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景安成人教育中心學校,江蘇如東 226441)
棒槌山上老桑樹
層巒兀立棒槌山,峭壁懸崖誰敢攀!
雨猛風狂桑挺拔,枝繁葉茂鳥愚頑。
生機勃發(fā)神仙曲,靈感萌生菩薩蠻。
三百春秋一奇跡,老翁懷抱小孫般。
注:在河北省承德市東郊(武烈河東岸山巔)海拔553 m的層巒疊嶂中有一棒槌山,山高超過50 m,在陡峭的山腰上長出1 株枝干縱橫的老桑樹,樹高約3 m,基部直徑不小于30 cm,樹齡約在300 年以上[1]。被當?shù)厝朔Q為神栽樹,仙護桑,傳說:“摸到棒槌山,活到一百三。”20 世紀60 年代初,河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了“棒槌山上老桑樹”的連環(huán)畫小人書,書里面描寫了一位龍女戀愛的神話故事。
桑蓮禪寺古桑樹
泉州古剎著唐裝,樹越千年堪稱王。
曾見白蓮呈吉象,又逢大士耀光芒。
柯承日月精華氣,根汲乾坤瓊玉漿。
桑寺共榮神話里,絲綢源遠并流長。
注:福建省泉州市桑蓮禪寺(開元寺)里的古桑樹[1-2],有古桑碑云:“唐垂拱二年(686 年)二月,黃守恭長者言夢一僧乞桑園為寺,恭曰:‘須桑開白蓮乃舍’,僧喜謝,夢覺一千手觀音騰空而去,心竊異之。次日,本寺開山始祖匡誤祖師來乞桑園為寺,長者即以夢語難曰:‘須桑開白蓮乃舍’,祖曰:‘可’。越三日,果然桑開白蓮,道行所感,舍園建寺,迄今已千有余年。此樹仍存,靈秀馥郁,歷久不朽,因此以石同彰古跡云。民國十三年(1924 年)重修本寺……謹記?!?/p>
新疆古桑八百歲
又說新疆好地方,于闐磧野古時桑。
壽超八百勝彭祖,圍過丈余棲鳳凰。
公主冠藏蠶種帶,基因庫考類型彰。
飛沙走石絲綢釀,一脈傳承華夏強。
注:新疆和田(又名于闐、于田)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蠶?;驇?,新疆和田蠶??茖W研究所保存著640 個桑樹品種和121 個家蠶品種[3]。在新疆和田策勒縣策勒鄉(xiāng)有1 株800多歲的桑樹[4],樹圍達3.4 m。在《新唐書·西域傳》、《大唐西域記》中,均有關(guān)于西晉時一位名叫蕊的公主冠藏蠶種帶入于闐的記載。
西藏千年古桑樹
地寬物博大中華,無處不開蠶業(yè)花。
著意隨夫登屋脊,存心教爾紡桑麻。
文成卓著千年敬,西海興隆眾口夸。
鴻爪至今何以覓,兩株古樹雪泥抓。
注:唐太宗于貞觀15 年(641 年)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西藏王松贊干布,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ね酢!缎绿茣け炯o》載,文成公主“請蠶種,許焉”,就在這個時期將桑蠶業(yè)傳入了西藏。西藏現(xiàn)存有2 株古桑樹,1 株是林芝縣布久鄉(xiāng)幫納民俗村的“世界古桑王”,樹干胸圍13.2 m,樹高10 m,樹齡1 600 年以上。另1 株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米林縣派鎮(zhèn)的形如巨龍的蒙桑,從根頸部分為3 支,其中2 枝向上生長,樹干胸圍分別為4.9 m、5.5 m;另1 枝干橫向生長,干長達7.5 m,似一條巨龍臥地,十分壯觀;該樹干直徑達20 m以上,樹齡1 400 年以上,當?shù)鼐用窦坝慰驮诠派渖蠏鞚M了白色哈達。古桑樹枝葉繁茂,年年開花不結(jié)果,是株“雄桑樹”,被視為吉祥物。傳說是文成公主到西藏后和松贊干布親手所植[2,4]。
