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軍
什么是空間。沒有哪個定義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空間無所不在,而又復雜多元。“從以往的資料可以看到,有多少種不同的尺度、方法和文化,就會有多少種空間以及在空間中展開的人類活動?!盵1]英國的大百科全書對空間的界定為:“空間,指無限的三度范圍。在空間內,物體存在,事件發(fā)生,且具有相對的位置和方向?!边@樣來界定空間,很顯然空間的內涵會大量缺失。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人在工作或學習的參與過程中,都直接遵從工具理性的空間配置,并自覺地成為現(xiàn)代化機器空間的一個構成部分??臻g不再是主體獲取自由的先驗或經驗的力量來源,而成為控制主體的體制框架。
空間作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緯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空間觀念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邏輯形式與判斷依據。對“空間是什么”?的回答涉及空間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問題。
從本體論上來看,自古希臘時期開始,空間的探究就已經進入哲學家們的視野。古希臘哲學是“本體論”的時代,是以追問世界的本原、始基是什么為核心話題,本體論也就是關于存在的學問。存在離不開空間,哪里有存在,哪里就有空間,任何存在都不能脫離空間而存在。因此,關于空間與存在的哲學拷問,自然也就成為本體論追問的重要議題。進而,空間是什么,究竟是一種實體性的存在還是虛空性的抽象意識存在,成為古希臘眾多哲學家討論的話題。從柏拉圖的“絕對空間”①這里的絕對空間區(qū)別于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是指空間依其固有屬性而存在,不依賴于其他任何事物,是一種絕對的載體,處處均勻,永不移動。參見盧克萊修《物性論》,方書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3頁。到盧克萊修驚嘆絕對空間“毫無止境,深不可測”[2]。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努力證明絕對空間的不存在,提出“容器是能夠移動的空間,空間是不能夠移動的容器”[3],以此來說明空間是有限的。古希臘時期的絕對空間和相對空間之爭的焦點在于:如果堅持空間是一種實在,那么就可以推導出空間是能夠可以感知經驗的實體性存在,然而,與其說空間是同一般存在物不同的存在,不如說空間是一種不可直接感知經驗的非存在。這一悖論性難題一直擺在人們面前,亞里士多德感嘆道:“空間看來乃是某種很強大又很難把捉的東西?!盵4]在本體論上追問空間是什么(東西)的時候,空間已經被“遺忘”,即當我們對空間本體論是什么追問得越多越徹底的時候,那我們對空間存在是什么丟失得也就越多越徹底,這就是“空間存在的遺忘”。
從認識論來看,如果說哲學本體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存在是什么的問題,那么近代哲學認識論的轉向即是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在以本體論追問為基石的近代西方認識論哲學,通過預設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二元對立兩分,由此形成主客二分的二元論立場??臻g認識論探究也沒有逃脫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認識論哲學范式,也預設了主體與客體的分離,以一個與人無關的純粹的客觀實在世界的存在為前提,人憑借主觀的意識、感覺經驗或理性精神能夠認識、反映、把握客觀的外在世界。近代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爭佐證了這種主客二分的觀點。不管是理性主義者堅持要靠理性邏輯來認識世界,還是經驗主義者強調要依靠感覺經驗來認識世界,他們的共同之處就在于試圖通過自身的經驗或者理性的反思來探究人與世界的關系。經驗主義者以感覺經驗為第一原則,深信“除了感知以外,我也永不能感知到任何東西。因此,形成自我的就是這些感知的組合”[5]經驗唯物論者認為空間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理事實;先驗唯心論者則認為空間意識的主觀性、先驗性及主觀精神的第一性,將空間解讀為一種先驗的精神形式或意識形式。在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大思潮的激蕩下,有關空間的哲學反思與人的感覺經驗和理性認知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以幾何學為基礎的理性空間論和以感性經驗為特征的感性空間論。
以理性著稱的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數學的分支——幾何學的理性地位尤為突出。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是萬物的本原”,專注于數量關系與空間的幾何形式結構認知世界萬物的始基和本原,演算并推導出宇宙天體構造與運行的幾何模型,從而奠定以幾何學為基礎和核心的理性空間論。康德在評價有“幾何學之父”之稱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時說:“幾何學是綜合地卻又是先天地規(guī)定空間屬性的一門科學。”[6]通過運用數學邏輯建立一種抽象的、理想的空間模型,運用不變參數的幾何圖形來描述空間的歐幾里得幾何學,從而使二維空間或三維空間獲取統(tǒng)一而固定的結構,一舉奠定了幾何學空間理論的學界權威的闡釋地位。而康德認為,人們之所以具有空間的幾何學概念,是因為人們所具有的某些先天的直觀或純粹的直觀能力,這些空間的直觀不是經驗的結果,也不是推理的結果,而是先天的被直接賦予的。
空間作為感覺邏輯和思維邏輯的原則,已經內化到人的大腦中,思維邏輯的不同在于,人們可以按照不同的空間思維邏輯去觀察思考問題。比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對其很好的詮釋。幾何學是人類把空間當作思維外部世界的普遍邏輯,在幾何學面前人人平等,人類總是按照幾何學的邏輯思維去思考空間,不費力氣就可以理解歐幾里德的幾何公理,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自覺不自覺地就是按照這些公理去思維的?!皫缀螌W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它從不可置疑的、簡單的真理推理出這個世界的結構,這種能力令哲學家覺得其他學問都是二流的知識”[7]這成為哲學史上幾何學是真理的典型例證。
與幾何學空間論學者們相對應的是另一些以經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哲學家,他們力圖恢復以感性現(xiàn)實性為基礎的空間,構建感覺空間論。經驗主義者們主張從感覺經驗出發(fā),堅持如果離開人的感知,事物的存在與否就不能判定。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為了說明離開了感知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過經驗科學的認知路徑,才能認識作為物理事實的空間。
