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紅,王 巧
(安徽大學 外語學院,合肥 230601)
《寵兒》(Beloved,1987)是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的長篇代表作。莫里森的崛起和成名使她成為20世紀后三十年世界文壇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作為在白人文化為主體的社會中一名非裔美國作家,莫里森一方面接受美國的傳統(tǒng)思想教育,受到以白人文化為中心的環(huán)境影響,“但另一方面她又在只占美國人口少數(shù)的黑人群體中,受到了獨特的黑人文化、黑人理念、黑人歷史的熏陶,這一點恰恰是激發(fā)托妮·莫里森深刻思考和創(chuàng)作激情的原動力”[1]2-3。莫里森得益于拉爾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鮑德溫等黑人作家開創(chuàng)的黑人文學傳統(tǒng),以敏銳的目光觀察美國黑人生活,“努力致力于護持和弘揚黑人文化,她的作品也始終以表現(xiàn)和探索黑人的歷史、命運和精神世界為主題,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完美結(jié)合在一起”[2]25。而與其他黑人作家有所不同的是,莫里森具有濃厚的歷史感、文化意識和自我意識,這些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寵兒》便是基于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瑪格麗特·加納弒嬰案所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其將歷史與文學藝術(shù)相互雜糅的成功典范。
《寵兒》自問世以來,因其特殊的故事內(nèi)容、獨特的寫作手法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文學評論界的廣泛關(guān)注。迄今為止,眾多評論家已經(jīng)從后殖民、女性主義、敘事學、魔幻現(xiàn)實主義等理論視角對這部作品的思想主題、人物形象和藝術(shù)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是,將歷史記憶、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尋三個維度融為一體對該作進行三位一體的解讀并不多見。該小說真實地再現(xiàn)了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前非裔美國人在奴隸制和種族歧視雙重迫害下的悲慘生活。通過對往事的回憶,莫里森將最真實的黑人歷史和文化揭示給當代美國社會,呼吁非裔美國人勇敢地面對歷史記憶,找到屬于自己的歷史,在文化旅行中找尋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治療文化缺失癥,并最終實現(xiàn)黑人民族的自我追尋。本文從非裔美國人的歷史記憶、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尋三方面分析莫里森如何喚起黑人民族內(nèi)心的歷史文化感,走出陰霾,在新的社會文化中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追尋。
美國的蓄奴制是“黑暗的制造者”,美國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之后,“黑奴制意識[并]未煙消云散,它依然在嚙噬黑人的心靈,影響黑人的思維與認識”[3]163。對此,許多非裔美國作家都曾以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控訴和聲討。可是,隨著年代已遠,對于這一百多年前的歷史,美國黑人或白人因回憶的痛苦或直面的尷尬正在有意識地逐漸將其忘卻。然而,作為非裔美國文學第三次高潮中的杰出作家,莫里森卻敏銳地轉(zhuǎn)向歷史記憶,通過她的力作《寵兒》藝術(shù)再現(xiàn)歷史的真實與殘酷,在記憶中反思和質(zhì)詢種族問題。
