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奇 閆莉莉
藝術的變化總是與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要求相適應,陜北秧歌作為陜北人民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娛樂形式,自然也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與時代要求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傳統(tǒng)的陜北秧歌,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帶給人們快樂,所以這種娛樂節(jié)目大多會在一些特殊的節(jié)日里出現(xiàn),尤其是在過年和元宵節(jié)最為隆重。陜北秧歌從開始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一直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從化妝很濃很逗到演變成年輕后生的農民形象,再到今天與現(xiàn)代音樂相結合,突出其表演性和欣賞性,這種變化不僅僅是秧歌表演形式的變化,更是文化的變化。因此,站在時代變遷的角度,陜北秧歌文化的變遷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思考的,通過分析秧歌文化變遷,便可以把握陜北文化變遷方向,有利于做好陜北文化建設,使陜北成為文化的陜北。
“作為民間舞蹈,秧歌本身是一種文化的表述方式?!盵1]這種文化表述方式更多地帶有濃烈的地方特色,而且秧歌文化本身屬于草根文化,是草根群體非常喜愛的一種娛樂方式。秧歌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熱鬧,所以鬧秧歌在陜北的不少地方叫鬧熱鬧,而看秧歌則被稱為看熱鬧。雖然秧歌一直屬于民間,但隨著社會發(fā)展,秧歌也開始走上了大舞臺,不僅成為一種娛樂方式,更成為一種表演節(jié)目,這使得秧歌不再是簡單的娛樂和鬧,而成為一種文化。陜北秧歌的起源是比較早的,從秧歌的演變可以明顯看出,秧歌起源與古人的祭祀是分不開的,因為秧歌的這種表演性是帶有祈禱意義的,是出于對神秘事物的崇拜而進行的有目的性的跳?,F(xiàn)代陜北秧歌則幾乎沒有過去的神秘性了,更多地成為一種娛樂,或者是健身的方式。所以,“現(xiàn)代陜北秧歌的另一特點就是全民健身性”[2]。每到下午空閑時,陜北很多地方的人,當然主要以城市市民為主,就會在廣場跳秧歌,這種方式的跳秧歌,就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舒緩筋骨,為了鍛煉身體。由此可見,秧歌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在發(fā)生變化,秧歌的作用也在發(fā)生變化。“陜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區(qū)的南部——綏德、米脂、佳縣、吳堡、子洲、清澗和延安地區(qū)的北部——延川、子長、安塞、志丹等地區(qū),是陜北人民表達自己生活感受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普遍、最熱烈的一種表達形式。陜北秧歌不僅具有民間體育舞蹈的藝術價值,而且承載著陜北的歷史民俗文化。”[3]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塑造著一個地方的人,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人。人們通常說的“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其實更多體現(xiàn)的是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陜北秧歌所形成的秧歌文化成為陜北的特色,也成為陜北文化的主要載體,為了能跟上時代潮流,陜北秧歌從產生到現(xiàn)在一直在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僅使陜北秧歌越發(fā)展越好,而且使陜北秧歌體現(xiàn)出時代特點。因此,陜北秧歌的發(fā)展與變化并不是人們隨心所欲的,而是時代的要求,是文化變遷要求陜北秧歌發(fā)生變化,因為陜北秧歌文化屬于陜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陜北秧歌文化變遷,既體現(xiàn)出時代變遷的要求,也反映了陜北秧歌文化與時俱進。陜北秧歌文化變遷,不僅使陜北秧歌保留了其娛樂性,更突出了其視覺性,即更加注重陜北秧歌的表演性,因為現(xiàn)在的陜北秧歌已經走上了舞臺,更加注重表演,具有了現(xiàn)代特征,而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走街和娛樂。具體來講,陜北秧歌文化變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秧歌走街一直是陜北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但凡遇到秧歌表演,其表演的場所主要是大街上,所以秧歌上街在陜北是非常普遍與正常的現(xiàn)象。秧歌走街的好處主要有兩個:一是街面場地大,有利于秧歌表演,因為秧歌隊的人數(shù)是比較多的,少則五六十,多則上百,甚至更多,所以龐大的秧歌隊需要一個寬闊的表演場地,而街面就是一個最好的表演場所;二是街面上人多,而且大家是沿街站立觀看秧歌演出,所以有利于人們觀看,如果設立專門的舞臺,這樣會導致不少人進不去,因為場地有限,或者不少人不會刻意專門去看秧歌表演,而走街演出就不一樣了,即便是有些人原先并沒有想過要看秧歌表演,因為秧歌在街上表演,這樣,也會在不經意當中觀看了秧歌表演。過去,走街型的秧歌表演是秧歌表演的主要形式,對秧歌的表演要求相對較低,而現(xiàn)在情況則不同了,秧歌不僅要走街,更要上舞臺。舞臺上的秧歌表演與走街表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對秧歌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舞臺場地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場地,秧歌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一直重復一個動作,比如走十字步,所以秧歌由走街型轉向舞臺型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動作難度增大,而且動作數(shù)量大幅度增加。陜北秧歌由走街型轉向舞臺型,除了對秧歌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對觀看秧歌演出的觀眾也有了要求,因為是在舞臺上表演,觀眾就不可能再像在大街上觀看一樣隨意,什么樣的人都有。事實上,現(xiàn)在在舞臺下觀看秧歌演出的人大多是一些有工作單位的人,而以本單位的人為主,其他群體,尤其是與本單位沒有任何關系的人幾乎是看不到的。因此,秧歌的舞臺型演出也在無形當中限制了觀看對象。
