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慶美,景孟穎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300072)
·經濟理論與經濟建設·
管理層權力、內部治理機制與企業(yè)績效
——基于中國上市公司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
譚慶美,景孟穎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300072)
以中國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分析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權力、內部治理機制與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在不考慮內部治理機制時,管理層權力對企業(yè)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和董事會規(guī)模對管理層權力具有顯著負向影響。企業(yè)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和獨立董事比重之間分別為顯著正U形和倒U形關系,與股權制衡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之間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管理層權力;托賓Q;內部治理機制;企業(yè)績效
在兩權分離的現(xiàn)代企業(yè)中,管理層的地位越來越顯赫,管理層也承擔著更多企業(yè)發(fā)展的責任。管理層是整個企業(yè)的核心樞紐,也是企業(yè)決策的參與者,特別是在股權分散的企業(yè)中,管理層往往擁有較高的權力。根據(jù)委托代理理論,管理層具有利用其掌握的權力獲得私人利益的可能,影響管理層作出決策的動機和激勵,進而影響企業(yè)績效。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是導致管理層權力膨脹、權力增多的直接原因,而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是管理層權力的重要制約因素。企業(yè)內部治理結構,是由所有者、董事會和管理層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在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中,董事會擁有聘用管理層和制定管理層報酬的權力,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管理層與股東溝通的橋梁。而股東直接控制著董事會,并間接控制著管理層。股東權力的大小不同,對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控制能力也不同。股東權力本身對企業(yè)績效存在一定影響,這在很多文獻中都能得到論證[1]81-91。
關于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管理層權力和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內外的文獻多以內部治理機制為研究對象,考察內部治理機制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相比之下,對管理層權力的研究多著眼于管理層權力對其薪酬的影響,對管理層權力對績效影響的研究也多停留于對管理層權力的宏觀考察。隨著中國上市公司逐漸增多,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的設置和管理層權力的配置對企業(yè)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忽視企業(yè)內部治理必然會導致嚴重后果。因此,探討管理層權力、內部治理機制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擬以中國上市公司2007—2011年數(shù)據(jù)為基礎,實證分析管理層權力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的影響,特別是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敏感性的影響,以期為完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改善企業(yè)績效提供實證支持。
關于管理層權力、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與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但理論與實證研究未得到一致的結論。
(一)管理層權力與企業(yè)績效
管理層權力是賦予管理層處理不確定事件的權力,也是管理層執(zhí)行自身意愿的能力。對于管理層權力的研究,國外的研究主要以企業(yè)的CEO為對象,國內則主要以總經理為研究對象。對于管理層權力指標,目前的文獻主要從CEO雙重性、任期、持股比重、教育背景、薪酬等角度進行研究。
CEO雙重性,即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關于CEO雙重性與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理論與實證研究未能得到一致的結論。委托代理理論認為,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會削弱董事會的監(jiān)督作用,使得總經理追逐自身利益,從而對企業(yè)績效產生負面影響。白重恩等(2005)[1]81-91對中國上市公司進行的實證研究也表明,CEO雙重性對Tobin’s Q具有顯著負向影響。ReChner和Dalton(1991)[2]、Ibrahim等(2008)[3]的研究也支持了委托代理理論。現(xiàn)代管家理論認為,CEO雙重性有利于信息傳遞和促進企業(yè)研發(fā),有助于提高企業(yè)績效。Donaldson和Davis(1991)[4]也認為,CEO雙重性使得CEO具有更大的權力,可以及時應對環(huán)境的各種變化,有效地進行組織決策,有利于企業(yè)創(chuàng)新,對企業(yè)績效具有正向影響。Dehaene(2001)[5]的研究也得出了企業(yè)績效與CEO雙重性正相關的結論。然而,資源依賴理論認為,CEO雙重性與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宋增基和張宗益(2003)[6]的研究也得出了CEO雙重性對Tobin’s Q和凈資產收益率均無顯著影響的結論。
CEO的任期長短會影響企業(yè)決策,進而影響企業(yè)績效。Hambrick和Fukutomi(1991)[7]研究發(fā)現(xiàn),企業(yè)績效與CEO任期呈倒U形關系。李龍會和劉行(2011)[8]也得出了企業(yè)績效與CEO任期為倒U形關系的結論,并認為CEO在任的最后一年,企業(yè)的績效水平要顯著低于其他年度。而李誠誠(2010)[9]的實證研究,卻得出了績效與CEO任期為正U形關系的結論。
