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強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基于“尊嚴”的“更有尊嚴”是社會期盼,也是時代發(fā)展對人內在品質的高期望。人的內在價值的展現(xiàn)、目標的實現(xiàn)都是基于人的尊嚴。審視當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更需要從教育的角度來分析提升人的尊嚴感的路徑與方式,需要從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種維度來探討和思考尊嚴及更有尊嚴問題。本文主要從教育學的角度來探討與更有尊嚴有關的問題,以使尊嚴之感嵌入教育的每一個角落,形成合力,推動教育有尊嚴的前行。
尊嚴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擁有的權利,并且這些權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簡而言之,尊嚴就是權利被尊重,就是尊重人、關心人。[1]這種權利只有在人為的世界與為人的世界的關系中才能被體現(xiàn)與關懷。尊嚴是人存在的一種特質,是體現(xiàn)人存活于世的一種標識,也是對人在世上生存、發(fā)展所賦予的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一種認同,按照康德的說法,人生來具有許多未發(fā)展的胚芽,[2]通過人生的教育過程就能使未發(fā)展的胚芽之一尊嚴開顯出來。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嚴,擁有尊嚴,維護尊嚴,享受尊嚴。每一個個體的尊嚴只有通過與他人的接觸、交流、活動并在給予他人尊嚴的基礎上才能給予自我尊嚴。因此尊嚴不是一種實體性存在,而是一種關系性與實踐性存在,直面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意識世界。人人擁有的尊嚴就是人格尊嚴,這種人格尊嚴是因生而為人所擁有的,是人類族群中的每一位成員都享用的作為人的權利,是人所具有的內在潛能和內在資質的表征。這種表征反映的是任何一個人在關系性存在中的平等性、自由性、不可侵犯性和幸福性,它是超越于其他一切價值之上的最基本的價值,是個體尊嚴的真實反映,具有內在的超越性和理性的自覺性,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具有實在性的存在論意義。
尊嚴建立在理性自覺與自我反省的基礎之上,每個人在自己的理性視野內建構著自己的尊嚴體系,如對生命體、生存權、選擇權、生活觀、價值觀的認知,就形成了既有普世又有自己個性的尊嚴感悟。自己賦予的就是自尊,即尊重自己。比如“自尊受到傷害”,其實就是自我賦予的尊嚴受到他人言行的侵犯;他人賦予的就是尊重,是基于自尊基礎上的他人對其權利、身份、做人、做事的認可與敬重,如“權利受到了侵犯”,就是別人有意或者無意間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尊嚴”就是在人們生活的實踐中經學習、反思所凝聚的生命原則和道德準則,形成了人所擁有的不可剝奪、不容踐踏的自由和權利,這種自由和權利成為人類族群的一種追求,成為人類群體尊嚴的目標。不同的人對尊嚴的理解與期盼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尊嚴態(tài)。這種不同的尊嚴態(tài)會凝聚成一種民族的尊嚴感,凝練成群體尊嚴、上升到國家尊嚴以及人類尊嚴。因此,“尊嚴”就成為人類追求的一種目標,成為人類共同體的生活目標、情感滿足、自由向往。
尊嚴有感性與理性之分,感性的尊嚴是面向日常生活的尊嚴,是為了使生活更加幸福的尊嚴,理性的尊嚴是面向精神的尊嚴,是使人活著更加崇高,是以人內在心性為絕對意義的超越,[3]體現(xiàn)了一種人對于世界和對于自身的追問方式。面向生活的尊嚴是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生成的,是人在共存中產生與共享,而生活是個體尊嚴與群體尊嚴共存的場域,這種尊嚴的價值來自于合作、互愛、意義生成;來自于與自然、與族群的和諧共處,以及自由、民主、法制的保障。尊嚴不是一種施舍,不是一種奢求,也不是一種欲求,而是建立在自信和建立在維護人的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利益基礎之上形成的,每一個人都有維護和拓展自身尊嚴的權利。法國著名的思想家盧梭說過:人類的尊嚴只能實現(xiàn)于自由人之間。馬克思主義同樣把人的尊嚴與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認為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是有尊嚴的,每一個人的尊嚴是一切人尊嚴的條件,只有每一個人都具有維護尊嚴的意識、觀念和行為,整個社會才能進入尊嚴時代。這就是說“尊嚴”存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之中,顯見于人類的個體身上,提升在人類的共同生活之中。面向精神的尊嚴,它是棲居于人的理性之中,是一種超越于種族、性別、天資、財富、社會地位之上的尊嚴,它純粹根植于人的族類的本性、根植于人的理性和人的道德能力之中,即使是他現(xiàn)在不具有這樣的理性能力或道德能力(如兒童),但他也具有這種精神尊嚴,具有人的尊嚴。[4]
