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云
(沈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有明一代,詩贊云“天下安危常系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一擾,則天下金鼓互鳴”,足見遼東雄奇壯麗的天險邊關于明之重要戰(zhàn)略意義,又加之其獨具典型與特色群巒環(huán)抱、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意蘊深遠“千載風云想舊蹤”的名勝古跡,內涵深厚的人文情懷,目前國內外有關其留存資料的豐富等,都有待學人用更豐富的學科視野與研究方法,獨辟幽徑又不乏睿智地去進一步挖掘、解讀與開拓。
傳播學作為一門傳入我國時間并不長的學科,其本身還有很多學術生長點,而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更是在世紀之交才興起,目前的研究還很欠缺。在古代文學傳播研究領域當中,注重挖掘我國古代關外地區(qū)文學傳播思想和傳播論述的研究尤不甚多。具體到明代對居關外之首“星分棋布,塞沖據(jù)險,且守且耕,東逾鴨綠而控朝鮮,西接山海(關)而拱京畿;南跨溟渤(海)而連青、冀(山東);北越遼河而亙沙漠”的遼東地區(qū)描寫的文學傳播研究目前還甚少,在幾千年的中國與朝鮮半島相互傳播碰撞的交流中,遼東被多樣化、多層次文化交流賦予了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實則以傳播學的研究視野來系統(tǒng)觀照明代文學文獻遼東描寫的文學,可能會發(fā)現(xiàn)豐富的傳播思想、傳播價值,尤其是文學傳播思想、價值。
明代,隨著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朝鮮使臣的使行路線也隨之與杏花煙雨、婉轉低吟的江南無緣,而將觀察目光更多地放在遼東一帶,朱元璋評其“滄海之東,遼為首疆,中夏既寧,斯必戍守”,集中反映出遼東在有明一代的意義和地位,因國家的高度傾注及重要的地理位置,遼河流域及遼東地區(qū)的文學也得以很好的發(fā)展與沉淀。遼東在文學方面也受到一定的關注或重視。
遼東具有沃野之饒,山川之利,江海之便,經(jīng)歷代王朝不斷開發(fā),又加之中國與朝鮮半島幾千年的多樣化交流與碰撞,遼東被賦予了更深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有關遼東地區(qū)的描寫不乏詩文,此外,在一些地方志、史書、政書、地理等非文學的文獻資料里也不乏對遼東的文學性較強的記載描述,古代遼東文學無疑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人亦不乏對其研究,雖如此,然這些研究多是從歷史、民族、政治以及民族語言學等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和解讀,對古代遼東描寫的文學研究還是比較薄弱;而在有關遼東描寫方面的研究,對明代文學文獻中的遼東描寫又為薄弱,用傳播學的研究視野來闡釋又尤為薄弱,甚至可以說目前還付之闕如。
有關明代文學文獻的界定,因明代的遼東地區(qū)是國家重要戰(zhàn)略之地,政治色彩濃厚,故而在有關歷史、政治、外交等社會領域的記載中都會涉略。故筆者將有關明代遼東描寫的文學文獻界定為:文學資料及史書、政書、地方志、外交文書等資料中具有較強文學性的文獻資料作為本文的考察研究對象,對遼東地區(qū)文獻資料整合及研究現(xiàn)狀進行述評。
在中國的古籍文獻中有關遼東的描寫不乏詩文,早在《逸周書》《周禮》《爾雅》《樂府雅詞》《宋詩紀事》《后山詩話》等文獻中均有提及,具體到明代,亦不乏遼東籍作家、在遼東為官者抑或經(jīng)由遼東的明代文士之詩文,諸如馮惟健、朱國梓、韓承訓、賀欽等均有描寫遼東的詩作,除詩作外,《遼海丹忠錄》《三國演義》《遼陽海神傳》《樵史演義》等也多有對遼東的描寫。
有關遼東的描寫,除去文學創(chuàng)作外,史書中也不乏文學性的描寫,從《史記》《史記索隱》《史記正義》到《前漢書》《后漢書》;從《三國志·魏志》(卷30)到《三國志·蜀志》(卷 14);從《新唐書》(卷 220)到《遼史拾遺》(卷 13)《金史》(卷49),均有涉略到遼東的文學性描述。時至明代,《明史》(卷 22、30、155、238、239、259、320)《明史紀事本末》等史書中更是不乏對遼東的文學性描述記載。此外,在一些政書、地理等非文學性的書籍文獻中也有對遼東的文學性描述記載,諸如:《古今律例考·卷二十一》《皇極經(jīng)世考·卷六上》《武經(jīng)總要·前集卷十六下》《冊府元龜》《珊瑚木難》《寓意編》《書史會要》《遁甲演義》《無夢園集》等。