理性主義的空間觀側重于抽象層面的理解空間,經驗主義的空間觀側重于感覺層面對空間的把握。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貝克萊站在經驗論的立場批駁抽象的觀念論,關于時空和運動的范疇脫離具體的可感覺的方面理解空間是不可想象的,他們應該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貝克萊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也進行了批駁,認為牛頓的錯誤之處有三:其一,假設空間在心靈之外存在是荒謬的;其二,絕對空間和可感事物之間根本沒有聯(lián)系,毫無關聯(lián);其三,用抽象的方法得出抽象的空間是錯誤的??傊?,在貝克萊看來,空間的存在需要依靠人的感覺,包括絕對空間在內的概念如果脫離了各種可感覺的事情,是不可理解的。
而從海德格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空間作為思維外部世界的特殊邏輯。對個體來講,外在世界不是一個抽象概念,不是把全部宇宙都包含在內的東西,而是在他生命范圍內的、生存于其中的那個外部世界,這個外部世界和外部空間是個整體,即對于個體生存的真實空間來講,空間不是一個幾何模型,而是諸多經驗到的、熟悉的物體的整體性存在。個人知曉自己東西的擺放位置,而對于一個來訪的陌生人則不可能知道這一空間。個體的人的真實的空間是一種特殊邏輯,個體就是通過這個邏輯來實踐的。
現(xiàn)代心理學就是受經驗主義注重感官經驗的空間思想的啟示,逐漸發(fā)展起來并形成了心理感覺的空間理論。通過心理學感知經驗的分析和描述,空間被切割為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這種劃分亦沒有真正解決空間的分裂和悖謬,人類在探索空間的道路上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為此,美國哲學家桑塔耶納感嘆道:“人對感覺空間和形象空間的感知、任何有關純粹空間的幾何模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表述自然的空間和時間方面的問題,或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為它們的真正標準,這個問題只能是暫時性地或局部地得到解決,而永遠不可能完全解決?!盵8]
值得肯定的是,從感性與理性、從主觀與客觀的緯度對空間進行認識論研究,揭示空間的認識屬性,積累空間認識論的知識,為空間認識論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與此同時,空間認識論的研究也沒能逃脫本體論研究中遭受的空間悖論的尷尬,于是,其夾雜的缺陷與不足也就呈現(xiàn)出來:一是空間的二元對立與分裂。在認識論上,空間研究預設了主客二分兩元對立的原則,致使空間思考陷入絕對與相對、空虛與實在、理性與感性、經驗與超驗、心理與物理的對立分裂的泥潭,使空間問題的研究無法擺脫本體論遺留下來的形而上學的品格。二是空間的形上形下簡單二分。簡單主客二分的認識論致使空間問題很大程度上被簡化為哲學的本原性、第一性的問題,即唯物與唯心的爭辯與糾纏之中。在認識論的視野中,空間愈加抽象化、簡約花、同質化、空洞花、平面化即形而上學性。①筆者在這里的形而上學主要指的是形而上學的方法論的層面,參見筆者著《哲學的學科性質:形而上學再解讀》,載《前沿》2010年第7期。三是空間哲學對哲學的越俎代庖。哲學的研究應該是以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為基礎,并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方法論的指導,但是哲學不能代替和包辦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把哲學自詡為科學之科學的“哲學王”——以此來揭示世界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無疑僭越了哲學研究的樊籬,使哲學成為漂浮在空中孤獨的“王者”,從而也就僭越了科學的空間研究。
隨著近代科學的飛速發(fā)展,科學理性的高揚,從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向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理論”轉換,在空間問題上,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無疑顛覆了傳統(tǒng)認識論中的空間思想,形而上學的空間觀也就成為了歷史。空間理論經典大師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講到:“在傳統(tǒng)意義上,‘空間’一詞更多地讓人聯(lián)想到數學,(歐幾里得)幾何學及其定理,因而它是一個抽象物:沒有內容的空殼子?!劣谡f到各種科學對空間的研究,它們最大限度地分割了它,空間按照被簡化的方法論前提遭到隨意的肢解:地理學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等等空間??臻g至多被當作一個空洞無物的領域被掃描,作為對其內容漠不關心的空殼子來看待,但它本身卻是被某些秘而不宣的標準所規(guī)定:絕對的、光學的、幾何學的,歐幾里得的—笛卡爾的—牛頓的。我們也許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空間’,但卻把它們歸攏到一個干巴巴的概念當中。”[9]如果沒有實踐的地平線,空間就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懸浮在空中,成為抽象之物,晦澀難懂且神秘莫測。馬克思主義以空間的視角作為出場路徑,克服了幾何學與物理學中空間科學主義的局限,為傳統(tǒng)哲學空間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悖論難題,提供了解決的路徑和方向,從而“社會實踐的特性”成為馬克思主義空間本體論的根據與內核。
綜上所述,在本體論上,當人們追問“空間是什么”的時候就丟掉了空間作為“存在”的根與源,即“空間的遺忘”;在認識論層面上,大家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如果不識“空間”真面目,只緣身在“空間中”。
[1][英]弗蘭克斯·彭茨.空間[M].馬光亭,章紹增,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
[2][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M].方書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51.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物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3-104.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物理學[C]//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481.
[5][英]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陳啟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672.
[6][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
[7]Law rence S klar.Philosophy of physics.[M].W estview Press.1992:12.
[8][美]桑塔耶納.存在的領域[C]//[美]莫蒂斯·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西方哲學寶庫.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1461.
[9]張一兵.社會批判理論紀事[M].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