娛樂型的陜北秧歌,對于形式的實質性要求是相對較低的,只要能帶給大家快樂,那么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越搞笑越好。因為過去一直把秧歌表演當成一種純粹的娛樂,所以秧歌的表演形式,大多不是很正規(guī),有些甚至可以說是隨心所欲,可以在表演過程當中臨時發(fā)揮,屬于典型的表演熱鬧,而觀眾則是看熱鬧。一旦秧歌從街上搬到了舞臺,情形則與以往大為不同,因為舞臺上的秧歌表演不僅僅要帶給觀眾快樂,還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欣賞性。所以,陜北秧歌已經由娛樂型轉向了欣賞型。欣賞型的秧歌具有這樣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對于秧歌隊的硬實力要求很高,這個硬實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秧歌隊是否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做保證,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那么秧歌隊的服裝、道具和演職人員的積極性則很難保證;另一方面,對于演職人員的要求很高,既然是欣賞型的秧歌,那么就不是誰都可以表演,這就要求表演者要么是專門的演員,要么是具備表演的天分,需進行相應的培訓。二是秧歌隊需要較多的時間做準備,表演型的秧歌,要達到舞臺表演的要求,自然不像傳統(tǒng)的過街秧歌,短時間就可以準備好,而是需要較為久長的時間才能使表演有聲有色。三是表演型的秧歌具有濃烈的競爭特征,因為舞臺上表演更容易看出各個秧歌隊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一方面體現(xiàn)出秧歌隊之間的實力不等,另一方面更可以反映出秧歌隊之間的競爭很激烈,而本身秧歌的舞臺表演就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這個目的就是拿第一,爭名利。因此,陜北秧歌由娛樂轉向表演,由戶外轉向戶內,使秧歌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功利色彩。
傳統(tǒng)型的陜北秧歌不僅因為它是在街上進行娛樂性的演出,更重要的是它對道具、服裝和演職人員的要求都比較低,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于秧歌的現(xiàn)代性也有了要求,所以陜北秧歌也緊跟時代步伐,注重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對秧歌表演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F(xiàn)代型的陜北秧歌,其現(xiàn)代性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道具有了新變化,傳統(tǒng)的道具在有些秧歌隊里已經廢棄不用,而是用音樂代替,或者是傳統(tǒng)道具與現(xiàn)代音樂相結合,而且音樂的使用,不完全拘泥于陜北自己的地方小調,而是開始采用時代潮流音樂,以符合人民群眾的新要求,尤其是年輕人的要求。二是現(xiàn)代音樂與歌唱的比例增加,傳統(tǒng)的鑼鼓和嗩吶,在秧歌表演里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僅僅依賴于鑼鼓和嗩吶,則與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因為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欣賞能力和要求都有提高,所以陜北秧歌表演也要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特色,要將現(xiàn)代音樂與陜北秧歌的步伐結合起來;另外,過去陜北秧歌里的穿唱,大多是一些年齡大的人唱的一些傳統(tǒng)小調,很多人都聽不懂,現(xiàn)在穿唱的歌曲是當下流行的一些曲目,既能吸引大家,同時也符合大家的要求。三是將現(xiàn)代舞蹈融合了進來,秧歌其實就是一種舞蹈,但是跳秧歌與跳舞是有很大不同的,跳秧歌,無論怎么跳,其核心和最重要的步伐就是走十字步,而舞臺上的秧歌表演如果動作過于單一,則會讓人覺得厭煩,所以要提高秧歌舞臺表演效果,增加其欣賞性,就需要把秧歌步伐和現(xiàn)代舞蹈結合起來。四是將各地方的秧歌特色糅合起來,秧歌并不是陜北所特有的,很多地方都有秧歌,比如東北秧歌、山東秧歌,即便是陜北秧歌,陜北各縣的秧歌特色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陜北秧歌要發(fā)展,要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就需要借鑒其他秧歌的特色和長處,將陜北秧歌與其他秧歌糅合起來,使陜北秧歌成為中國的秧歌,而不僅僅是陜北的秧歌,即陜北秧歌要有包容的精神,吸收其他秧歌的特色和長處,同時陜北秧歌要走出陜北,走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陜北秧歌文化變遷,是社會發(fā)展和時代所要求的,而舞臺型、表演型和現(xiàn)代型的陜北秧歌也是陜北文化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這體現(xiàn)出陜北秧歌現(xiàn)在更加注重視覺效果,反映出陜北秧歌所具有的視覺文化特征?!耙曈X文化,即指視覺在社會表征中占主導作用的文化發(fā)展形態(tài)?!盵4]陜北秧歌走上了舞臺,更加注重表演,而不是娛樂,而且與現(xiàn)代音樂和舞蹈相結合,就更能說明陜北秧歌文化的視覺性,即陜北秧歌文化已經成為一種視覺文化。陜北文化的特色要保持,但是陜北文化也要發(fā)展,更要與時俱進,而陜北文化與時俱進的任務在無形當中就落到了陜北秧歌文化的身上。所以,要以陜北秧歌文化變遷為契機,做好陜北秧歌的轉向工作,努力建設陜北文化,把陜北建成一個文化的陜北。
[1]彭寬.秧歌:堅守自己的文化語言[N].中國藝術報,2010-6-1.第 002 版.
[2]許良.陜北秧歌沿革的文化意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43.
[3]楊建設.陜北秧歌發(fā)展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32.
[4]于麗.論視覺文化時代陜北秧歌的發(fā)展路徑[J].農業(yè)考古,2011,(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