涉及到近代對遼東地區(qū)的文獻資料整合,在東北師大古籍所傅朗云先生《東北古文獻整理研究四十年》一文中詳切回顧了自1949年建國初至1989年的東北古文獻整理情況及1961年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一股研究古文獻的熱潮,從沈陽故宮文物資料中整理挑選出較有價值而且比較完整的明檔于1980年編輯成的《明代遼東檔案匯編》,1983年成立的專門以整理出版東北地方古文獻資料為主的專業(yè)出版社遼沈書社重印《遼海叢書》等,此不贅述。以上雖多是對遼東歷史、政治等方面的資料輯錄、整合、校勘、考據(jù)與文獻考證工作,但也為查閱研究明代文學文獻中的遼東描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幫助。此外,在《中國文化通志·地域文化·燕趙文化志》一書中也提供了有關遼東的一些文獻資料。
相較于國內,從20世紀60年代,韓國也已開始了整理集輯《燕行錄》的工作,之所以提及《燕行錄》輯佚情況,是鑒于有明一代、甚至清朝遼東在中朝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故而朝鮮使臣也透過他們的視角寫下了為數(shù)不少的有關途徑遼東地區(qū)的見聞感受,因而對于《燕行錄》的整理對我們進行遼東地區(qū)的研究意義重大。在韓輯錄的眾多版本中,最為詳切、獨領風騷的堪為2001年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的巨帙一百冊,讓人嘆為觀止《燕行錄全集》(林基中編),為研究明代遼東描寫提供了獨特、客觀、重要的文學文獻。
自建國初至今,有關遼東地區(qū)文獻的研究代不乏人,然具體到明代的遼東地區(qū)研究,則多是從歷史學、政治學、民族學、地域學等角度對其進行解讀與研究,有關明代文學文獻中的遼東描寫及其傳播價值研究可以說目前還付之闕如。
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首先,從歷史學、政治學、民族學、文獻學的角度研究有關遼東機構設置、政治狀況、民族政策或明代歷史、政治等文獻,在文中間接稍有涉略到遼東描寫的研究,但多是為服務于歷史或政治研究論證,簡單地用以舉證或概述。此類文獻筆者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整合:
第一,以國外留存資料來解讀研究的。如:張曉明在《明代鞍山驛路—以<朝天錄>中的記載為中心》(《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6)一文中,從中朝外交活動中留下的珍貴資料《朝天錄》中來寫,涉略到了遼東鞍山的城池與山川風貌及途徑遼東的感慨與思緒;此外還在其《朝鮮使臣視角下的明代遼東民俗—以《燕行錄》記載為中心》(《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10)一文中提到有明一代,通過考察頻繁往返遼東驛路上的朝鮮使臣留下的有關遼東民俗的記載頗為詳細的許多珍貴史料記錄,涉略到了有關描寫遼東民俗的一些詩詞;劉春麗《明代朝鮮使臣與遼東百姓交往研究》(《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涉略到描寫遼東百姓的詩文記載;左江在《值得關注的燕行錄文獻》(《域外漢籍與漢學》,2010.01)一文中將明清時期朝鮮人的燕行記錄整理、輯錄、考訂、出版等情況進行了歸納與評點;裴英姬在《<燕行錄>的研究歷史回顧(1933—2008)》(《臺大歷史學報》,2009.6) 一文中詳切梳理了自1990文學界關注《燕行錄》以來,學人在學術課題研究上所取得新的研究成果與心得,在其第五部分文化交流史脈絡下人物交流及文化傳播的相關討論,雖未涉及明代遼東,卻闡述了透過《燕行錄》來探究中國古代文學文化之益。此類情況還有王廣義、許娜《朝鮮“燕行錄”文獻與中國東北史研究》(《學術交流》,2011.5);刁書仁、李偉《朝鮮使臣所見的明天啟社會—以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中心》(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孫衛(wèi)國《<朝天錄>與<燕行錄>—朝鮮使臣的中國使行紀錄》(《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01);陳尚勝《明清時代的朝鮮使節(jié)與中國記聞—兼論<朝天錄 >和 <燕行錄 >的資料價值》(《海交史研究》,2001.2);李婷《明前期朝鮮族移居遼東的原因、途徑及開發(fā)貢獻》(《鄂州大學學報》,2002.3),以上雖有涉略到明代的遼東描寫的文學文獻或為查找有關明代遼東文學文獻有借鑒意義,但因其依附于非文學視角其它領域的研究,故遼東描寫所占比重甚微。
