第四卷社會團體志、人民政協(xié)志、政權志、政黨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