山東明代嫁接桑
明代唯存嫁接桑,早年科技播芬芳。
冠如漏斗瓊林宴,根若汲虹炊事房。
兗郡結(jié)縭宋公主,嘉湖滋養(yǎng)魯才郎。
花開本早陽光少,結(jié)果太遲堪可傷。
注:明代嫁接的古桑樹在山東臨朐縣紙坊鎮(zhèn)殷家河村,樹冠高7.6 m,直徑8.4 m,傳說為一許姓財主所栽;據(jù)考證,桑樹嫁接技術(shù)開始于北宋末年,推廣者是南宋高宗皇帝的駙馬、兗州漢濮鳳,是他將魯桑嫁接技術(shù)南傳到嘉湖地區(qū)而形成湖桑的[1]。
漢壽亭侯手植桑
河南新野漢桑城,手植斯柯關(guān)壽亭。
不管樹齡多少載,總之蠶事歷朝行。
將官不僅謀攻守,百姓更須圖織耕。
吃飯穿衣豈能誤,國強民富自安寧。
注:漢桑城位于河南新野縣中心,城墻高約3.5 m,寬2.7 m,墻頭有城垛,城中有1 株漢代古桑,城門有石碑鑲嵌,刻有“漢壽亭侯關(guān)壯穆手植此桑”11 個大字[2]。
羅馬傳蠶
帝皇設(shè)賞種蠶求,教士邀功施巧謀。
竹杖洞藏關(guān)已過,育培顛倒憾長留。
僧徒何費吹灰力,國主終將白璧酬。
賽里仙蛾飛海外,花香鳥語遍非歐。
注:公元6 世紀,東羅馬出了個能干的皇帝叫查士丁尼,為了一勞永逸,他想把中國的蠶種和養(yǎng)蠶技術(shù)弄到手,以便在國內(nèi)自繁自育。一個傳教士到中國來,弄到了桑種子和蠶種,并且了解到將蠶種包好放在胸口暖和八九天,即可孵化出小蠶,然后用桑葉喂養(yǎng),即可結(jié)繭;而桑種子到春天播種到地里即可長出桑苗,于是他巧妙地把蠶種、桑種子藏在竹杖里蒙混過關(guān),以最快的速度趕回羅馬。因為他邀功領(lǐng)賞心切,竟分不清哪一包是蠶種,哪一包是桑種子,竟將蠶種播種到地里,桑種子暖在懷里,結(jié)果是一場空歡喜。后來是幾個印度僧人將蠶種帶到羅馬,并飼養(yǎng)成功,然后蠶業(yè)又從羅馬傳到歐洲各國了[1]。
獲綢為榮
渾身絢麗豪華服,滿座驚奇賞戲忘。
皇帝追求時尚熱,大臣簇擁革新忙。
黃金等價常爭市,碧玉同源互奪行。
中國絲綢能在手,洋洋自得顯榮光。
注:據(jù)西方史書記載,公元前一世紀時,羅馬愷撒皇帝有一次穿著中國絲綢袍服到戲院去看戲,這套絢麗奪目的皇袍將在場的大臣們的目光都吸引了過去,這些大臣們一個個無心賞戲,議論紛紛地欣羨愷撒皇帝的那套豪華的服飾了?;实坶_了頭,貴族們也不落后,從此穿絲綢衣服就漸漸成為高貴和時髦的象征。當時羅馬的上等絲料,每磅竟值黃金十二兩,有時絲與黃金等價。古代的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各國的貴族階級,正像中國的貴族階級視玉如命一樣地向往著以能獲得中國絲綢為榮[1]。
賽里美夢
一場美夢嫁西方,羅馬驚奇埃及狂。
商向斯求追賽里,賢從此學比天堂。
期頤兩越長生殿,身手雙靈絕技王。
紅發(fā)碧睛聲響脆,桑林繭海郁絲香。
注:2 000 多年前,絲綢傳到西方,古羅馬的一個皇帝一見絢麗多彩的絲綢,不禁感嘆地說:“真像一個美麗的夢!”羅馬大詩人務吉爾和希臘史學家普林尼,稱中國是賽里斯,“賽里斯”的意思就是產(chǎn)絲之國。他們把賽里斯人描繪成“身材高大近20 英尺(18.288 市尺),過于常人,紅發(fā)碧眼,聲音洪亮,壽命超過200 歲”的神奇之人。埃及作家、詩人科斯麻士這樣寫道:“天堂是理想中的世界,可是人世間卻真有像天堂似的東西,這就是來自天的邊緣的賽里斯的絲綢……不避艱難險阻而往天涯海角尋求絲綢的人,就像迷戀夢寐以求上天堂一樣無法阻擋?!保?]
