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quán)生
(復(fù)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433)
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大多是利用三峽軍事為走廊,而一舉奪得天下的。三峽軍事地理位置在全國軍事大勢中有“重中之重”之優(yōu)勢,這一區(qū)域在中國歷代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的作用有史可鑒。對三峽的戰(zhàn)爭作用的評價,不能簡單地與中原戰(zhàn)爭相類比,而應(yīng)始終把它放在天下大勢中來考察。[1]三峽北為秦隴之屏障,東為長江之咽喉,西為巴蜀之向東命脈孔道,向南為控制滇黔的前哨。本文主要討論在巴蜀交通和經(jīng)濟文化區(qū)對歷史上軍事的影響,即三峽軍事地利影響,希望方家批評指正。
三峽的區(qū)域范圍至今沒有定論,三峽主要是古巴人活動的區(qū)域,應(yīng)當以古巴人活動的主體區(qū)域為研究空間,如《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地:“其地,東至魚復(fù),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盵2]5由于巴人曾活動于清江流域,這樣算來巴人活動區(qū)域涵蓋整個宜昌、恩施,今重慶,四川瀘州、宜賓等廣大區(qū)域,基本上與傳統(tǒng)的川江流域重合。此種說法古人早有之,如韋莊《峽程記》說:“瀘合遂蜀四郡,皆峽之郡?!比龒{只是巴蜀連通東西的孔道,巴蜀無論從經(jīng)濟、政治、軍事、交通來看兩者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度A陽國志·巴志》:“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頃T侯于會稽,執(zhí)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盵2]4《華陽國志·蜀志》:“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摹⑸?、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luò)】〔狼〕垂耀,江、漢遵流?!盵2]113巴蜀同囿,兩者自古不可分,故探討三峽軍事地理,不能以今天的行政區(qū)劃來限定歷史時期的三峽軍事范圍。
今天人們以三峽水庫原因?qū)⑷龒{界定為重慶到宜昌的行政區(qū)劃,但從歷史文化影響和傳承看,結(jié)合歷史和現(xiàn)實筆者認為將整個川江界定為三峽軍事區(qū)域更符合歷史實際。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段的長江水域,屬萬里長江的上游部分,全長1020公里,過去這段長江干流主要途徑四川(巴蜀),而物流也是由四川(巴蜀)流播中下游,故這段長江水域得名“川江”,從重慶奉節(jié)至湖北宜昌江段,山高灘險,峽谷櫛比,又名“峽江”。 整個川(峽)江接納涪、沱、岷、嘉陵、烏江等干支河流為長江的巴蜀、荊楚吳越經(jīng)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交通方便。從經(jīng)濟交通區(qū)位上看,連接巴蜀、荊楚吳越間的川江或叫峽江是封建王朝,尤其中國整體經(jīng)濟重心南移后歷代王朝的經(jīng)濟交通大動脈。更為重要的是三峽為歷代兵家據(jù)險而守、破險而攻的必爭之地。
對于巴蜀軍事而言,巴重在水道,即川江而關(guān)隘,蜀重在蜀道,重在以劍閣為首秦嶺大巴山各關(guān)隘。蜀道陸路關(guān)隘和巴地水道關(guān)險,彼此不可偏廢。從這個角度講三峽的軍事是附屬于整個巴蜀軍事態(tài)勢大局的。也就是三峽的軍事地利就是巴蜀的軍事地利,由于古巴地(大三峽)地跨今日湖北鄂西恩施宜昌、整個重慶、四川南部地區(qū)。以此區(qū)位看大三峽的軍事地利,其北為秦隴(關(guān)中)、東為荊楚、東南為湖湘、南為云貴(滇黔)、西為康藏。地理是相對自然而言,地利則相對其他區(qū)域而言,下面就以三峽為中心,重點看巴蜀與秦隴和吳楚關(guān)系看大三峽的軍事地利的重要性。
軍事地利是相對而言,而我們探討的軍事地利,是相對中國歷史上歷代政權(quán)而言,而對于中央王朝而言,其東西南北中各地軍事地利不可偏廢,相對的軍事地利就尤為重要,因此大三峽的軍事地利與中央政權(quán)的軍事地利就有較強的說服力。故本文先看大三峽與秦隴的軍事地利關(guān)系。
