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士軍
(蘇州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123)
蘇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方漢文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建,系統(tǒng)研究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學的學科理論體系,在21世紀初期提出的“新辯證論”理論引起學界的關注。豐碩的學術成果使方漢文教授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guī)劃項目主持人之一,并被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聘為專職研究員。方漢文教授主編的《比較文化學》研究生教材,入選2004—2005年度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書目,復旦大學教授賈植芳為《比較文化學》作序:漢文是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他毅然從事這項十分艱巨的工作,著寫了比較文化學的第一部正式理論教材……一門新學科的創(chuàng)立絕非一個人一本書能夠完成,然而作為一個躬身力行的開路者,漢文展現(xiàn)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學術態(tài)度,這需要勇氣,更需要非同一般的學術視野和底氣。
方漢文教授從事博士教育13年了,這13年來對博士生的指導教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法,自我?guī)煆姆綕h文教授學習以來,受益匪淺,特做記錄,以饗讀者。
方教授認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多元文明視域的世界文學、各民族文學及其聯(lián)系的研究。因此,博士論文選題可以注重三個方面:1.多元視域包括現(xiàn)代理論批評這樣的跨國界文學批評方法的研究;2.從異己文明進行的作家作品研究(如中國學者所進行的外國文學作家作品研究);3.文學關系(包括歷史聯(lián)系與平行關系)與比較詩學研究。以上選題中,凡以外國作家作品研究為主的選題,要在其本語種批評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本身就已經(jīng)具有一種中國視域了。
方教授認為博士生選題有兩個基本要求:第一是創(chuàng)新性,第二是不排除宏大敘事研究,最好切入角度要小。只有小才可能新,只有新才可能獲得合適的切入角。比較文學專業(yè)以世界文學史有影響的作家與理論批評家研究為基礎,提倡挖掘與發(fā)現(xiàn)前人關注不多的作家、批評家,不鼓勵選擇別人研究相當多的作家與流派,如“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中國尋根作家”、美國華人女作家研究、美國猶太裔作家研究、喬伊斯小說敘事研究、伍爾芙研究、??思{研究之類過多的選題,提倡博士們選擇一些有創(chuàng)新性的作家作品,如愛麗絲·沃克(Alice Walker,1944-)、卡津(Alfred Kazin,1915-1998)、莫里森、湯婷婷、多麗絲·萊辛、納博科夫、康拉德、奈保爾、薩爾曼·拉什迪、托馬斯·品欽和菲利普·羅斯等人。再如《英國運動派詩歌》,美國詩人托姆·岡恩(Thom Gunn)、畢肖普(Elezabeth Bishop)、瑪麗安·摩爾,小說家厄普代克等人,南非的庫切,后殖民作家中與中國相關的內(nèi)容也可以作為重點來做。方教授要求博士生在英語基礎較好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傳統(tǒng)經(jīng)典,可選莎學、密爾頓、德萊頓、喬叟、蒲伯、簡·奧斯丁等人的作品,研究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家時也一定要有新資料、新問題與新觀點,一定要有近10年來英美的新研究成果,不要一直在舊的資料中出不來,要有睿智的判斷。學習日語、法語、德語和俄語等語言文學的博士生可以選擇當代國際研究熱點,如俄羅斯當代人類思維作家、日本后現(xiàn)代作家等。
方教授經(jīng)常告訴我們,論文結構首先是研究回顧,一般用導論或是緒論形式。研究回顧要是綜述性的,要以與本論文相關內(nèi)容為主體,不能是羅列論著,要有分析、分類、評論。寫論文導論非常重要,它直接體現(xiàn)博士生對文獻了解和掌握的情況?!把芯烤C述”要爭取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出來,它體現(xiàn)的是整體學術論文的價值。作家生平介紹不得超過一頁,行文中一般不再以生平介紹作為研究對象,確立以文本為研究中心的方向。全文不得少于四章(不包括緒論、結語),沿同一論題進行論述,一篇論文中不得出現(xiàn)兩個論題。
