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領導人如何出書
“我穿此袍十多年,業(yè)精于勤苦當甜。你無點墨靠送錢,編制關系濫用權。貪污受賄骨頭賤,常說假話上下騙。道德敗壞天人怨,判刑坐牢退民田。”這首名為《良官罵貪官》的詩出自中紀委原書記吳官正的新書《閑來筆潭》。
該書責任編輯、人民出版社政治編輯一部主任張振明說,退休后,吳官正將“閑時走走、看看、想想、議議”的所得寫滿了四十余冊筆記本,成了《閑來筆潭》一書的原始素材。配上四十余幅自學的鉛筆插畫,生動而“有趣”。
從工作文稿到“文藝作品”,中國“前國家領導人”出書越來越生動有趣,越來越貼近讀者,而過去要求嚴格的送審程序也發(fā)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按照慣例,前國家領導人出書需要成立文稿編輯小組,有時會向自己原來分管的部門借調(diào)人員。文稿小組的成立,亦需中共中央辦公廳批準。
《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一書同樣成立了一個四人采編小組,成員有《人民日報》教育編輯組原組長畢全忠和長期跟隨李嵐清跑教育新聞的前新華社記者尹鴻祝等人。
整個編輯過程標準高、要求極嚴。尹鴻祝說,《李嵐清教育訪談錄》的編輯過程中,采編小組要用鉛筆將修改意見圈勾出來,不允許用其他的筆,不能直接把原文劃掉。
李嵐清本人先后與采編小組就修訂意見面談了十余次,局部修改不算,全面的修改稿就有6次。
此外,前國家領導人作品編輯亦有嚴格的保密制度。“到了這個級別的領導,作品在公開發(fā)表之前都是機密件。特別是工作文稿,牽扯到一些工作秘密?!睆堈衩鞲嬖V《中國新聞周刊》,“排版用的電腦、整個交接手續(xù)都是按機密件來管理?!?/p>
出版社的選擇也有相當嚴格的規(guī)定。根據(jù)中共中央宣傳部、原新聞出版署1990年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對描寫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出版物加強管理的規(guī)定》,只有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解放軍出版社等少數(shù)幾家出版社才有資格出版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出版物。
隨著領導人的書逐漸專業(yè)化和個性化,出版社的限制也開始放寬,相關專業(yè)領域的權威出版社也獲得了一些機會。如江澤民的學術專著《中國能源問題研究》由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李瑞環(huán)的《學哲學用哲學》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一本書的問世首先要依據(jù)《出版管理條例》報省一級新聞出版局審批,獲批后還須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備案。前國家領導人的書也不能免俗,甚至更加嚴格。
據(jù)張振明介紹,副國級以上領導人出書,都需要報告中共中央辦公廳。按照立項規(guī)定,一般存在兩種方式:一是領導人本人跟中央立項,一是正常的送審報批手續(xù)。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副社長徐建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李嵐清教育訪談錄》英文版報批時走的是重大選題備案程序,即外研社向當時的新聞出版總署專題申報備案。
選題的通過并不意味著一本書可以順利面世,送審也是十分關鍵的一環(huán)。一般圖書由新聞出版總署決定送哪個部門審閱,而中共和國家領導人的書則由中共中央辦公廳根據(jù)內(nèi)容決定是否需要送給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部門審閱。張振明說。
除了一般的審批流程,中共中央辦公廳及在任國家領導人有時還會對書稿進行最后的審定,具體工作連編輯小組也無從知曉。
至于送審時間,據(jù)張振明介紹,《閑來筆潭》因為不涉及工作文稿,報送中共中央辦公廳后直接獲批。
(梁曉娟摘自2013年第17期《中國新聞周刊》,作者馮霜晴、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