Jensen和Meckling(1976)[10]認為,CEO持股具有激勵相容效果,能降低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有利于提高企業(yè)績效。Tan等人(2001)[11]也認為,CEO持股與企業(yè)績效相互決定,且都存在正相關關系。而Griffith(1999)[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CEO持股低于15%時,Tobin’s Q與CEO持股正相關;當CEO持股在15%到50%之間時,Tobin’s Q與CEO持股負相關;當CEO持股繼續(xù)增長時,Tobin’s Q又與CEO持股正相關。Kim和Lu(2011)[13]認為,當外部治理較弱時,CEO持股與企業(yè)績效為U形關系;當外部治理較強時,CEO持股與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不顯著。宋增基等(2002)[14]等人的研究則得出了管理層持股對企業(yè)績效沒有顯著性影響的結論。
CEO向心性(CEO Centrality),是指CEO薪酬占企業(yè)高管薪酬之和的比例,代表著CEO在高管團隊中的能力、貢獻和權力的相對重要性。Bebchuk等人(2007)[15]的研究表明,CEO向心性對企業(yè)績效具有負向影響,較高CEO向心性通常與較低的會計獲利能力以及較低的股票收益率變化等因素相關。而盧銳(2007)[16]等人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高管團隊內部的薪酬差距有助于提高企業(yè)的績效。
Tihanyi等人(2000)[17]認為,高管團隊的教育水平越高,擁有的有效信息和知識越多,越有可能制定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計劃和戰(zhàn)略。林勇和周妍巧(2011)[18]對中國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企業(yè)的研究表明,總經理的學歷背景和專業(yè)背景對企業(yè)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Bhagat等人(2010)[19]的研究則認為,CEO的教育背景與公司的長期績效之間不存在關系。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見,雖然未能得到一致的研究結論,但大部分文獻的研究表明,管理層權力對企業(yè)績效具有一定影響。根據(jù)Hambrick和Fukutomi(1991)[7]、Tihanyi等人(2000)[17]的研究,筆者認為,管理層權力越大,管理層能夠更及時應對環(huán)境變化,從而做出更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決策,有利于企業(yè)績效改善。因此,提出研究假設1:企業(yè)績效與管理層權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二)管理層權力與內部治理機制
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包括董事會結構和股權結構兩方面。在現(xiàn)代企業(yè)中,內部治理機制代表著股東的利益,而管理層代表著經營者的利益。但兩者所追求的利益不同,因此股東為了避免管理層偏離自己的目標,會采取一定的措施,并通過內部治理機制制約管理層的權力。Denis和Sarin(1999)[20]對583家上市公司進行的研究表明,股權結構和董事會結構的改變與CEO任職年限有密切的關系。Hermalin(1991)[21]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董事會規(guī)模、董事會獨立性等會影響董事會的監(jiān)督效率,從而降低對管理層權力的制約。Fahlenbrach(2008)[22]的研究則表明,當企業(yè)的內部治理機制較弱時,薪酬合同更有利于利益在股東和CEO之間的分配?;谝陨涎芯砍晒疚恼J為,股東會為了避免管理層偏離自身目標,利用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進行約束。因此,本文提出假設2: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具有制約作用。
(三)內部治理機制與企業(yè)績效關系
關于內部治理機制與企業(yè)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文獻。Berle和Means(1932)[23]認為,股權結構越分散,企業(yè)績效越難以達到最優(yōu),即一定程度的股權集中有利于改善企業(yè)績效。Demsetz(1983)[24]則認為,無論股權結構是集中還是分散,都受股東利潤最大化的影響,股權結構與企業(yè)績效不存在顯著關系。Mc-Connell和Servaes(1990)[25]的實證研究,也支持了Demsetz(1983)的觀點。近期的研究則表明企業(yè)績效與股權結構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孫永祥和黃祖輝(1999)[26]、白重恩等人(2005)[1]的研究認為,第一大股東持股與企業(yè)績效之間存在著U形的關系。而徐曉東和陳小悅(2003)[27]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東持股與企業(yè)績效之間存在著較為顯著的M形區(qū)間效應。
Pearce和Zahra(1992)[28]認為,董事會規(guī)模增加有利于拓寬企業(yè)的資源平臺,有利于企業(yè)與外界的交流,進而促進企業(yè)績效的改善。Singh和Davidson III(2003)[29]認為,董事會規(guī)模影響董事會的監(jiān)控能力,并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較小的董事會規(guī)模具有更高的決策效率,有利于改善企業(yè)績效。Eisenberg等人(1998)[30]的實證研究支持了上述結論。但王晨光和孔麗花(2009)[31]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董事會規(guī)模對企業(yè)總資產收益率不存在顯著影響。
一般認為,獨立董事因其更高的客觀性更能有效履行其監(jiān)督職能,從而降低企業(yè)代理成本,改善企業(yè)績效。然而Erickson等人(2005)[32]的研究認為,在股權較為集中的情況下,獨立董事比重的增加并不能改善企業(yè)績效。Millstein和MacA-voy(1998)[33]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獨立董事比重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企業(yè)績效,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Bhagat和Black(2002)[34]的實證研究認為,增加獨立董事會降低企業(yè)的盈利水平,不利于企業(yè)發(fā)展。Bhagat和Black(1999)[35]的研究均表明,獨立董事的存在與公司業(yè)績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設3:企業(yè)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股權制衡和獨立董事比重之間為非關系;董事會規(guī)模對企業(yè)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四)內部治理機制與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敏感性的關系