古代周、秦、漢、唐定都關(guān)中(今陜西)得以成就帝業(yè)。這與陜西的軍事地利是密不可分的。軍事地理學家顧祖禹指出:“陜西據(jù)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陜西而發(fā)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戰(zhàn)國以八千里之趙、魏、齊、楚、韓、燕,而受命于千里之秦。此猶曰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若夫沛公起自徒步,入關(guān)而王漢中,乃遂收巴蜀,定三秦,五年而成帝業(yè)。李唐入長安,舉秦涼,遂執(zhí)箠而笞鄭、夏矣。蓋陜西之在天下也,猶人之有頭項然?;荚陬^項,其勢必至于死,而或不死者,則必所患之非真患也?!盵3]而顧祖禹也指出:“蜀漢之土,與秦(關(guān)中)同域?!盵4]巴蜀與秦同域,互為依存關(guān)系,晉人張華《博物志》載:“秦,前有藍田之鎮(zhèn),后有胡苑之塞,左崤函,右隴蜀,西通流沙,險阻之國也。蜀漢之土與秦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隈礙,隔以劍閣,窮險極峻,獨守之國也?!盵5]也就是說,古秦隴關(guān)中之地為“獨守之國”之地,得之可成就霸業(yè)。而蜀漢之土,與秦(關(guān)中)同域。兩者同域是和軍事地利有緊密關(guān)系。
秦隴據(jù)渭水之資,占據(jù)黃河上游,為黃河之頭頸,占有黃河流域之地利,東下可得河洛,問鼎中原,退可守關(guān)中。其利在可攻可守,可退。為獨守之國。三峽所在巴蜀,居長江上游,占有天府之資,攻則東可據(jù)峽江直下荊楚,守則據(jù)北之秦嶺巴山、東之峽江險關(guān)。但中國軍事大勢,北向問鼎中原,是其不利之所在,故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其無陜西攻防兼?zhèn)?。歷史上巴蜀政權(quán)除了東下攻伐荊楚占有地利外,北向(進擊秦隴),山高路險,于攻則不利。巴蜀雖有坐守之地利,卻無獨守之利,不可長久?!蹲x史方輿紀要·四川方輿紀要敘》:“巴蜀自守則有余,用以攻人則必至于敗?!羞\籌天下之志者,不能取鏡于漢高之偉略、武侯之成算,而曰蜀不足以攻人也,是豈智出古人上哉?”[6]3094因為“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于亡。昔者漢高嘗用之矣。漢高王巴蜀,都南鄭,出陳倉,定三秦,戰(zhàn)于滎陽、成皋之間,而天下遂歸于漢。諸葛武侯亦用之矣。武侯之言曰:‘王業(yè)不偏安也?!衷唬骸m不討賊,王業(yè)亦亡,唯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以六出祁山,而不遑安也。”[6]3095,3097
但秦隴如得三峽巴蜀之資,則天下可圖。秦隴、巴蜀各扼黃河、長江之頭頸,東向齊頭并進,天下可定。故《讀史方輿紀要·四川方輿紀要敘》指出:“蓋蜀者,秦隴之肘腋也。”秦隴得巴蜀則益強,富厚輕諸侯。巴蜀乃都關(guān)中政權(quán)的成就帝王之資。歷代都秦隴關(guān)中必依靠巴蜀之地利。事實上司馬遷早指出“(秦)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彊,富厚,輕諸侯?!盵7]秦并天下兼得秦隴和巴蜀之地利,而漢也得秦隴和巴蜀之地利而大敗項羽,最后得天下。把中央王朝定都關(guān)中,巴蜀對于秦隴的肘腋軍事尤其重要。因為秦隴獨守之地如果獲得巴蜀肘腋之資,居黃河長江上游,統(tǒng)一天下,其勢不可當。
如《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于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舶蜑椤城缶扔谇亍G鼗萃醴接\楚,群臣議曰:‘夫蜀,西僻之國,戎狄為鄰,不如伐楚。’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舩。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盵8]秦兼并天下,得巴蜀橫掃六國。而漢得巴蜀,也得以擊敗項羽。如《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漢祖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fā)蜀、漢米萬舩,南,給助軍糧,收其精銳,以補傷疾?!盵8]藍勇先生指出三峽峽路在戰(zhàn)國秦漢已經(jīng)成為比較發(fā)達的四川交通四條重要的交通路線之一,即東面川鄂峽路,而漢代交通路線的開拓和交通制度發(fā)展,而漢代是四川棧道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奠定了四川交通干線的雛形。[9]峽路和蜀道一起為秦漢長安與三峽的交往提供了便利。