《寵兒》的創(chuàng)作取材于美國內(nèi)戰(zhàn)前一名叫作瑪格麗特·加納的女奴的真實生活慘況:她帶著孩子一路逃亡,可是,奴隸主追蹤而至。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再落入奴隸主之手,她采用了極其血腥的方式殺死嬰兒。至于加納這樣做的原因,用她自己的話說:“與其讓他們重被帶回奴隸制,一點點地被折磨死,那還不如現(xiàn)在就結(jié)束他們的苦難?!保?]157這是一位奴隸母親走投無路時的無奈之舉,不惜用生命和鮮血捍衛(wèi)其孩子和自我作為人的尊嚴。幾個世紀以來,該故事一直是畫師們呈現(xiàn)不盡的一個莊嚴題材,也是作家們不厭書寫的一個主題[5]78。莫里森對之進行了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作:被殺的嬰孩成了時時作祟的冤魂,并在十八年后還魂重返人間,進行復仇,索取母愛,折磨母親。莫里森將這樣一個血淚交融的凄慘故事緩緩地訴諸筆端,藝術(shù)再現(xiàn)歷史記憶當中黑人奴隸的受難經(jīng)歷以及由此孕育出來的濃郁的愛,而讀者往往難免深陷其中,體悟人物痛苦的心路歷程。
《寵兒》集中鞭笞了奴隸制的罪惡,塞絲的殺嬰記憶就是“黑人群族苦難歷史的記憶”[6]74。小說扉頁上題寫的“獻給六千萬甚至更多”,既是對被販賣黑奴的屈死冤魂的深沉告慰,又是對慘絕人寰的蓄奴制的悲憤控訴。作為奴隸的黑人母親塞絲,她被剝奪了一切權(quán)利,包括愛自己孩子的權(quán)利。為了使自己的女兒免遭奴隸的悲慘命運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獲自由之身,她選擇了親手殺死女兒這種極端的方式。這是一段誰都希望盡快遺忘的記憶,但往事的印記卻不容人們遺忘和抹殺。因此,寵兒變成了鬼魂,她的重返使每個人又不得不回到了那充滿罪惡的時代。莫里森通過《寵兒》揭示的不僅僅是個殘酷的殺嬰故事,而更多的是這個故事發(fā)生的社會歷史語境及其產(chǎn)生的罪惡影響——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前的蓄奴制和種族主義對非裔美國人的精神摧殘。蒙受羞辱與折磨的黑人群體很難勇敢面對過去、忘卻過去的身體和精神創(chuàng)傷,也缺少重新構(gòu)建未來的希望,仿佛“重建生活就是一種對永遠抹不去的過去以及對那些死去的,或飽受折磨的人的一種背叛”[7]200,深沉的歷史記憶構(gòu)成了他們內(nèi)心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莫里森將黑人的個人身世、群體的遭遇乃至整個的非裔種族命運相融,賦予作品難以替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牽引著世界范圍內(nèi)的讀者關(guān)注美國黑人民族的歷史記憶,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和內(nèi)心創(chuàng)傷。
在接受丹尼爾·泰勒·加斯里的采訪時,莫里森坦言,她對這部鞭撻奴隸制的小說并沒有太大的自信:“它可能是我寫的書中最沒人愿意讀的,因為那里面的東西,是書中人物不想去回憶,我自己不想回憶,黑人不想回憶以及白人也不想回憶的。我指一種國家健忘癥?!保?]257從《寵兒》中塞絲對其母親的回憶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奴隸制的殘酷與冷血,從而理解作者為何會有此感慨。奴隸制下人性扭曲的奴隸主往往把女奴當成泄欲的工具,任其肆意揉捻。塞絲是她母親唯一留下的孩子,“其他許多跟白人生的她也都扔了。只有你,她給起了那個黑人的名字”[9]74。盡管存活下來,塞絲卻絲毫沒有母親哺育她、為她梳頭的記憶,“我記得她甚至總不跟我在同一間屋子里過夜”[9]72。塞絲是靠著母親胸下的黑奴烙印來辨認她。年幼的她還天真地想要同樣的烙痕。成年后她才明白那是奴隸主財產(chǎn)的象征,是自由與尊嚴被剝奪的標識。盡管沒有人愿意重拾如此沉重苦難的記憶,但隨著20世紀60年代民權(quán)運動的興起,非裔美國人開始對主流白人社會產(chǎn)生抵觸。重現(xiàn)過去奴隸制的慘痛歷史記憶、反思歷史并找到黑人賴以重建自我身份的歷史文化根基,是當代非裔美國人最終實現(xiàn)自我身份的必由之路。對莫里森而言,歷史是黑人無法割斷的紐帶,蘊涵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只有重返歷史才能洞悉黑人的靈魂。她正是通過多重敘事技巧再現(xiàn)故事發(fā)生地“124號”的生活場景、人物和事件,從塞絲的過往生活里挖掘出片斷進行拼接,將深藏在記憶里的故事重新復原完整,將對蓄奴時代的回憶、忘卻、壓抑、挖掘、拒絕、重新回憶到再遺忘這一迂回曲折的過程充分展示出來。
小說《寵兒》中,十八年前的弒嬰案讓塞絲登上了報紙,但那時如果你在報上剛看見一張黑人的臉,恐懼的鞭笞就會掠過你的心房,“因為那張臉上報,……它必須是件離奇的事情——白人會感興趣的事情,確實非同凡響,值得他們回味幾分鐘,起碼夠倒吸一口涼氣的。而找到一則值得辛辛那提的白人公民屏息咋舌的有關(guān)黑人的新聞,肯定非常困難”[9]186。那個時候在白人眼里,黑人絕無話語權(quán)可言,他們只配得上“動物屬性”。十八年后,白人種族主義的立場仍矗立不倒。鮑德溫在去接丹芙的路上回憶曾經(jīng)救塞絲的情景時竟這樣感嘆:“教區(qū)設(shè)法讓弒嬰案和關(guān)于野蠻的叫嚷聲轉(zhuǎn)了向,從而為廢除奴隸制進一步奠定了基礎(chǔ)。多好的年月啊,充滿了唾棄和判決?!保?]304黑奴們曾遭受的血和淚竟成為白人謳歌的典范。更諷刺的是,他家“后門旁邊的架子上擺著一個嘴里塞滿錢的黑小子?!蛟谝粋€底座上,上面漆著‘聽您使喚’的字樣”[9]304。通過對這個“比奴隸更恨奴隸制”的鮑德溫的塑造,莫里森揭露了廢奴主義者的虛偽以及廢奴之路的艱辛。