關于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敏感性的影響,國內外的文獻較少。Faccio和Lasfer(1999)[36]對英國非金融公司進行分析認為,企業(yè)業(yè)績與管理層權力、董事會結構以及管理層結構與董事會結構的交互項之間存在著微弱的關系。Lausten(2002)[37]的研究認為,雖然丹麥的治理機制與英美的不相同,但是企業(yè)內部治理機制對CEO任期與企業(yè)業(yè)績的負相關關系沒有影響。Kato和Long(2005)[38]通過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對于CEO薪酬與公司績效的關系有重大影響,股權結構會削弱CEO薪酬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Combs等人(2007)[39]對92家經歷CEO意外死亡的美國上市企業(yè)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CEO權力影響公司績效和董事會結構之間的關系。根據(jù)Kato和Long(2005)等人[38]的研究結果,本文認為,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將會影響企業(yè)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因此,提出研究假設4: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存在影響。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管理層主要包括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根據(jù)中國《公司法》第217條第1項規(guī)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人員。由于在中國上市公司中,管理層決策往往由總經理為主導,因此本文將選擇總經理作為管理層權力的研究對象。
(二)樣本選取及數(shù)據(jù)來源
為了考察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權力、內部治理機制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本文選取中國主板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為了更準確地解釋本文所研究的問題,本文剔除了下列公司: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ST、*ST、PT的公司,已退市的公司和數(shù)據(jù)不全及數(shù)據(jù)異常的公司,本文最后共計得到4 062個數(shù)據(jù)年。本文所采用的數(shù)據(jù)均來源于國泰安數(shù)據(jù)庫和新浪財經網站,并經計算得到。
(三)變量選取
1.企業(yè)績效
本文采用Tobin’s Q來衡量企業(yè)績效,Tobin’s Q是企業(yè)市場價值與資產重置成本的比值,不會受計算方法的影響,與會計績效指標相比也不易被人為操縱。
2.管理層權力
Finkelstein(1992)[40]將管理層權力劃分為專家權力、所有者權力、結構權力、聲望權力四個方面。本文借鑒Finkelstein(1992)[40]、Bebchuk(2007)[15]、Combs(2007)[39]等人的研究成果,分別選取CEO雙重性、CEO持股、CEO向心性、CEO教育背景、CEO任期等五個指標衡量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權力。本文將五個指標進行加和后對管理層權力進行綜合衡量,具體如表1所示。
3.內部治理機制
企業(yè)內部治理結構包括股權結構和董事會結構兩部分?;赑earce和Zahra(1992)[28]等人的研究,本文選取董事會規(guī)模和獨立董事比例衡量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分別選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和股權制衡衡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4.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了如下控制變量:企業(yè)規(guī)模,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shù)來表示;成長性,用年度營業(yè)收入增長率來表示;財務杠桿,用資產負債率表示。此外,本文對行業(yè)和年份進行了控制。各個變量的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四)研究模型
為驗證假設1~假設4,本文分別建立了回歸方程如式(1)和式(2)所示。為檢驗內部治理機制對企業(yè)績效是否存在非線性影響,本文加入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的平方(CR2)、股權制衡的平方(Z2)以及獨立董事比例的平方(BI2)指標。為檢驗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之間關系敏感性的影響,本文加入內部治理機制與管理層權力的交乘項進行分析。
其中,Q代表企業(yè)績效,以Tobin’s Q來表示;Power代表管理層權力;CR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衡量企業(yè)的股權集中度;CR2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的平方;Z為股權制衡;Z2為股權制衡的平方;BS為董事會規(guī)模;BI為獨立董事比例;BI2為獨立董事比例的平方;CR*Power、Z*Power、BS*Power、BI*Power分別代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股權制衡、董事會規(guī)模、獨立董事比例與管理層權力的交乘項;CV為控制變量,包括企業(yè)規(guī)模、成長性、財務杠桿、行業(yè)虛擬和年度虛擬變量;β為回歸系數(shù);ε為隨機擾動項。