由秦漢左思《蜀都賦》描繪其巴蜀地利曰:“至乎臨谷為塞,因山為障。峻岨塍埒長城,豁險吞若巨防。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下輦而自王。由此言之,天下孰尚?故雖兼諸夏之富有,猶未若茲都之無量也?!币簿褪抢昧税褪褙S富的人力、物力資源,為整個長安政治中心的中央政府服務(wù)。如秦朝“(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大國,輒徙其豪俠于蜀,資我豐土,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結(jié)駟連騎,豪族服王侯美衣……”[10]
隋唐宋都是先圖巴蜀,再下沿峽江東下統(tǒng)一全國的,如《隋書》記載:“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shù)進取陳之計,未幾,拜信州總管,賜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而遣之。素居永安,造大艦。……大舉伐陳,以素為行軍元帥,引舟師趣(趨)三硤(峽)?!盵11]
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六《四川一·瞿唐》記載唐武德二年(619年),“蕭銑寇峽州,刺史許紹擊卻之。(蕭銑)既又遣其將帥舟師上峽,規(guī)取巴蜀,紹遣軍追至西陵時州治下牢戍(下牢溪),在西陵西南也。”康熙《巫山縣志》記載:“唐高祖時李孝恭以山南招討大使狥巴蜀,下三十余城,拜信州總管。時蕭銑據(jù)江陵,孝恭討之,造艦習水戰(zhàn)。自夔州東擊蕭銑。時峽水方漲,諸將候水落,李靖曰:‘兵貴神速,吾今乘江漲,掩其不備,可成擒也?!藥洃?zhàn)艦五千余,東下。銑果不備,拔其荊門、宜都三鎮(zhèn),屢破其軍,進圍江陵,降之?!盵注]康熙巫山縣志·僭據(jù)[M]·據(jù)藍勇先生于臺灣拷貝電子版,手抄本。顧祖禹指出:“隋人席巴蜀之資,為平陳之本。楊素以黃龍平乘出于永安,而沿江鎮(zhèn)戍望風奔潰。唐平蕭銑,軍下信州。”[6]3095隋唐統(tǒng)一天下,以巴蜀為本,其在軍事實踐的成果與秦漢一樣成功,史家是顯而易見的。
宋代也是沿著秦漢隋唐的統(tǒng)一方式,軍事家顧祖禹指出:“宋先滅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廣。南渡以后,趙鼎謂欲圖關(guān)中,當自蜀始。”[6]而宋太祖統(tǒng)一時在965年滅蜀,然后順利沿江東下宋滅掉了江南十國,由此可見,統(tǒng)一期間,得巴蜀得楚,得楚天下并。司馬錯之謀在歷代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有最好的詮釋。而宋代軍事斗爭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其能堅守超過兩百年,這無不與其兼有巴蜀有重大關(guān)系。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也是從巴蜀入守,而蒙哥汗命隕巴蜀,也可見歷代軍事爭奪巴蜀的慘烈。
軍事家總結(jié)道:“是故從來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用蜀。秦欲兼諸侯,則先并蜀,并蜀而秦益強富,厚(后?)輕諸侯。晉欲滅吳,則先舉蜀,舉蜀而王濬樓舡自益州下矣?;笢亍⒃S袉栔性?,則先從事于蜀。苻堅有圖晉之心,則亦兼梁益矣。宇文泰先取蜀,遂滅梁。隋人席巴蜀之資,為平陳之本。楊素以黃龍平乘出于永安,而沿江鎮(zhèn)戍,望風奔潰。唐平蕭銑,軍下信州。后唐莊宗滅梁之后,則先吞蜀,未可謂非削平南服之雄心也。宋先滅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廣。南渡以后,趙鼎謂欲圖關(guān)中,當自蜀始。張浚慮金人據(jù)陜窺蜀,而東南不可保也,于是守蜀之謀甚備,終宋之世,恒視蜀之安危為盛衰。劉整之叛降于蒙古也,獻計曰:‘欲取江南宜先取蜀,取蜀而江南可平。’蓋蜀者,秦隴之肘腋也,吳楚之喉吭也,是誠攻取之先資也?!盵8]3094-3095
