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大連理工大學 城市學院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奔慈蝿招徒虒W模式。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生活、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教學和學習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運用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有利于創(chuàng)造型人材的培養(yǎng),這是其突出的優(yōu)點。
Nunan(1989)認為,“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法,具有結構性,它由教學目標、信息輸入、活動方式、師生角色、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組成。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我認為,任務型教學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測試的分數(shù))來體現(xiàn)教學的成果,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地學習,并且主動地運用所學的語言做事情,在使用所學語言的過程中就發(fā)展了語言能力。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任務時必須遵循英語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了解學生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和進程,而決不能以我們自己的主觀臆斷、知識水平來設計任務。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和發(fā)展是社會合作活動。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學習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發(fā)現(xiàn)和感知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以讓他們在頭腦中去建構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建構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fā),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強調人的學習與發(fā)展發(fā)生在與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因此,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而最理想的情景就是所學的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運用。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根據(jù)這一理論,盡可能的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的環(huán)境,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來,并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更好的綜合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在相互交流中學會交際,學會學習,學會做事情。
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奔矗航處煛鷮W生,即教師問,學生答。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課堂活動是交互式的,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元化、互動性的學習。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shù)膶ο?;教材是教師向學生灌輸?shù)膬热?;教學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shù)姆椒?、手段。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間的關系明確,從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一種穩(wěn)定結構形式,即教學模式。顯然,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傳遞-接受”教學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基礎之上。隨著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我們教師也應當在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基礎下重新定位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實施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更新和改革。
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即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過程有關的知識內容)。在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目的是要從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總教學目標出發(fā),逐步達到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所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進行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由于主題包含在教學目標所需要的教學內容(即知識點)之中,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得出為達到該教學目標所需的全部知識點,據(jù)此即可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
此外,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性。課堂中,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吸收全體學生參加,而不僅是讓能力和水平好的學生參加。我們必須把活動設計為若干種形式和層次,這樣就可以保證有效的分層次教學,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并完成一定的任務。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一些教師,卻很少把課堂里的學生看成是生活中經歷、知識和看法不一樣的人,因此設計的活動就不大可能有意、有目的地利用學生本身的有利條件,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而喪失信心。
教學目標明確后,教師應當針對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始備課,在備課過程中,備課內容應當扎實準確,涉及到的知識新穎,知識面要寬,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課堂中,師生一起對所學的知識加以分析,回顧,評價。如對搜索到的內容是否準確、有意義,發(fā)言學生的語音語調是否優(yōu)美等進行評判。這樣,可以使每位學生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準確收集資料、完成學習任務。課后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訪問有關的網(wǎng)站,閱讀課外知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擴大知識面,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學生在開放自主學習過程中,最困難和最缺乏的就是教學互動。特別是在一些基礎薄弱,性格內向的學生。許多學生認為學英語就是背單詞,因此養(yǎng)成獨自一人學習的習慣,很少與同學及老師進行交流與勾通,學習上有了問題也難以解決,不能及時獲得教師的幫助。這已成為許多學生學習信心減退,學習質量不高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學生學習的困難,幫助他們克服學習障礙和心理障礙,我們根據(jù)課程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學支持服務。主要服務措施有以下幾點:
(1)加強學習指導。學生學習新課之前,教師要把詳細的課前要求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仔細閱讀。內容包括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工具使用,章節(jié)重點,作業(yè)要求,考試要求以及一些相關練習,獲取教師支持的方法等,使學生讀后對課程的學習有了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目的明確,方法得當,能按要求和進度學習,學習規(guī)范有序。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xiàn)出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由于英語作為區(qū)別于我們母語的語言特性,信心便成為學生學好英語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具有激勵性,所結的果子應能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并通過完成特定的任務來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這樣才能確保任務型學習活動真正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而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xiàn)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則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途徑之一。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師生間、學生間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使每個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都能被激活,確保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促進學生獲得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注意所確定的話題或任務必須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能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愿望,將教學內容和當前的社會焦點問題或學生的親身體驗結合起來是較好的選擇之一。注意指導學生做好小組活動的準備工作,特別要對那些需要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或調查整理才能獲得的信息進行指導。要明確要求,引導學生找到話題的切入點。組織小組活動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個體。要關注小組活動的進程,引導學生通過各自的努力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要恰當把握評價標準,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
(3)以教材學習為主,采用靈活方式為學生提供支持服務。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把新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保證學生能提前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預習,在要求學生認真預習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實際條件與情況,采取不同形式幫助學生搞好學習。在學習中仍有一些困難和問題時,又通過學習小組與教師答疑的方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大多數(shù)問題。剩余的少部份問題再由學生記下來,留在課堂授課中加以解決。加強教學過程的監(jiān)控和作業(yè)完成的檢查。同時加強學生平時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成績。
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真實地使用語言。這種教學設計活動種類繁多,因此教師應有一套原則用于設計、改造和選擇好課堂活動。當然,我們應該用辨證的觀點去看任務型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或方法,它只是完成英語學習任務很多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種,但不是唯一的。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對象與教學內容的不同,結合以往教學中的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靈活運用,以努力做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從而發(fā)揮任務型教學的最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均應充分考慮以下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其次,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最后,要讓學生能根據(jù)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只有分清楚教師與學生之間真正的角色關系,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和實踐應用水平,成為服務于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1]David Nunan.語言學習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gman,1996.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夏紀梅.“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J].中國大學教育,2001,(6).
[5]鄭貴紅.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及其應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