(一)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Tobin’s Q的均值為1.9905,標準差為1.3655,說明中國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創(chuàng)造的價值都大于其投入的資產。管理層權力的極大值為5,極小值為0.2,均值為1.8797。從平均值看,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從整體上具有一定的權力。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和股權制衡的均值分別為37.17%和8.3777,說明中國上市公司中有許多公司仍存在著一股獨大的現(xiàn)象。樣本中董事會規(guī)模最大為18人,均值約為9.25人,標準差約為1.882,可以推測董事會人數(shù)在10人以下的樣本公司較多。獨立董事比例的最大值為71.43%,平均值為36.43%,說明有一部分上市公司不再僅僅為了執(zhí)行獨立董事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的法律而設立獨立董事。
(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3給出了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根據(jù)表3,管理層權力與Tobin’s Q顯著正相關,這為管理層權力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提供了初步的證據(jù)。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股權制衡、董事會規(guī)模與管理層權力顯著負相關,初步驗證了假設2。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股權制衡、董事會規(guī)模、獨立董事比例與Tobin’s Q均顯著相關,初步說明內部治理機制對企業(yè)績效均有影響,且與管理層權力相關,使進一步檢驗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敏感性影響分析成為可能。本文選取的大部分控制變量均與Tobin’s Q和管理層權力存在著相關關系,說明本文選取了有效的控制變量。
(三)回歸結果分析
1.管理層權力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分析
為檢驗假設1,本文以中國上市公司2007—2011年數(shù)據(jù)為基礎,以Tobin’s Q衡量企業(yè)績效,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根據(jù)表4可見,在不考慮內部治理機制的影響時,Tobin’s Q與管理層權力顯著正相關,假設1得以驗證。這意味著,在沒有內部治理機制的約束下,管理層權力的增大對企業(yè)績效具有正向影響,即總經理與董事長兩職合一、CEO持有股份、任期越長、CEO薪酬在高管薪酬中的比重越大、教育背景越高,企業(yè)績效越好。這一研究結論支持了現(xiàn)代管家理論的論點,當CEO擁有所有權的時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委托代理問題,使得CEO擁有股東和管理者雙重身份,減少股東與管理層的利益沖突,能夠為公司帶來利益,提高企業(yè)績效。當CEO的任期長、CEO薪酬在高管薪酬中的比重越大時,CEO越能得到股東的肯定,有利于提高企業(yè)績效。教育背景將使CEO具備強大的計劃、決策、執(zhí)行和控制能力,能更好地作出有利于企業(yè)績效的決策。
2.內部治理機制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分析
根據(jù)表4可見,Tobin’s Q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存在顯著正U形關系,與股權制衡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與獨立董事比重呈顯著倒U形關系,與董事會規(guī)模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假設3得到了部分驗證。其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與企業(yè)績效呈顯著正U形關系,轉折點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約為34%。當?shù)谝淮蠊蓶|持股比重低于34%時,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增加會降低企業(yè)績效;而當?shù)谝淮蠊蓶|持股比重高于34%時,企業(yè)績效又會隨著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的增加而增加。根據(jù)描述性統(tǒng)計,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的均值為37.17%,明顯高于34%,對中國企業(yè)績效的改善具有正向影響。Tobin’s Q與股權制衡顯著負相關,與股權制衡的平方顯著正相關,但相關系數(shù)為0,即股權制衡對企業(yè)績效具有顯著負向影響。董事會規(guī)模對企業(yè)業(yè)績不存在顯著影響,即董事會成員的數(shù)量并不影響上市公司績效,這與王晨光和孔麗花(2009)[31]的研究結論一致。Tobin’s Q與獨立董事比重之間為顯著倒U形關系,當獨立董事比重低于46.14%時,獨立董事比重的增加會改善企業(yè)績效;而當獨立董事比重超過46.14%時,獨立董事比重的增加對企業(yè)績效具有破壞作用。因此,獨立董事比重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使得企業(yè)的績效最大。根據(jù)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中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比重的均值約為36%,低于46.14%,因此可以適當提高獨立董事比重以改善企業(yè)績效。
3.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和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敏感性的影響
根據(jù)表4可見,管理層權力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和董事會規(guī)模均顯著負相關,與股權制衡正相關但不顯著,與獨立董事比例負相關但不顯著,假設2部分得以驗證。也就是說,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越高以及董事會成員的數(shù)量越多,對管理層權力的制約作用越強,有利于降低管理層權力。股權制衡與管理層權力正相關卻不顯著,而在相關性檢驗中股權制衡與管理層權力顯著負相關,其原因可能是股權制衡與管理層權力的關系受到了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與管理層權力關系的影響。獨立董事比例對管理層權力的影響不顯著,說明中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可能并不獨立,達不到對管理層權力的制約作用。