從慘無人道的蓄奴制,到奴隸制推翻后仍然廣泛存在的種族隔離與種族歧視政策,都是美國歷史記憶中的陰暗面,共同折射出在此歷史背景下非裔美國人走出壓抑和控制、尋求自己文化身份的艱難旅程?!秾檭骸返匿h芒直逼歷史的慘痛記憶及其給黑人造成的心靈創(chuàng)傷,充分展示了莫里森自覺的歷史意識和高尚的人文情懷。
從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60年代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非裔美國人的命運經(jīng)歷了從奴隸到解放、從黑人自由民到北方城市的中產(chǎn)階級、從白人主流社會的排斥到尋找黑人民族之根的文化苦旅的變遷過程。
歐洲白人文化的政治和經(jīng)濟強權(quán)一度遮蔽了非裔美國群體的聲音。被迫踏上命運之旅的非洲族裔人不僅遭受著被歐洲白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奴隸的“肉體奴役”,而且遭受著黑人文化傳統(tǒng)被白人強勢文化壓制的“精神奴役”。群散居于美洲新世界的非裔美國人便徘徊在陌生與隔絕的文化身份失落的空間里。正因為如此,在莫里森的創(chuàng)作中,她始終將文化問題置于重要位置,著重展現(xiàn)白人文化入侵黑人文化的總格局,以及這種格局對黑人心態(tài)的影響。在她看來,“非洲民族主義(Africanism)之所以能成為文學的想象并對其有所影響就是興趣所致,因為人們只消仔細研究一下文學的黑人性(blackness),就會發(fā)現(xiàn)文學的白人性(whiteness)的本質(zhì),甚至根源”[10]1006-1008。莫里森關(guān)注黑人文化的傳承和黑人身份的建立,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命運,這些都是整個黑人族裔得以發(fā)展和延續(xù)的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
在莫里森看來,非裔美國文化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美國白人主流文化的排斥與忽視之下,但是,隨著非裔美國人自我意識的提高,他們認識到自身文化的邊緣化地位以及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拔覀兩畹拿绹且粋€過去總是被抹去、將來總是清白無辜的地方……過去要么不在場,要么就被浪漫化了。現(xiàn)存的文化不提倡對過去真相的追尋,更不會接受關(guān)于過去的真相。與三十年前相比,現(xiàn)在,記憶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保?1]11于是,莫里森的小說世界竭力呈現(xiàn)非裔美國人的文化之旅,他們試圖從文化“旅行”中通過差異性挖掘非洲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尋找自己的文化言說方式,并最終重構(gòu)自己的文化身份。
《寵兒》中的人物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即種族記憶所困”[3]167,他們都生活在往事當中而難以自拔。莫里森借助黑人家族姓氏和神話傳說,揭示非裔美國黑人的文化身份現(xiàn)實。例如,黑人會飛的傳說表達了蓄奴時代身陷奴隸制的南方黑奴追尋獨立與自由身份的內(nèi)心愿望。自從被販賣到美洲后,處于他者化地位的黑人奴隸便一直幻想著能夠飛回非洲,但由于被割斷了根脈,他們的愿望也只能是一種奢望,只能用超越時空的“飛翔”來予以表達。莫里森曾就此說過:“那永遠是我生活中的民間傳說的一部分;飛翔是我們的一種天賦。我不在乎它看上去有多愚蠢。它到處存在——人們曾經(jīng)談論它,它存在于黑人的圣歌和福音音樂中。它也許是異想天開——逃離、死亡等等。但假定它不是。它會是什么呢?”[12]26《寵兒》中,在追捕塞絲的“學校老師”面前,塞絲是一位驚慌失措的母親,她“飛翔起來,像長翅的老鷹一樣提起自己的孩子。她臉上長出了喙,雙手變成了勁爪,調(diào)動全身,將兒女四個全部帶在身上;肩上一個、腑下一個、手上一個、另一個則一路哭著被帶進了遍灑陽光和木屑的木棚里”[9]188。塞絲當時的念頭就是以飛翔的方式逃離?!安?,不,不不不。很簡單。她飛起來。攢起她所創(chuàng)造的每一個生命,她所有寶貴、優(yōu)秀和美麗的部分,拉著、推著、拽著他們穿過幔帳,出去,走開,到?jīng)]人能傷害他們的地方去,到那里去。遠離這個地方,去那個他們能獲得安全的地方?!保?]195自由飛翔的鳥類這一隱喻性的表達方式既反映了黑人個體對自由的向往,同時也指向黑人群體以及整個非裔美國民族意識在白人強勢文化的掌控下的覺醒,他們憧憬著在文化的旅行中探索民族的出路。這也表明了莫里森的文學成就,她并沒有囿于對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簡單運用,而是賦予其以嶄新的含義,與非裔美國文化的尋根意識產(chǎn)生聯(lián)系。