古人指出三峽之西巴蜀是秦隴之肘腋,實質(zhì)是指作為整個國家軍事大勢而言,對中央王朝拱衛(wèi)西南而言。巴蜀對于吳楚為喉吭,則為控制整個長江而言。下面就吳楚與三峽的軍事地利關(guān)系,在秦隴已經(jīng)探討的基礎(chǔ)上給予粗略探討。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三峽的水道就直通江浙,而良渚文化玉琮也傳到三星堆文化,而大禹自巴蜀過三峽到達江浙是很容易的,至今巴人在大別山南麓麻城留下了巴河,在洞庭留下巴陵,可見古人沿長江交通也是非常發(fā)達的,如史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zhí)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盵2]4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十分頻繁,古人分析自三峽沿江而下,具有軍事戰(zhàn)略地利優(yōu)勢。因為巴蜀之東的三峽為吳楚喉吭,長江之七寸,失之吳楚不保。這無不與三峽水道交通的重要性相關(guān)。
從秦隴與三峽之西的巴蜀看,巴蜀如秦隴軍陣之側(cè)翼,得則可破敵,失之,中軍退保秦隴也足以自守,故秦隴為做守之國(地)。但三峽之西的巴蜀對于吳楚,尤其直接相接的荊楚而言,其就是中軍位置,丟巴蜀,沿江東下,則長江中下游不保。故許洞《虎鈐經(jīng)》卷六《水利》指出:“因水之用,其道有二:或敵絕中流而柵,我得上游,因風之利,可以鼓棹縱火,順流沖之,柵絕而過,風轉(zhuǎn)則止;又若敵在下,士馬逆流,我得上游,可以攻之。此二者,所謂因者也?!盟?,有其地非所用而必用,反為所害,順則善矣?!币簿褪钦f巴蜀相對荊楚(吳越),軍事上有地利優(yōu)勢,而從經(jīng)濟上看,長江中下游與巴蜀也有互補的關(guān)系,故《四川通志》卷三十四指出三峽水道“凡川貨之通荊襄,達吳粵,與夫各省諸貨之至蜀者,無不由此出入也”。
而分裂時期,長江地方政權(quán)各自以巴蜀或吳楚并存,如三國蜀漢與東吳,巴蜀吳楚的地方政權(quán)彼此則為唇齒之關(guān)系,唇亡則齒寒。劉備與孫權(quán)與三峽爭奪荊州兵敗,其無秦隴之基礎(chǔ),確有北方曹魏之威脅,而劉備內(nèi)部在東伐之前其實蜀漢軍失“天時”,未能意識唇亡則齒寒之利害關(guān)系,如史載:“秋七月,先主東伐,群臣多諫,不納。廣漢秦宓上陳,天時必無其利。先主怒,縶之于理?!盵2]379趙云也指出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quán)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guān)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guān)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yīng)置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得卒解?!盵12]而蜀軍與吳戰(zhàn),利在地利,地利之用在于水軍,水流而下,可占先機,而蜀漢在關(guān)羽失去荊州后水軍基本全軍覆沒。蜀漢軍地利在于泛舟東下,而蜀漢無嚴格訓(xùn)練水軍,舍舟路趨,其地利盡失。東吳水軍在三國中最為強大,魏蜀不能與之爭鋒,加之東吳傾國爭之,蜀漢失地利、違天時、無人和,豈有不敗之理。再反觀曹操當時,先伐張魯和劉璋,再圖劉備劉表及其東吳,三國能否形成歷史未可知也。如《魏書》載:“十二月,孫權(quán)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quán)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zhàn),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盵13]由此也可見三峽水道交通,用在水道,軍事之利在水軍。
而劉琳注《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記載司馬錯和田真黃對秦惠王總結(jié)的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是:“(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睔v代巴蜀沿三峽用兵,無不先練水軍。這樣看來,沿江東下成就大事者,有:秦隴之靠、巴蜀物力、人力、水軍等綜合因素??箲?zhàn)時期,國民政府看似偏據(jù)重慶,實則北有共產(chǎn)黨秦隴(延安)之保障,加之三峽地利人和以及敵后根據(jù)地的襲擾,日軍不可西圖重慶也。也就是說司馬錯和田真黃的謀略前提是秦已經(jīng)具有獨守之國秦隴,而歷代看司馬錯和田真黃的統(tǒng)一之謀略,誰違背必然失敗,劉備無秦隴伐吳當敗,曹操無巴蜀下江南也違背其統(tǒng)一原則自然也會失敗。