在不考慮內部治理機制和管理層權力的交乘項時,Tobin’s Q與管理層權力顯著正相關,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獨立董事比例、股權制衡與Tobin’s Q的相關關系與未加入管理層權力時結果一致。而董事會規(guī)模與Tobin’s Q的相關關系發(fā)生了變化,說明加入管理層權力后,影響了Tobin’s Q與董事會規(guī)模的關系。當考慮內部治理機制和管理層權力的交乘項后,Tobin’s Q與管理層權力的相關關系不再顯著,即加交乘項影響了管理層權力與Tobin’s Q的相關關系。這說明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管理層權力與內部治理機制的交乘項與Tobin’s Q不存在顯著性關系,說明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各個指標的影響相互抵消,因此總體影響不顯著。
為考察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權力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以及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之間關系敏感性的影響,本文以2007—2010年數(shù)據(jù)為基礎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權力的綜合指標對企業(yè)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即管理層持有股份,學歷越高,任職期限越長和向心性越高,管理層權力越大,越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績效。企業(yè)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呈現(xiàn)顯著正U型關系,與獨立董事比重之間呈現(xiàn)顯著倒U型關系,與股權制衡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但董事會規(guī)模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不顯著。不同的內部治理機制對管理層權力具有不同的影響,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越高、董事會規(guī)模越大,管理層權力越小,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和董事會成員的數(shù)量對管理層權力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股權制衡和董事會獨立性對管理層權力不存在顯著影響。內部治理機制會影響管理層權力—企業(yè)績效之間關系的敏感性,當考慮內部治理機制的影響時,管理層權力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將不再顯著。因此,中國上市公司應積極推行股權激勵機制,不斷消除委托代理問題,提高經理人的學歷和能力,使管理者作出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正確決策。不斷完善內部治理機制,使內部治理機制通過影響管理層權力,進而提高企業(yè)績效。在改善內部治理的情況下,也要不斷完善外部治理機制,使企業(yè)能夠選聘到合格的經理人。
參考文獻:
[1]白重恩,劉俏,陸洲,等.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2).
[2]RECHNER P L,DALTON D R.CEO Du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Longitudinal Analy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155-160.
[3]IBRAHIM H,SAMAD M,AMIR A.Board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Public Listed Family-ownership in Malaysia[R].http://ssrn.com/abstract=1292182,2008.
[4]DONALDSON L,DAVIS JH.Stewardship Theory or A-gency Theory:CEO Governance and Shareholder Returns[J].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6:49-95.
[5]DEHAENE A,VUYST V D,OOGHE H.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Board Structure in Belgian Companies[J].LongRange Planning,2001,34(3):383-398.
[6]宋增基,張宗益.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治理與公司績效實證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3,26:122-126.
[7]HAMBRICK D C,F(xiàn)UKUTOMIG D S.The Seasons of a CEO's Tenu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4):719-742.
[8]李龍會,劉行.上市公司CEO任期與業(yè)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會計論壇,2011,(2):95-105.
[9]李誠誠.總經理任期與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0.
[10]JENSEN M C,MECKLING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11]TAN R S K,CHENG P L,WEEN T T.CEO Share Ownership and Firm Valu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18(3):355-371.
[12]GRIFFITH JM.CEO Ownership and Firm Valu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99,20:1-8.
[13]KIM E H,LU Y.CEO Ownership,External Governance,and Risk-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02(2):272-292.
[14]宋增基,張宗益.上市公司經營者報酬與公司績效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02,12:90-93.