在章節(jié)的寫作中,要問自己幾個小問題:這一章的結論是什么?你全文的結論是什么?部分與整體有何邏輯關系?結論是否具有理論依據(jù)?學位論文要有自己的觀點,觀點就是通過論文的論證表達出的一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具有理論品質,以觀點的形式表達出來。它至少可以通過一句以上的句子表達,它可以是一種判斷,也可以用強調材料重心的形式表達。必須強調,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這種觀點不能是非學術性的,不能無證據(jù),不是完全否定性的。觀點不要過大,更不要明確針對某些人。不允許自由想象與抒情散文式的寫作。論文概念要清晰,中心觀念在文中要有明確界定。
全部引文與注釋按照研究生部現(xiàn)行論文規(guī)范執(zhí)行:其一,全文標題必須是學術話語,不得少于7個漢字,不得出現(xiàn)“某某作家風格論”之類大而無當?shù)臉祟},不得有“論霍米巴巴”之類籠而統(tǒng)之的大題目,要有學理性、結論性的字眼。如要研究德勒茲,必須是其一定角度的選題,如“德勒茲的后現(xiàn)代電影觀念闡釋”;其二,小標題不得重復,如設副題,正副標題關系是主題與其闡明之間的相同幅度的關系,不要放大或是縮小,以免有頭重腳輕之嫌。以主標題為主,關系不能倒置;其三,英文標題要經(jīng)外文系審定。全部論文涉及英譯的要經(jīng)過英語專業(yè)碩士以上人員審核。
在大論文做完之后,必須深思自己的基本立場與學術理念:是反對,是支持,還是兩者妥協(xié),研究一定要慎重處理。做學問的人都要抱有一種心態(tài):“圣人之境,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睂W問做到博士的程度,研究者要具有一種學者的情懷與高遠的學術境界。好的博士論文要有三種聲音,基本的聲音,他人的聲音,自己的聲音,“學貴自得”尤為重要,要復調寫作,把理論穿透與文本解讀完美結合,敘事修辭與意識形態(tài)互動,問題意識和當下意識相連。做到這些,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和思考。
在寫作中,對材料的處理很苛刻。方教授經(jīng)常諄諄教誨我們材料要原典化,重視第一手資料與原始資料。材料也要求新,罕見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盡力搜集。原文資料要以各種手段查到原文出處,按標準注釋?!安黄廴?、不自欺”,不得抄襲與借用他人的看法、資料等,但是論證過程恰恰要旁征博引,引證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引證時一定要清楚注明,“凡論學術,當辨真?zhèn)巍?。方教授說一般采用直接引文,不要轉引。外文引文可以自譯(但要注明原文版本),也可以引用已出版的譯本文字。引文主要是批評文字,不是著作原文,如不要多引《哈姆雷特》的原文,要引用關于《哈姆雷特》的批評。從本專業(yè)特性出發(fā),重視英、日、法、德、俄文獻與中國古典文獻的引證。西文引文按MLA,參考《當代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中的《Academic Writing》一書中的說明。方教授要求他的學生自己要追問:“我所引用的材料中國內(nèi)外的各占多少比重?自己親自收集得來的獨家資料有多少?前人沒有引用過的重新發(fā)現(xiàn)的材料有多少?”方教授經(jīng)常以顧炎武的話警示博士生們“要采之于山不要買之于市,”以王國維“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指導博士生們積極探索思考。全文在論述中自然地闡釋自己的觀念,是最基本的結構要求。同時在論文中、結尾、論文摘要處也要適當強調自己看法的獨特性。
方教授的博士生來源于不同的高校:北大、北師大、復旦、海外留學歸來的青年才俊等紛紛報考先生門下。方教授培養(yǎng)的博士、博士后都要參加各項科研活動,分配寫作、查資料的任務,這是他在美國大學做博士后與任教的經(jīng)驗,因為博士生以scholarship或assistantship的身份參加課題的輔助工作有益于博士生未來的學習與科研工作。在教授的帶領下,博士生們先后參與了《比較文學基本原理》(蘇州大學出版社)、《東西方比較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世界比較詩學史》(西北大學出版社)、《東方文化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比較文學學科新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以及即將出版的《比較文學新編》《世界文學史》等?!安?、學、識”是方教授培養(yǎng)博士的目標之一,不僅僅是知識學習,還應有重要的學術見識的培養(yǎng),目前畢業(yè)的博士研究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與教育部課題很多,其中博士生岳峰一人承擔了兩項課題。