在傳統(tǒng)的非洲文化里,名字對于非洲人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既標明著個體的自我身份,又是祖先的紐帶,恰當?shù)拿帜軌蛴绊懕幻咭簧拿\。莫里森曾在接受托馬斯·勒克萊爾訪問時(Thomas Leclair)說過:“如果你來自非洲,你的名字就消逝了。這尤其成為問題,因為那不僅僅是你的名字,而是你的家庭,你的部落。”[12]28作為家族歷史文化烙印的姓氏,是區(qū)分家族或族群的重要標志,而真實姓名的缺失恰恰表明黑人被販賣到美洲成為奴隸后,被迫割裂了與自身家族歷史文化的聯(lián)系。作為能指符號的姓名,是代表黑人個體和族群文化身份的不可替代之物。比如,小說中塞絲的婆婆獲得自由后,一直堅持自己的名字是“貝比·薩格斯”:“薩格斯是我的姓,先生。隨我丈夫。他不叫我珍妮?!保?]169-170“貝比·薩格斯”是她的所謂“丈夫”留下來的一切。現(xiàn)在,如果她用某個賣身標簽上的名字稱呼自己,他就無法找到她了。莫里森藉此說明,非裔美國人對自己非洲家庭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堅守,是最終尋求真實自我身份的必經(jīng)之道。
與此同時,從更深的意義上看,莫里森認為,只有堅守族群本土文化與歷史傳統(tǒng),主動抗拒文化殖民,非裔美國黑人才能在歷史記憶和文化旅行中傳遞真正屬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內(nèi)涵。以布魯斯和爵士樂為主要特色的美國黑人音樂,浸透著非洲文化歷史的沉浮和變遷,承載了非洲民族文化之根,描述了非裔群體顛沛流離的旅行,撫慰著他們的精神和靈魂,成為他們彰顯其獨特文化身份的主旋律。音樂對于黑人民族的重要性在《寵兒》描寫的保羅·D 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當保羅·D 和其他四十六個黑人奴隸在佐治亞州做苦力時,被白人用一根長長的鐵鏈鎖在一起,他們住在陷入地下的木匣子里,吃不飽、穿不暖,并時時受到白人的侮辱和戲弄。此時,音樂便是他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動力?!霸凇藥煾怠膸ьI(lǐng)下,男人們手掄長柄大鐵錘,苦熬過來。他們唱出心中塊壘,再砸碎它;竄改歌詞,好不讓別人聽懂;玩文字游戲,好讓音節(jié)生出別的意思。他們唱著與他們相識的女人,唱著他們曾經(jīng)是過的孩子;唱著他們自己馴養(yǎng)或者看見別人馴養(yǎng)的動物。他們唱著工頭、主人和小姐;唱著騾子、狗和生活的無恥。他們深情地唱著墳墓和去了很久的姐妹。唱林中的豬肉;唱鍋里的飯菜;唱釣絲上的魚兒;唱甘蔗、雨水和搖椅?!保?]130縱然白人可以限制黑人的自由,忽視他們的人格,但無法阻止他們唱歌。在歌聲中黑人們彼此交流、彼此鼓勵、彼此熱愛。非洲黑人民族與音樂有著無法割舍的情緣,被噤聲的他們正是以其獨有的方式在布魯斯與爵士樂中弘揚著美麗的黑色生命之魂。
自我的追尋是莫里森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莫里森認為,過往的黑人民族歷史和文化是黑人族群意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正視、繼承和弘揚自己歷史和文化中的精髓,是重新建構(gòu)真實身份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重新發(fā)揮非裔美國黑人主體性的體現(xiàn)。歷史記憶與文化旅行,并不是單純?yōu)榱诵拚兹怂涗浀年P(guān)于黑人的歷史和文化,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過去影響現(xiàn)在的根源,也是為了反抗?jié)峄谂^程的一部分,找回自尊自愛的一部分[13]214。對于非裔美國人來說,與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的有意割裂以及對白人文化和價值觀的曲意迎合,會導致他們自我主體性的缺失和自我認同的混亂,以至于不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體現(xiàn)自我價值。因此,對此有著敏銳感觸的莫里森,勢必要嘗試帶領(lǐng)“整個離散的黑人群體”去“尋找自己的身份,尋找自己的起源以便能理解自己”[14]97,從而走出這場自我主體的迷霧。