而從前面分析,秦漢、隋唐、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均是先據(jù)巴蜀而統(tǒng)一天下,而只要得到巴蜀,措施稍稍得當,北方統(tǒng)一政權(quán)幾乎無一例外而能統(tǒng)一天下??芍^歷代軍事都是司馬錯田真黃軍事戰(zhàn)略的執(zhí)行者。《六韜·龍韜》指出:“主三軍行止形勢,利害消息,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因此人們必須:“重持難,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御?!睔v代三峽多關(guān)隘,而“用之于戰(zhàn)者”,是“持難守御之壁壘”。但歷觀三峽軍事,先得地利戰(zhàn)機,易占先機。
《華陽國志·蜀志》載公元308年秦:“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惫省端?jīng)注·江水》:“秦令白起伐楚,三戰(zhàn)而燒夷陵者也?!鼻氐冒褪?,以天府順江東下,統(tǒng)一全國。也就是說,秦修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出于軍事水運(利)目的,秦國把水運之利,作為統(tǒng)一全國的重要手段。[14]加之秦利用巴蜀人力和物力與楚爭奪三峽天險占有先機,為秦統(tǒng)一全國提供了條件。而歷代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三峽一水貫穿,故在得秦隴之前提下,得巴蜀天下易得,這與黃河、長江都東向,秦隴和巴蜀各為其頭,而三峽險關(guān)為巴蜀之頸,函谷關(guān)(潼關(guān))為秦隴之頸。得天下而頭頸,關(guān)中和成都平原,自古為天府,軍事地利和經(jīng)濟人力物力均占有之,用兵自頸出,天下自然可得。
而作為割據(jù)而言,共有長江的巴蜀、吳楚各地政權(quán)必須唇齒相依,否則便被迅速各個擊破。由歷史經(jīng)驗可見,三峽是連接長江中下游的孔道,是巴蜀與荊楚(吳越)的經(jīng)濟交通紐帶,而三峽之西巴蜀地區(qū)是歷代王朝人力、物力的財富之地,從經(jīng)濟而言正如《新唐書·陳子昂傳》所說:“蜀為西南一都會,國之寶庫,又人富樹粟多,浮江而下,可濟中國?!卑褪窠?jīng)濟地位是不用質(zhì)疑的,故從軍事戰(zhàn)略位置、人力和物力等來看,三峽軍事交通在歷代軍事實踐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說巴蜀軍事地位重要,前提是有秦隴的庇護,巴蜀與秦隴彼此也是肘腋關(guān)系;巴蜀是吳楚之喉吭,彼此唇齒相依,并不能說長江中下游沒有上游巴蜀重要,兩者是彼此依存關(guān)系。事實上荊楚之地為中國戰(zhàn)略重心之地,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五《湖廣一》指出:“湖廣居八省中,最為閎衍,山川險固,自古稱雄武焉。中原有事,蓋必爭之地也?!苯?jīng)荊楚的長江段:“自昔南北相爭,沿江上下,所在皆險,蓋不特楚地之噤要,又為吳會之上游也?!倍龂娛聭?zhàn)略家魯肅謂孫權(quán)曰:“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nèi)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安富。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鄙谌龒{仕于東吳的大將甘寧亦曰:“荊州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蓋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此有識者所必爭也?!?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湖廣四》)但荊楚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是以巴蜀的庇佑為前提的,楚蜀確實是唇齒依賴的關(guān)系。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隆中對》分析巴蜀與荊楚乃至全國之軍事、政治、經(jīng)濟戰(zhàn)略指出:“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艨缬星G、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盵15]諸葛亮將荊益巴蜀地說成用武之國,是有道理的,就長江流域而言,歷代戰(zhàn)爭,除解放軍百萬雄師突破江南天塹外,很難在長江下游江淮取勝,因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九《南直一》指出:“江南以江淮為險,而守江莫如守淮,……吳不敢涉淮以取魏,而魏不敢絕江以取吳。