伏羲化蠶
卦畫光天群圣祖,道開前古六經(jīng)原。
探求真理艱辛路,摸索生存馴化蠶。
織帛裁衣防冷暖,調(diào)音奏樂悅琴弦。
三皇太昊功居首,日出東方彩霞綿。
注:《皇帝妄覽》載:“伏羲化蠶”。司馬光《通鑒外史》載:太昊伏羲氏化蠶桑為繐帛,絚桑為三十六弦,又以蠶絲為二十七弦。伏羲像題辭:“卦畫光滅,道開前古,六經(jīng)之原,群圣元祖”。伏羲處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母系氏族社會,族外群婚階段,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又叫太昊,居于東方。史書上把“盤古”看作創(chuàng)世祖,把“伏羲、女媧、神農(nóng)”稱作三皇。
神農(nóng)耕桑
饑寒脫苦農(nóng)商始,藥石權(quán)輿夭禮生。
野草親嘗識良莠,家蠶試飼教桑耕。
西都東徙群民愿,太乙長庚亙古行。
石器劈開新世紀,烈山炎帝火燃情。
注:神農(nóng)像題辭:“藥石權(quán)輿,農(nóng)商宗祖,夭禮全生,饑寒脫苦”?!缎⒔?jīng)》注引《授神契》載:“神農(nóng)耕桑得利”。司馬光《通鑒外紀》:“炎帝神農(nóng)氏謹修地理,教之桑麻,以為布帛”。神農(nóng)處于距今約1 萬年的中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已進入對偶婚,原都于陳,后遷窮桑(今山東曲阜),姜姓,神農(nóng)為火神,稱炎帝,又稱烈山氏,相傳為中國農(nóng)業(yè)的祖先。
黃帝制衣
德滿群生興百制,澤濃萬世參雙儀。
九黎降服春當路,八域印心神獻絲。
疇糞桑麻調(diào)國脈,織維布帛掩冰肌。
至高無上中原帝,冕服衣冠寒暑離。
注:黃帝像題辭:“參贊兩儀,創(chuàng)興萬制,德滿群生,澤濃萬世”?!妒酚洝贰包S帝內(nèi)傳”載:“黃帝斬尤,蠶神獻絲,積織維之功”。《越絕書》“記地傳”載:“黃帝造衣裳,疇糞桑麻”?!爱牸S”,即“施肥”之意,引申為謀劃、發(fā)展的意思。黃帝處于新石器時代中期,是母系氏族進入父系氏族的過渡階段,距今約5 500 年,以今河南新鄭為活動中心。黃帝之名即表明其為黃土高原至高無上的氏族,號有熊氏,后來打敗九黎族進駐中原。
西陵始蠶
男耕女織始于誰?黃帝元妃國母嫘。
治國維民痕迭印,傳蠶織帛影自隨。
宜昌高聳西陵廟,夏縣低留繭殼碑。
眾后親蠶千載例,溝通西域展東陲。
注:《皇圖要覽》載:“西陵氏始蠶”。淮南王《蠶經(jīng)》載:“西陵氏勸桑稼,親蠶始此”?!锻ūO(jiān)綱目前編》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后世祀為先蠶”。西陵在今四川、湖南、湖北相交的一帶。嫘祖,也稱累祖、雷祖、嫘。傳說嫘祖在家鄉(xiāng)鹽亭向四周指導養(yǎng)蠶,與黃帝結(jié)婚后,隨夫至中原傳播養(yǎng)蠶技術(shù)。1926 年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半個繭殼的山西夏縣西陰村被認為是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的地方[2]。
蠶叢教桑
目縱離奇蜀國王,巡行郊野督農(nóng)桑。
育蠶剝繭抽絲線,織帛裁衣作錦裳。
文字依憑拖尾曲,面儺推理眼睛長。
位登五圣仁風暢,神列青衣德韻彰。
注:楊雄《蜀王本紀》載:“蜀之先名蠶叢,教民蠶桑,是時人民椎髻龐言,不曉文字”。蜀在今四川成都?!度A陽國志》“蜀志”載:“周失綱紀,蜀無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蠶絲氏由于年年巡行郊野,教民養(yǎng)蠶并獲豐收,后世尊為青衣神或蠶花五圣?!吨卦霭瓷裼洝份d:“青衣神即蠶叢氏也”。另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甲骨文蜀字象形像蠶,下面拖一個彎曲的尾巴;還有青銅縱目人和青銅帶冠縱目面具上眼睛伸得特別長,專家認為這是蠶叢縱目的形象[2]。
[1]周匡明.中國蠶業(yè)史話[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009:79-361.
[2]浙江大學.中國蠶業(y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彩頁),20-25.
[3]新疆和田蠶桑科學研究所.數(shù)據(jù)瀏覽[EB/OL].新疆和田蠶??茖W研究所網(wǎng)站,http://www.cnsilkworm.com/so_xj/data.asp?lb=%BC%D2%B2%CF.
[4]劉利,張林,程嘉翎,等.西藏古桑資源考察[J]中國蠶業(yè),2011,32(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