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穎
(西北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秦,是一個雄渾而滄桑的字。秦,是一個悲涼而凄婉的字。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如今人們所立足的西北地區(qū)甘肅與陜西關中大地上有一個名叫“秦”的諸侯國。那是春秋末年,諸侯間彼此征戰(zhàn)不休,這個地處西隅少與中原接觸、靠著拱衛(wèi)周天子才封侯的小諸侯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是等同于夷狄的:存在被中原國家廢止許久的殉葬制度,秦人與異族雜居不重禮教、輕禮重利等不同于中原禮教的諸多習俗。秦人雖悍勇,可秦卻一直被中原諸侯國視為異己,秦國國君也常以被中原諸侯以蠻夷禮相待感到難堪[1]。可又有誰能料到,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諸侯國,在經(jīng)歷了百年自強不息后橫空出世,結束了多年分裂,統(tǒng)一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國的國號。
《秦風》是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作為諸侯國時期的秦人的詩歌作品,反映了秦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掩上《詩經(jīng)·秦風》,細細回味,我們會感受到這個名叫秦的地方迥異于其他十四國風的藝術特征。在十五國風中,《秦風》的樂曲表現(xiàn)的最為剛毅朗健[2]:曲中男子愛馬尚武、同仇敵愾、擁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而曲中女子質樸大方、真誠爽朗,更是不讓須眉??梢哉f,整個秦地的風氣便是一股積極進取、團結自強的激昂之風,這種風氣與鄭、衛(wèi)等國之間流傳的靡靡之音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秦之地,古近西戎,兩族之間紛爭不斷。有一失必有一得,殘酷的戰(zhàn)爭固然減損了人口,可也磨礪了秦人的性格,培養(yǎng)了他們堅毅的個性。戰(zhàn)爭觀是人們對戰(zhàn)爭問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戰(zhàn)爭觀理論,包括對戰(zhàn)爭起源、戰(zhàn)爭根源、戰(zhàn)爭動因、戰(zhàn)爭本質、戰(zhàn)爭性質、戰(zhàn)爭目的、戰(zhàn)爭的歷史作用、戰(zhàn)爭與其相關因素的內在聯(lián)系、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消滅戰(zhàn)爭的途徑,以及戰(zhàn)爭與和平等相關問題的基本觀點。戰(zhàn)爭觀是在戰(zhàn)爭發(fā)展歷史的長河中以戰(zhàn)爭實踐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理論觀點。[3]面對戰(zhàn)爭,秦人自己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價值觀,總結起來便是:為了生存與勝利!勇于公戰(zhàn),悍不畏死。這種戰(zhàn)爭觀在《秦風》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對于秦國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那些瞧不起他們的諸侯國,而是西戎這個強大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孫子雖然說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為兵家上策[4],但秦因為諸多原因,與西戎已達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其中對土地的爭奪是兩族矛盾的焦點。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礎,自古以來,有土地的人意味著擁有更多的生存機會,占有土地的多寡象征著一個民族和政權的強弱。秦國的生活亦農亦獵,生活在西北邊陲一帶與游牧的西戎毗鄰。對于游牧部落來說,草場廣闊與否是很重要的,中國西北大陸性氣候注定著這些部落要逐水草而居,冬季更是如此。生存權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對于古人而言,土地則是這項權利最大的保障,而當兩個對土地都有極大需求的民族互相為鄰,彼此產(chǎn)生沖突也就在所難免。
《秦風·無衣》是詩經(jīng)中最為著名的愛國詩篇。其時值西戎入侵,秦舉國反擊侵略者,這首慷慨激昂的戰(zhàn)歌也應景而生。詩歌描寫了一個尚未成人的少年渴望上戰(zhàn)場與王師一并建功立業(yè)所訴說的豪情壯語[5]:“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有人說,當一個民族“活血”(青年人)多時往往更渴望進取,面對外敵更易于團結一致。面對強敵西戎,秦國施行民兵制,習武成風,男子皆是下馬農夫上馬武夫,秦國軍隊長期與西戎征戰(zhàn),擁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見慣了生死的人們對戰(zhàn)爭不再懼怕,反而更多了幾分“舍我其誰”的豪情。詩中的少年面對戰(zhàn)爭那種熱血沸騰的情感,與《小雅·采薇》中那種悲愴凄涼的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6]
