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鵬
(白求恩醫(yī)務士官學校 基礎部, 河北 石家莊 050081)
?
外語教學法的思考
——從“方法時代”向“后方法時代”的轉變
彭云鵬
(白求恩醫(yī)務士官學校 基礎部, 河北 石家莊 050081)
“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思想是指一套普通理論和課堂實踐原則組成的單一教學體系?!昂蠓椒〞r代”教學法思想拋棄了這一“狹義化”概念,轉變?yōu)橐环N為特定的教學活動而設計的教學法的方法組合。教學法由“方法時代”向“后方法時代”的轉向是外語教學法向更高水平的發(fā)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綜合能力,滿足社會的需求。
外語教學法;方法時代;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
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漸進性調整發(fā)展過程。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和語言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是外語教學法發(fā)展的基石,在不同的語言觀的影響下,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情景法、全身反應法、認知法、交際法等各種方法紛至沓來,形成了許多人們所熟知的各種流派以及體系結構。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獨特的教學理論、目標和程序,發(fā)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外語教學法進行研究。有的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從語言學的視角介紹著名教學法的思想和教學原則;有的從微觀的角度出發(fā),以外語教學的某一方面為切入點,提出外語教學的改進方法。有的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fā),研究某一教學法在特定教學環(huán)境中的應用。外語教學法發(fā)展至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也面臨很多問題。單一的教學法無法應對紛繁復雜的外語教學發(fā)展,新的時代對外語教學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必須突破傳統(tǒng)“教學法”的禁錮。美國Kumaravadivelu(2001)就提出現(xiàn)代語言教學應超越教學法思想的局限,構建以培養(yǎng)學生個人實踐所需的自主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法框架,語言教學已經進入“后方法時代”?!昂蠓椒〞r代”將突破原有傳統(tǒng)教學法由一種技術方法構成、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形成以促進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發(fā)展為總的目標、多元化的、綜合發(fā)揮作用的教學模式。
1.外語教學法的含義及其性質
“外語”是指在本族語國家里學習一種非本族語的語言。外語教學法是對外語教學的基本看法,它是基于什么是語言,以及人們如何學習語言這兩個基本問題,由教學原理、教學程序和方案設計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劉潤清,1999)由于外語教學法是對復雜的外語教育各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的整體、全面的研究,因此,外語教學法的內涵也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它既包含外語教學的理論依據(jù),還包括外語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教學法的本質是一種關于人的學問。它是以語言、學生和教師為參與主體,以教學活動為中心內容的系統(tǒng)的復雜過程。
外語教學法具有理論性、發(fā)展性的特點。外語教學法的性質首先可以歸結為是一種理論體系,一系列為實際教學活動提供的合理的實用的教學原則,用于指導外語教學實踐活動。它以一定的語言和語言學習理論為基礎,內容包括教學原則、教學設計和教學技巧等要素,其功能是用于指導教學實踐活動。外語教學法還具有發(fā)展性的特點。隨著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以及學生、教師、教學環(huán)境、教學條件、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條件的變化發(fā)展,教學法本身也處在不停的發(fā)展變化之中,教學法常常表現(xiàn)為以新的教學經驗和教訓納入教學法體系內,以替代舊方法的轉變過程,從而適應不斷發(fā)展的語言學理論和對外語的社會需求。
2.“方法時代”教學法分析
作為外語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大家普遍認為,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可以推動外語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是其發(fā)展的原動力。在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一直都試圖找到一種適合任何情況和任何人的方法,這種所謂“正確”的教學方法,可以用來解決外語教學中存在或出現(xiàn)的一切問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基于不同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尤其是應用語言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形成了許多人們所熟知的教學法流派,例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情景法等。每一種流派都具有其獨特特點的教學理論、目標和程序,教師在其指導下,開展英語教學活動。語法翻譯法是外語教學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外語教學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它使現(xiàn)代外語在學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外語教學法的基本模式。翻譯法有固定規(guī)范的教學套路,比較適用于具有良好母語基礎的外語自學者,以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語法能力為目標,但不能滿足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對外語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直接法認為外語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它將目的語作為課堂教學語言,認為外語教學應是一種“自然過程 ”。但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以及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要求過高,同時把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等同于學生學習外語,忽視了外語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聽說法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基礎,把聽、說能力的訓練放在首位,采用模仿、背誦詞組和重復基本句型的學習方法,強調經過反復強化操練,最終達到運用所學語言的目的。但它忽視了真實世界中學生語言表現(xiàn)的復雜性,同時教學始終堅持以“結構”教學為主體,強調語言形式的描寫與分類,完全摒棄了語言的意義范疇,背離了外語教學和語言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長期以來,外語教育研究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更為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盡管各種各樣的教學法層出不窮,成就顯著,但卻始終不能令人滿意。尤其在各國具體的實踐領域中,更加表現(xiàn)出對它的迷惑、批評以及不滿情緒。Prabhu(1990)就認為根本不存在“最佳教學法”,并通過分析和思辨闡述了其理由。20世紀中后期,大量的西方學者對“后方法”外語教學思想進行了闡述(Stern,1985;Allright,1991;Nunan,1991;Kumaravadivelu,1994,2001)。Stern在1985年提出“三維框架”的外語教學理論框架。Allright在1991年提出實踐探索的“后方法”外語教學思想理論框架,Kumaravadivelu(1994,2001)則提出了宏觀策略框架。我國學者王薔(2005)從“后方法”理念與課程改革,程曉光(2006)從“后方法”教學法研究,董經緯(2008)從“后方法”教學原則及啟示等角度進行了闡述。
1.“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的內涵