蓋其輕重強弱,足以相攻拒也。……終吳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故卒無以抗魏?!睆能娛录业囊暯呛蛙娛聦嵺`來看,從江淮突破“此守國末務(wù),非智者所先。”因為《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九《南直一》記載“杜預(yù)嘗襲樂鄉(xiāng)矣,胡奮嘗入夏口矣,賀若弼嘗濟廣陵矣,曹彬嘗渡采石矣,則其險信不足恃也。雖未足恃,然魏武困于居巢,曹丕困于濡須,拓跋困于瓜步,苻堅困于肥水,皆不得渡,則其險亦未可棄也?!比绻麚?jù)巴蜀而下,軍事行動多有成功。因此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九《南直一》指出:“(然而)及魏已下蜀,經(jīng)略上流,屯壽春,出廣陵,則吳以亡矣?!倍催^來蜀漢失去荊州,失去北進中原捷徑,最終難成大業(yè),而東吳當蜀漢亡,失去巴蜀庇佑,自然會走向滅亡。
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大多是利用三峽軍事為走廊,而一舉奪得天下的。三峽軍事地理位置在全國軍事大勢中有“重中之重”之優(yōu)勢,這一區(qū)域在中國歷代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的作用有史可鑒。對三峽的戰(zhàn)爭作用的評價,不能簡單地與中原戰(zhàn)爭相類比,而應(yīng)始終把它放在天下大勢中來考察?!短接[·水攻》引《墨子·備水》指出“以水佐功者強,水因地而成勢,為源高于城,本大于末,可以遏而止,可以決而流,可以漂城灌軍、浸營敗將也。”三峽的歷代戰(zhàn)爭中與黃河流域用水代兵、以助攻守有較大的不同,是以水運兵,以舟載人攻伐與防守。明吳守忠《三峽通志》卷五《守江集議上》講:“吳大司馬陸撫(遜)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藩表,處上游,敵泛舟順下,不可恃援,他郡以解倒,然此乃社稷安危之機也……’”《三國志·吳志·陸抗傳》記載吳鳳凰三年夏,大司馬荊州牧,陸抗疾病上疏吳主曰:“西陵建平,國之潘表,既處下流,受敵三境,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運,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以解倒懸,此乃社稷安危之機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髁陣鏖T,雖云易守、亦復(fù)、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吾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比龒{對于三國的吳而言自然是傾國爭之,而從軍事戰(zhàn)略上而言,其適應(yīng)任何時代。
古戰(zhàn)爭之勝負,天時地利與人和,其地利非常重要。如《孫子·地形第十》“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薄肚f子》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倍鴮τ诮榆娛轮乩矶?,據(jù)水之上游是關(guān)鍵,故宋代軍事理論著作《虎鈐經(jīng)》卷五《料水》指出:“欲奪敵之力者,先奪其水。得之上流者,美莫大焉?!鄙酱?、峽谷、溝壑是軍事險固之地,這在三峽軍事地利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為三峽交通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勢險要而又富產(chǎn)泉鹽,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戰(zhàn)國策·燕策二》記載蘇代游說燕國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避娛碌乩韺W家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六《四川》指出:“自昔稱險塞焉。秦人并巴蜀,益以富強。漢開西南夷,邊壤益斥。天下有事,奸雄輒睥睨于此焉。豈非以山川襟束,足以固守歟?!倍鸥υ娫唬骸蚌奶翇{鎖全川水”清傅作揖寫到:“西控巴蜀收萬水,東連荊楚壓群山?!眲t是三峽軍事地位的扼要概括。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五代下》里也總結(jié)有:“故秦滅楚,晉滅吳,隋滅陳,必先舉巴蜀,順流以擊吳之腰脊,兵不勞而迅若。疾風之掃葉,得勢故也?!蓖醴蛑f就是體現(xiàn)三峽的軍事地利。