第二,以國內留存資料來解讀的。林世慧在其《略論明代遼東城鎮(zhèn)的興衰》(《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4)中論證了遼東于明代江山興衰的重要性,詳切地描述與分析了明代遼東城鎮(zhèn)的興衰與利害的同時,從地理及行政單位上界定了明代的遼東地區(qū);張士尊《也論“遼土”與“遼人”—明代遼東邊疆文化結構的多元傾向研究》(《社會科學輯刊》,2011.6)分析了明代遼東因其獨特而又不乏典型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條件及其當時的典型社會環(huán)境下形成的特殊群體“遼人”,并對其多元化的文化結構進行了研究;劉琳琳在《明代<遼東志>與<全遼志>述論》(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第三部分論證《遼東志》與《全遼志》的史料價值時,評點了二志中部分描寫遼東自然風貌、教育、文化等的文學文獻,為進一步查找明代文學文獻中的遼東描寫提供了線索,有積極的參考意義;劉喜濤《封貢關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研究論文,2011年5月)在其寫及中朝使臣文化交流時,提及了朝鮮派人赴遼東學習漢語的情況;黃松筠《東北地域文化的歷史特征》(《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6)論述了東北獨具特色和典型的地域文化及多民族文化的不平衡性和文化交融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對分析遼東文化傳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諸如此類非古代文學及其傳播學視野來考察明代遼東的還有:胡蓮玉《<遼海丹忠錄>試評》,(《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傅朗云 《東北夷初探》(《蒲峪學刊》,1995.1);王禹浪,程功《東遼河流域的古代都城—遼陽城》(《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6);傅惟光《關東文化和北方民族》(《理論觀察》,2009.4);李治亭《關于關東文化的幾個問題》(《東北史地》,2011.1);李德山《簡論建國以來東北古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東北史地》,2004.3);智喜君《遼東史志文獻初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3);郭培貴,劉琳琳《明代<遼東志>與<全遼志>及其研究》《(文化學刊》,2009.5);孫秀棣《明代東北書院考略》(《教育科學》,1996.3);孫珊珊《明代遼東的教育與科舉》,(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張士尊《遼東書院述略》(《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0);李路華《明代遼陽碑志略探》(《東北史地》,2010.4);王凱旋《明代遼寧歷史文化特點述論》(《文化學刊》,2008.6);張士尊《明代遼東牌坊考釋》(《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6)等,以上文獻均只是對查找遼東描寫的明代文學文獻提供了些許借鑒或啟發(fā),不贅。
其次,需要從國內留存資料中著重拿出來作特別說明的是明代遼東流人文化。明代遼東的流人文化是明代遼東地區(qū)一種獨具特色的區(qū)域性文化,流人創(chuàng)作對促進文化傳播交流、文化增值乃至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等均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與價值,從民族學、社會學等非文學視角來研究明代流人在東北的意義與作用研究的論文中,也甚少地涉略了遼東描寫,如:黃松筠《論明代遼東流人文化》(《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6)中涉略到流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李宗盛的《流人及其對東北開發(fā)的作用》(《學術交流》,1992·3)闡述了流人在東北文化各個方面上的貢獻;楊《明代安徽籍流人戍將劉清在東北》(《安徽師大學報》,1987);楊,劉中平《一則珍貴的檔案材料一明代檔案記載廣東潮州籍人在東北》(《韓山師專學報》,1994.3);楊、孫與常、張克《明代流人在東北》(《歷史研究》);楊《明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謫寓遼東情況》(《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楊、趙建恒《明代陜西籍流人在遼東》(《西北大學學報》,1990);楊、趙建恒《明代謫寓遼東的山西籍流人》(《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0);張士尊《明代遼東牌坊考釋》(《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6);孫與?!睹鞔F嶺衛(wèi)的流人》(《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6.1)。以上研究論文雖甚少或未涉略到遼東地區(qū)的描寫,但其為研究明代流人于遼東的遼東描寫提供了可參考、查找的文獻資料。