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與特定時期的社會需求、相關學科的發(fā)展以及教學法自身“否定之否定”三者都具有很大關系。然而“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思想卻是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法思想的一種超越,它不同于過去任何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法思想?!昂蠓椒〞r代”外語教學法的內涵由原有教學法“固定的,有一定教學程序的”方法概念,向“動態(tài)的,多元的,開放的,發(fā)展的”的概念體系轉換?!昂蠓椒ā笔菑母旧铣搅藗鹘y(tǒng)“教學法”概念的外語教學思想?!昂蠓椒ā辈⒉皇恰胺椒ā备拍畹南Щ蛳鳒p,而是教學法概念外延的擴展。拋棄了原有“狹義化”的教學法概念,關注外語教學規(guī)律和語言發(fā)展的整體性以及教學法本身的開放性和發(fā)展性功能。我們應該認識到外語教學的復雜過程,加強某一教學方法在特定教學階段的適用性研究。重視外語教學法的整體教學觀,全面反映外語教學的整體發(fā)展要求。并不是迷戀于某一具體教學方法,而是認為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必須以多元的、復雜的外語教學本質為基礎,轉型教學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當代外語教學中提出的更深更廣的問題。
2.“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后方法時代”教學法思想從人的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言教學基本理論出發(fā),呈現(xiàn)出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發(fā)展趨勢。個別教學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使用已不是語言教學實踐的中心問題,語言教學的方針或主張與課堂教學實踐之間的相互支持關系已成為關注的焦點?!昂蠓椒〞r代”教學法是以適合教學對象和教學情景為目的的教學法的方法組合。這種教學法組合是開放的、綜合的、靈活的,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情景、學習對象、學習目的、學習時間和學習者而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和活動。
“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相對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的進步性集中體現(xiàn)在對教師、學習者角色的重新認識,以及教學指導思想的不同?!昂蠓椒ā蓖庹Z教學框架下,教師不僅僅是某一種具體教學法的具體實施者,一個以教學為活動內容的被動式的技師,而是教學的研究者,基于教學活動的反思式的教學實踐者。教師應全面分析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學環(huán)境、教材等各個變量,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策略,形成切合自身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學生應自主地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之下,進行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使其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機會。提倡協(xié)商式學習,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昂蠓椒ā苯虒W法放棄了以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法思想為指導組織教學的原則。而是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教師應為學生設置一定的交流情境,通過直觀的啟發(fā)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文化圖式,通過情景語言的輸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技能?;谔囟ㄉ鐣幕尘啊⒔虒W環(huán)境以及特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進行實踐性探索,確保教學內容的社會關聯(lián)度,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使教學活動滿足一定的語言和社會需求?!昂蠓椒ā蓖庹Z教學理論要求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強調協(xié)商性的互動交流,以增強外語的語感,語法教學傾向于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強調在教學的過程中設置特定的交際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技能。
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由“方法時代”向“后方法時代”的轉變過程。教學法思想已并不僅僅是由一套普通理論和課堂實踐原則組成教學體系,而轉變?yōu)橐环N為特定的教學活動而設計的教學法的方法組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綜合能力,滿足復雜的外語教學發(fā)展和時代的要求?!昂蠓椒〞r代”是“方法時代”的推陳出新,是外語教學法經歷自身成長中否定之否定后的更高的水平發(fā)展,是外語教學法極其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它的到來將會使外語教學法重新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帶來新的繁榮,其發(fā)展特征和趨勢正在和將要極大地影響外語教學和外語教學研究。
[1]Kumaravadivelu,B. Toward a post 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
[2]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Stern,H.H.Review of J.W.Oller and P.A.Richard-Amato’ s Methods that work[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1985,(7).
[4]Allright,R.L. The death of method (working paper # 10) [A].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Centre,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5]Nunan.David.A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J].TESOL Quarterly,1991,(25).
[6]Kumaravadivelu, B. The post method condition: (E) 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28) .
[7]王薔.后方法時代于課程改革——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王薔教授采訪稿[EB/OL].http://www.tjjy.com.cn/xkjyxt/new/yy/ReadNews.asp?NewID=670&BigClassID=10&SmallClassID=74&Special1ID=0 2005.
[8]成曉光. 后方法時代的與教學法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7).
[9]董金偉. EFL教學的新視角——后方法教學原則及啟示[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19).
[10]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
Thoughts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The Transfer from “ Method Era” to “ Post-method Era”
PENG Yunpeng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Bethune Medical NCO School of PLA, Shijiazhuang, Hebei 050081, China)
The 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method era” refers to a kind of single teaching system combined by certain teaching theory and in-class teaching practice. The idea of teaching in “post-method era” enlarges the former concept and defines it as the combination of methods designed for certa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transfer of teaching method from “method era” to “post-method” era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er level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meet the social nee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method era; post-method er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012-11-21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醫(yī)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201203153)
彭云鵬(1980-),女,河北藁城人,文學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研究。
H319
A
1008-469X(2013)01-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