男子如此,女子亦如此。《秦風·小戎》是一首妻子為遠征丈夫所做的懷念之歌。詩歌著重描寫了其夫裝備之精良,性情之溫雅。古往今來,大多數(shù)描寫思婦的詩歌于此就該哭訴相思之苦和闡發(fā)哀怨之情了,可《小戎》中的女主角卻沒有做此“敗興語”,“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對遠方的丈夫充滿信心,渴望對方建功立業(yè)凱旋,語詞回環(huán)往復,字里行間充盈著對丈夫強烈的敬慕之情。一個羸弱女子,面對男丁折損率如此之高的戰(zhàn)場時,她沒有表現(xiàn)出對于丈夫與自身命運的惶恐悲痛,反而在思念中倍感有如此夫君的光榮,她定是敬佩自己的丈夫有保家衛(wèi)國的能力并以此自豪,這一點真是難能可貴!《小戎》中的“思婦”也因此脫離了中國歷代文學中“思婦”的刻板形象,變得生動活潑起來。[7]
當然了,如果出征歸來都是勝利,人們又何必畏懼戰(zhàn)爭呢?對于商鞅變法后以軍功封侯裂土的秦國來說,實行軍功爵制已為立國之本,民間廣蓄馬匹,尚武之風濃厚,注重榮譽,戰(zhàn)斗起來更是勇往直前,悍不畏死[8]。《秦風·車鄰》這首詩以秦地貴族彼此勸樂為題材,描寫了一個青年乘車駕馬拜訪友人,見面后鼓瑟彈琴以取樂,其間流露出一種與周禮相悖的及時行樂精神傾向。及時行樂精神在《詩經(jīng)》中別的作品中也有體現(xiàn) (如《唐風·山有樞》),可《車鄰》又與之有別,《山有樞》中寫到“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以諷刺貴族守財吝嗇,《車鄰》則借詩中“有車鄰鄰,有馬白顛”贊車馬之行以“美秦仲也”,享樂也不再拘泥于物質,更注重精神。
贊美統(tǒng)治者的作品也屬《秦風》寫得最為深切動人?!肚仫L·駟驖》寫秦君出獵的情景,從描寫角度(馬駒、駕者、媚子、左右以及游獵回歸后的盛會、愛犬等)來贊嘆秦君游獵時的勇敢從容與英武不凡。而十四國風對統(tǒng)治者卻多有微詞,所做之事大抵為諷怨之作,可這一首《秦風》對秦君的贊頌卻是真情實感,可以看出這位秦君 (秦襄公)深受百姓愛戴。除了《駟驖》外,《秦風·終南》亦旨歸于贊美秦襄公。全詩描寫了一位“錦衣狐裘;顏如渥丹;黻衣繡裳;佩玉將將”的貴族“君子”,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位“君子”的傾慕之情。歷史上秦襄公曾營救周王室免于西戎之亂,因軍功受立國封君與賜地的榮耀,得聞此事,秦地百姓喜不自勝,當看到秦襄公華服美玉率兵西歸時便熱情頌揚他。唯有帶領百姓開拓進取并有了勝利業(yè)績,人民才會發(fā)自內心的擁護愛戴統(tǒng)治者。這一條亙古不變的定律在今天依舊適用。
“秦俗強悍,不畏死生”,秦人“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但面對犧牲死亡時秦人并非無動于衷、一昧懼怕抑或痛恨,而是會冷靜衡量死亡本身的價值再判斷值得與否,可以說,對人才武士的珍惜已經(jīng)深入了秦人的靈魂。秦國歷史上,秦穆公是一位頗有個人魅力的君主,他寬厚仁愛,善于任賢,百里奚、蹇叔、百里孟明、西乞術等一系列人才得以重用,即位期間秦國開疆拓土稱霸西戎,并與晉國結下了著名的“秦晉之好”(《秦風·渭陽》中有所展現(xiàn)),但是他去世時卻實行當時落后的人殉制度,甚至將當時之勇士子車氏三兄弟殉葬,受到當時和后人的非議,認為其舉動與他身后秦國的衰落有直接關系?!肚仫L·黃鳥》詩描寫三兄弟殉葬時的情景,表現(xiàn)了對三壯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現(xiàn)了對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烈抗議。詩以黃鳥止于棘樹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車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這樣的勇士臨穴也“惴惴其栗”,可勇士不是死于面對敵人的戰(zhàn)場而是被作為犧牲殉葬,這對于秦人來說是多大的損失?而百姓又怎么能不痛心呢!秦人悍不畏死,但畏懼這樣無所謂的死亡。秦人并不愚忠,即使再有政績的君王,當其過失已經(jīng)損害了人們所珍惜的人才以致?lián)p害了國家利益時,民間的諷刺不滿也是會爆發(fā)出來的。詩中流露出對這些人才的追思與懷戀、對君王的怨言也再正常不過了[9]。
秦人的詩格迥異于其他十四國風之處甚多,這與古秦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有很大的關系。秦風中反映出的秦人“為了生存與勝利!勇于公戰(zhàn),悍不畏死”的戰(zhàn)爭觀是秦最終能夠統(tǒng)一六國兼并天下很重要的精神力量。
“其人雖已逝,千載有余情”,《秦風》中的秦人之魂千載不滅。秦人已經(jīng)深深植根在三秦這一片洋溢著勃勃生機的土地上,為今人所繼承著、發(fā)揚著。
[1][5]郝建杰.詩經(jīng)·國風.地域性考論.博士論文,2011.
[2]郝桂敏.從《詩經(jīng)·秦風》看秦人的尚武精神及其成因[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學版,1999,(4).
[3][4]龔留柱.《孫子兵法》戰(zhàn)爭觀諸說駁論 [J].濱州學院學報,2010,(5).
[6]李兆祿.《齊》、《秦》詩風異同論 [J].濱州學院學報,2005,(4).
[7]楊樹欣.從《小戎》《無衣》等看秦人尚武品格[J].讀與寫,2008,(8).
[8]邱曉.由《詩經(jīng)·秦風》看秦人的原始生命力 [J].文史縱橫,2010,(9).
[9]王鑫磊.《秦風·黃鳥》與周秦文化沖突探論[J].東岳論叢,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