方教授在臺灣一所大學演講中,有學者問先生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先生慨然答道:“本古執(zhí)今,以古代學術為本,執(zhí)現(xiàn)代學術方法研究之,以中國學術為本,執(zhí)二西之學(即古代西方印度與現(xiàn)代西方之歐美)以為援?!彼鲝埞沤裰形髫炌?,也以此法教誨學生比較文學可以選古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選題,中國古代的理論辭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論文的靈魂。重考據(jù)之學,塑造嚴謹求實的學風,信口雌黃,言之無物有使文與理跌入空洞的危險。形而上學的思考必須順從理論思維的規(guī)律,很多博士論文“不能持論”的弊病很久了,我們的先人的雄辯常讓后來者汗顏。
作為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的奠基人,方教授具有深厚的國學修養(yǎng)和外文功底,他出生于書香門第,慧根早生,自小就養(yǎng)成了一種好學不倦的良好習慣,比同齡人更早地感悟到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方漢文先生的學歷背景是令人艷羨的,但他從不居高自傲、沾沾自喜,深知“有冥冥之志,必有昭昭之明”。一位博士生獲得了一項“江蘇省普通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興高采烈地向他匯報,方教授回復到:“無限風光在險峰,”激勵學生鍥而不舍,繼續(xù)努力。一位外地來的副教授頭發(fā)灰白,投考先生門下,成為方門弟子一員,總是感到為荒廢的光陰而內(nèi)疚,為學識淺薄而慚愧。先生知道后鼓勵他說:“做人文社科研究,年齡不是障礙,有時候還是優(yōu)勢,因為人生的經(jīng)歷豐富,閱歷廣泛,對學術的思考反而更成熟一些?!薄八氖疅o聞,斯不足畏。”在談笑中先生將自己生命的感悟、睿智的人生哲學傳遞到學生的心中。
中國學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將自己的學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狈浇淌谝恢币宰约旱男袨楦嬖V弟子們做學術要有一種虔誠的朝圣的心態(tài),不為權位所誘惑。博士們在談論方教授的科研熱情和追求的時候,都有一種“千里雖遙,孰敢不至”的動力。先生學富五車,淡泊名利,對學生總是那么平易、親和與耐心,教研室里那爽朗的笑聲中所包含的心靈的愉悅與寧靜,是學生們永遠都要不停地學習的。
在課堂里,方教授常采取seminar方式授課,學生們暢所欲言,即使有錯誤言辭,教授也不責怪,常以歌德的話勉勵學生:“人只要努力,就會犯錯誤?!迸c方教授一起交流,學生們總是能夠被先生的學術熱情所感染。這些年先生總有優(yōu)秀論文面世,先后有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高等學院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博士生們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不敢怠慢,在他的指導下,他們的論文也分別發(fā)表在《文學評論》《中國翻譯》《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上。畢業(yè)的博士生分布在國內(nèi)外的學術研究單位,不少人已經(jīng)是教授、博士生導師、學院院長,成就斐然。
2012年歲尾,有一個好消息出來:方教授“‘世界文學史新建構’的中國化闡釋”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資助經(jīng)費達25萬元人民幣,該項目是我國社會科學領域層次高、資助力度大、權威性強的項目。其立項宗旨是: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密切關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黨和國家決策需求,著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價值、務實管用的研究成果,服務于黨和國家科學決策。
屈指算來,先生六十又三,將此短文奉獻給讀者的同時,也祝福先生,并向先生表達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