再次,有關遼東文獻某個方面的文學研究中有涉略到明代遼東描寫的研究期刊及論文。涉略到遼東小說或部分有關遼東職務的研究已有一些學術論文,如:沈陽師范大學段微微寫的《明代遼東小說的史實性研究》碩士研究論文,但因其著重于遼東小說中的事件史實性研究,所以并未在遼東描寫方面著筆太多;于芳的《明末遼東經(jīng)略文獻資料的文學特征研究》多將有關遼東經(jīng)略在內的故事加以研究,多從人物、故事情節(jié)等角度進行了探討;胡蓮玉《<遼海丹忠錄>試評》(《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等,以上均是就有關遼東的史實事件的某一方面做了細致的分析,并未涵蓋整個遼東描寫。此不贅述。博士論文有中央民族大學楊昕的《“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形象研究》在其第二章《朝天錄》中的中華形勝中舉例方面較多的提及到了《朝天錄》中有關遼東的自然環(huán)境風景名勝的描寫。此外,從文學角度過多涉略遼東描寫的論文有:李興盛《明代東北流人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概述》(《文化學刊》,2010.11)一文從東北流人創(chuàng)作在開拓邊疆歷史文化及促進東北文化交流方面的意義中,概述了重要的流人詩歌中的有關遼東描寫,并對部分描寫遼東的詩歌進行了簡略的解讀;在《韓承訓和他的民謠體詩歌》(《蘭臺世界》,2004.4)一文中,王成科從明代遼東詩歌的整體情況引入,具體到工詩善文的韓承訓的民謠體詩歌上,他的詩作除描寫遼東自然風景之作外,也不乏描寫遼東人文社會情態(tài)之作,然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賞析層面上,研究并未深入;以及韓國忠南泰安人,崇實大學國語國文學科教授曹圭益在《<燕行錄>中的千山、醫(yī)巫閭山和首陽山形象》(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一文中從三座山所凝聚的燕行者所凝聚的理念和精神,闡釋了三座山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空間,然雖涉略到遼東描寫,卻更多的是從文化意蘊和文化內涵來解讀。
此外,不得不提及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周惠泉先生在《東北古代文學研究初論》(《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2)一文中從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兩個方面解讀了東北獨特的地域文化及所承載的少數(shù)民文學在整個中華文學中的意義,詳致地詮釋了早期帶著多民族特質和多樣化形式,涵蓋了民間歌謠、上古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民間長詩、英雄史詩等的東北古代文學,在豐富中國古代文學神話傳說、史詩等方面的積極意義與貢獻;又以時間為序,系統(tǒng)概述了從上古至元明清,各個時間段的東北古代文學的書面文學概況與典型。該文雖充分地詮釋了東北古代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地位,然許是鑒于是初論或篇幅限制,并未全面細致地對古代各個時期的東北文學詳加深入探討,有的只是概述甚至簡單地一筆帶過,比如有關明代東北文學只簡略提及取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未展開詳加論述,雖如此,然在追溯遼東描寫歷史、成因等方面有積極參考意義。
綜上所述,對明代文學文獻中的遼東描寫及其傳播價值的研究,還沒有著作或碩、博論文出現(xiàn),單篇的哪怕只是具體到遼東描寫的某個方面的研究性文章也甚少,這與明代許多文學文獻中記載的有關流人在遼東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對遼東的一些高質量詩文的描寫、明代遼東文士創(chuàng)作的有關遼東的詩詞乃至中朝外交中的文學活動記載下的有關遼東的描寫詩文所蘊含的豐富文學思想與價值及藝術技巧是無法匹配的。
[1]王祥.遼東志序[A]//遼東志.嘉靖刻本.686.
[2]畢恭.遼東志書序[A]//金毓黻.遼海叢書.沈陽:遼沈書社,1984.
[3]林基中.燕行錄全集[M].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
[4]焦寶,木齋.《文心雕龍》文學傳播思想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