《寵兒》中,莫里森通過刻畫三代黑人的自我追尋,表達了黑人群體逐漸走出過去的陰影,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融入到新的文化當中,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和未來。作為小說的女主角,塞絲在自我追尋的道路上幾經(jīng)坎坷。首先,與婆婆貝比·薩格斯相比,塞絲所代表的新一代黑奴具有更強的反抗性。然而,殘酷的奴隸制仍然給她帶來了無比的恐懼。塞絲在“甜蜜之家”偶然聽到學校老師在給學生講她的動物屬性時心理自我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她不再任勞任怨,決心冒死逃出“甜蜜之家”。其次,為了維護做人的尊嚴,不再被當作動物,她毅然在“學校老師”面前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墒牵瑲胧录谷z陷入了身份危機,對死去女兒的愧疚感使她無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再次,“甜蜜之家”的同伴保羅·D 來到了她家,喚起了塞絲對塵封往事的記憶。正當塞絲決定與保羅·D 重新開始時,十八年前被她殺死的女兒借尸還魂歸來追討愛債,塞絲又迷失了自我。最后,歷經(jīng)了痛苦的折磨后,在小女兒丹芙和黑人社區(qū)的幫助下,塞絲終于擺脫過去,邁向新的生活。
莫里森刻畫的黑人奴隸中保羅·D 是最先意識到社會自我的代表。逃離阿爾弗雷德砸石場后,保羅·D 便把“佐治亞的阿爾弗雷德、西克索、‘學校老師’、黑爾、他的哥哥們、塞絲、‘先生’、鐵嚼子的滋味、牛油的情景、胡桃的氣味、筆記本的紙,一個個地鎖進他胸前的煙草罐里”[9]136。對于保羅·D 而言,他不能理解塞絲因為對孩子的愛過于濃烈而離開了他,這與他最初的人生理念相悖??墒牵适碌暮髞?,隨著他對塞絲越來越了解,他改變了自己,接受了事實,并勇敢地承擔起男子漢的責任。
塞絲的小女兒丹芙則是黑人勇敢尋找社會自我的典型代表,象征著年輕的黑人一代。丹芙從對“124號”受小鬼困擾習以為常、到對寵兒的依戀、再到勇敢走出“124號”,成為承擔起養(yǎng)活母親和自己的堅強女孩,她的社會自我變化過程正是莫里森對新一代黑人的希望。雖然奴隸制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黑人們必須走出過去的陰霾,全身心融入新的社會,從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做真正的自我。小說的最后,保羅·D 告訴塞絲,她自己才是最寶貴的,從而喚醒了塞絲的自我意識。與此同時,他也喚起了他自己的自我?!暗锷胫鲝埖氖呛谌艘竦ぼ侥菢訉W習知識,主動為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情境,保持社會自我中的自尊,擔當積極的社會角色?!保?5]243
不管是故交還是陌路,只要擁有共同的黑皮膚,他們的默契就是互幫互助。這種黑人群體意識不僅代表了黑人的社會文化價值觀,而且可以用來對抗強大的白人社會文化。非裔美國人的歷史文化因黑奴制和種族主義而遭到破壞,黑人對自己歷史的記憶如碎片般零散,甚至是遺棄了記憶。黑人群體價值觀構(gòu)成了尋找黑人歷史的線索,同時也為他們反抗壓迫提供了力量源泉?!秾檭骸分胸惐取に_格斯的悲劇、塞絲和丹芙的走出陰霾并獲重生都體現(xiàn)了融入黑人群體力量的重要性。血淚的奴隸史給黑人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過去使他們不堪回首,因此,他們企圖用暫時的記憶缺失來緩減傷痛,但是忘卻過去不等于過去沒有發(fā)生,不能正確、勇敢地面對過去就無法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和未來。“莫里森要向人傳達的信息不僅是要記住歷史,還要為了民族和團體的未來忘卻歷史,要在記憶中忘卻?!保?6]71因此,如何正確構(gòu)建自我的歷史文化身份是黑人能否確立自我意識的關(guān)鍵。