三峽則是巴蜀與荊楚吳越的結(jié)合部,起到經(jīng)濟文化交流孔道的作用。而巴蜀為長江上游,荊楚吳越位于長江中下游,以長江為紐帶,巴蜀與荊楚吳越在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均是唇齒相依的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而川江(峽江)是讓長江的“黃金水道”能否發(fā)揮作用的關(guān)鍵。時值今日三峽工程基本完工,貫通東西的宜萬鐵路和滬蓉高速貫通,三峽的交通地位再次得到提升,而西南地區(qū)的“西電東輸”和“西氣東輸”途徑三峽,三峽百萬移民的安置,關(guān)系國家的穩(wěn)定,而三峽水庫的成為國家軍事重點保護的軍事戰(zhàn)略之地,因此回溯三峽軍事歷史,以史為鑒,我們除了應(yīng)當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外,更應(yīng)當在國防戰(zhàn)略和軍事部署上給予實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阮榮華·長江三峽軍事地理位置及其戰(zhàn)爭評價[J].三峽大學學報,2004(1).
[2] 常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巴志:卷一[M].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陜西方輿紀要·序[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2449.
[4]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一:卷六十六[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3094.
[5] 張華.祝鴻杰,譯注·博物志,全譯·卷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5.
[6]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方輿紀要敘[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3094.
[7] 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第十:卷七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59-260.
[8] 常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卷三[M].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1.
[9] 藍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
[10] 華陽國志·蜀志:卷三[M].劉琳,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225.
[11] 魏徴,等.隋書·列傳第十三楊素:卷四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3:1282-1283.
[12] 陳壽.三國志·蜀書六·趙云:卷三十六[M].陳乃乾,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9:950.
[13] 陳壽.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卷一[M].陳乃乾,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9:30-31.
[14] 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編寫組.長江水利史略[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32.
[15] 陳壽.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卷:三十五[M].陳乃乾,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