[15]BEBCHUK L A,CREMERSM,PEYER U.CEO Centrality[R].http://papers.ssrn.com/abstract=1030107,2007.
[16]盧銳.管理層權力、薪酬差距與績效[J].南方經濟,2007,(7):60-70.
[17]TIHANYI L,ELLSTRAND A E,DAILY C M,DALTON D R.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6):1157-1177.
[18]林勇,周妍巧.高層管理者的教育背景與公司績效[J].中南大學學報,2011,(5):60-65.
[19]BHAGAT S,BOLTON B,SUBRAMANIAN A.CEO Education,CEO Turnover,and Firm Performance[R].http://papers.ssrn.com/abstract=1670219,2010.
[20]DENISD J,SARIN A.Ownership and Board Structures in Publicly Traded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2:187-223.
[21]HERMALIN B E,WEISBACH M S.The Effects of Boards Composi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Financial Management,1991,20(4):101-112.
[22]FAHLENBRACH R.Shareholder Rights,Boards and CEO Compensation[R].http://papers.ssrn.com/abstract=390144,2008.
[23]BERLE A A,MEANSG C.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 York:Macmillan,1932.
[24]DEMSETZ H,LEHN K.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85,93(6):1155-1177.
[25]MCCONNELL JJ,HENRIS.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2):595-612.
[26]孫永祥,黃祖輝.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績效[J].經濟研究,1999,(12):23-30.
[27]徐曉東,陳小悅.公司治理與第一大股東的最優(yōu)所有權安排[C].廈門:廈門大學會計發(fā)展研究中心,2003.
[28]PEARCE JA,ZAHRA S A.Board Composition from a Strategic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2,29(4):411-438.
[29]SINGH M,DAVIDSON IIIW N.Agency Costs,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3,27:793-816.
[30]EISENBERG T,SUNDGREN S,WELLSM T.Larger Board Size and Decreasing Firm Value in Small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48:35-54.
[31]王晨光,孔麗花.關于旅游企業(yè)公司治理與績效的實證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9,(9):73-76.
[32]ERICKSON J,PARK Y W,REISING J,SHIN H H.Board Composition and Firm Value under Concentrated Ownership:The Canadian Evidence[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5,13(4):387-410.
[33]MILLSTEIN IM,MACAVOY PW.The Activ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Large Publicly Traded Corporation[J].Columbia Law Review,1998,98(5):1283-1322.
[34]BHAGAT S,BLACK B.The Non-Correlation between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Term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2002,27:231-273.
[35]BHAGATS,BLACK B.The Un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Composi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Business Lawyer,1999,55:921-963.
[36]FACCIO M,LASFER M A.Managerial Ownership,Board Structure and Firm Value:The UK Evidence[R].http://papers.ssrn.com/abstract20179008,1999.
[37]LAUSTEN M.CEO Turnover,F(xiàn)irm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mpirical Evidence on Danish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3):391-414.
[38]KATO T,LONG C.Executive Compensation,F(xiàn)irm Performance,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Evidence from Firms Listed i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6,54(4):945-983.
[39]COMBS J G,KETCHENJR D J,PERRYMAN A A,DONAHUEM S.The Moderating Effectof CEO Power on the Board Composition-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44(8):1299-1323.
[40]FINKELSTEIN S.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3):505-538.
M anagerial Power,Internal Governance M echanism s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of Listed Firm s in China
TAN Qing-mei,JINGMeng-y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managerial power,internal governancemechanisms and firm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data of listed firm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007-201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managerial power and firm performancewhen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governancemechanisms are ignored.Both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ownership and board size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s on managerial power.Tobin's Q initially decreases with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ownership then increases.There is significantly invers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obin's Q and board independence,while there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bin's Q and balance of stockholders structure.The internal governancemechanisms have some influences on managerial power-firm performance sensitivity.
managerial power;Tobin's Q;internal governancemechanisms;firm performance
F272.9
A
1009-1971(2013)04-0066-09
[責任編輯:耿中元]
2013-04-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002104);天津濱海新區(qū)科技特派員科技專項課題(SB20080097);天津大學—海南大學資助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
譚慶美(1975—),女,天津人,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從事公司財務研究;景孟穎(1989—),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公司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3-03-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KS004)
作者簡介:李清均(1962—),男,山東昌邑人,處長,從事空間經濟研究;西寶(1968—),男,黑龍江富錦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公共管理研究;張聚昌(1950—),男,山東莘縣人,教授,從事理論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