當代美國社會中,種族問題仍然存在,部分白人始終不能把非裔美國人當作平等的個體來尊重。而對于非裔美國人自己而言,自從他們被強行帶至北美大陸以來,他們的歷史被忽視、被否定,歷史的斷層導致文化的缺失。當代的美國黑人群體仍然很難真正融入美國的主流歷史文化,部分人也不太情愿在非洲的歷史文化中尋找歸屬感,因此,他們很難明確自己的身份,作為邊緣群體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正如沃克在《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中所作的闡述:“任何主體的真相,只有在故事的方方面面被聚合到一起,所有不同的意義形成一個新意義時,才能被呈現(xiàn)出來?!保?7]49莫里森致力于用藝術(shù)手段還原最真實的歷史,反思和質(zhì)詢最真實的美國奴隸制,還原那個制度下黑人的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并借由這種回憶,幫助當代非裔美國人了解自己的過去,面對歷史記憶,踏上文化旅行,找尋自己的文化之根,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合力推進非裔美國文化的發(fā)展。毋庸置疑,這便是黑人女作家的文學努力所具備的非同尋常的意義。
[1]毛信德.美國黑人文學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說創(chuàng)作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2-3.
[2]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5.
[3]胡全生.難以走出的陰影——試評托妮·莫里森《心愛的人》的主題[J].當代外國文學,1994,(4):163-167.
[4]Singh A,Skerrett Jr J T,Hogan R E.Memory and Cultural Politics[M].Boston:Northeastern UP,1996:157.
[5]McKay N Y,Earle K.Approaches to Teaching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M].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7:78.
[6]董俊峰.六千萬黑人冤魂的投訴——《嬌女》主題初探[J].外國文學研究,1994,(4):73-77.
[7]Capra D L.Representing the Holocaust:History,Theory,Trauma[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200.
[8]Taylor-Guthrie D.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257.
[9]托尼·莫里森.寵兒[M].潘 岳,雷 格,譯.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6:130-195.
[10]Morrison T.Playing in the Dark[C]//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Julie Rivkin,Michael Ryan,eds.Maca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4:1006-1008.
[11]Morrison T.Living Memory:Toni Morrison Talks to Paul Gilroy[J].City Limits,1988,(13):10-11.
[12]托馬斯·勒克萊爾.“語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訪談錄[J].少 況,譯.外國文學,1994,(1):24-28.
[13]Middleton D L.Toni Morrison's Fiction:Contemporary Criticism[M].New York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2000:214.
[14]Wilson M.The African American Historian:David Bradley's The Chaneysville Incident[J].African American Review,1995,29(1):97-107.
[15]金艷麗.托妮·莫里森《寵兒》中黑人民族對自我的追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4):241-244.
[16]王湘云.為了忘卻的記憶——論《至愛》對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喚[J].外國文學評論,2003,(4):71.
[17]Walker A.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s[M].San Diego:Harcourt,19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