尊嚴是世間沒有可比性的價值,它體現(xiàn)了人具有的存在意義。而人之所以能夠成為這樣至高的存在,在于人的理性所賦予“人的尊嚴”,不管是感性或理性的尊嚴,無非是說人的優(yōu)越性、人的尊貴與威嚴,人的價值的重要性。人的這種尊嚴感能使人超越利己欲望與人際對立,抑制騷動與抵抗脆弱,形成尊道與貴德的品性。尊嚴在人類的長河中處處都能顯見其存在的身影,有些尊嚴是能夠覺察和體悟到的,有些尊嚴是潛藏于人類活動背后的,是社會共同體的感覺,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根本性、決定性力量。有意義、有價值的尊嚴是在比較中升華與發(fā)展的,人只有與自身及周圍的環(huán)境相比,就會產生一種差異感,產生自卑與優(yōu)越之感,這種感覺經理性的思考,內心喚醒,人類普適的尊嚴就能具有共享性、發(fā)展性、生命性。從而使人在其中盡情的舒展尊嚴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使根植于心靈深處的尊嚴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種體態(tài)、一句話語、一種思想、一種精神的表征得以顯化、升華和超越。只有每一個人都能自信地詮釋自身的尊嚴觀,活得有尊嚴感,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才能匯集成一個國家的榮耀,成為國家自信的源泉,當每一個人都視尊嚴如生命,就能使人具有立于不敗的精神力量,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更有尊嚴是尊嚴的高級形態(tài),這個詞語出自2010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5]賦予尊嚴國家期盼,是人們對尊嚴的高層次預期。更有尊嚴是人人尊嚴基礎上的類尊嚴,是人人尊嚴基礎上凝練的人類共同擁有的權利范式,是人類社會渴望每一個公民能公平地參與社會活動,平等的享受勞動成果,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生活,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理想。更有尊嚴渴求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法律法規(guī)的民主科學,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社會機制的有效運轉。國家、人類層面的“更有尊嚴”來自于個體的自尊、自愛、自重、自律,取決于個人的實際行為,形成于人與人、人與自然、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彼此尊重,惟其如此,更有尊嚴才能成為人類的共識。
尊嚴、更有尊嚴之所以成為人類社會強烈的期盼,是因為尊嚴、更有尊嚴在現(xiàn)實的層面上,與人們的期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應有的尊嚴被現(xiàn)實異化,成為“權力世界”、“生活世界”的異化品,尊嚴無形中棲居于權力、金錢、地位之中,人為的造成尊嚴的庸俗化,加劇了生活世界的不平等,引發(fā)了社會諸多方面的不和諧。[5]在教育領域,由于過分的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就把教育中應追求的理想、秉持的思想、創(chuàng)新的方法懸置起來,不斷稀釋尊嚴的因子,而把“尊嚴”賦予在部分優(yōu)生身上,從而控制和束縛了大多數學生應享有的教育尊嚴,將學生置于“教師的威嚴”與所謂“優(yōu)秀學生”的尊崇之下,使教育中思想的同一性、知識的確證性不斷強化,批判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弱化,教育公平、公正不能充分體現(xiàn)。正是由于社會、教育行政部門等對教師及學生“把關意識”的強化,旁落了尊嚴的種子根植于學生靈魂深處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教育中關于尊嚴的一種“潛意識”:成績優(yōu)秀者就是擁有“尊嚴”的。使教育的尊嚴感、神圣感逐漸錯位甚至消退,出現(xiàn)了許多教育亂象:考試作弊、作業(yè)抄襲、文憑泛濫、學歷造假、教輔混雜、師生角色定位不準、班級設置不平等、政府與學校關系失調、學校與家庭溝通機制不暢、資源配置不均等現(xiàn)象,校園內外彌漫的是“成功秘訣說”、“教師走穴風”、“教育謀官論”、“考試決定論”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教育力量的發(fā)揮,從而強化了文憑等級化、分數級差化、成果多量化的觀念,使知識群體在預期的社會結構和事業(yè)晉升模式中發(fā)生了異樣的追求,無形中加劇了教材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主導地位,使資源中心、學生中心、研究中心越發(fā)遙遠。由于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等級意識、城鄉(xiāng)差別意識、職業(yè)高低貴賤意識向教育領域的滲透,以及現(xiàn)代社會的技術化、物質化、商業(yè)化不斷加據,人類的精神出現(xiàn)了貧瘠化、歧視化的傾向,人格尊嚴得不到普遍尊重,致使尊嚴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地位衰退。要從根本上根除這種頑癥,就需要培植教育尊嚴的場域,毫無疑問需要在教育的場域中播撒尊嚴的種子,營造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的場景,確立教育參與者的自尊、自愛、自信的品質,達到社會尊重、人格認同,使教育參與者的活力、自由性、創(chuàng)造性不斷強化。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fā)展促進了人類社會更加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如何高質量地生活、高水準地與自然和諧相處,使“人”的問題上升為類意識,使人的“尊嚴”問題成為人關注的核心問題。更有尊嚴的生活、相處、發(fā)展就成為全人類的期盼。由人構筑的社會需要尊嚴來維護、來確立人行為的準則、來提升人的生活品味、來優(yōu)化人類的道德水準。正是基于尊嚴使人對生命能夠進行深沉的思考,對人類的智慧不斷追尋,對現(xiàn)行的制度、生活方式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對人類所遵循的尊嚴不斷創(chuàng)新,并大膽而執(zhí)著的在人類社會中踐行尊嚴的理想。尊嚴就像一副清潔劑,不斷凈化著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喚醒著人內在的尊嚴,破除現(xiàn)存社會中的等級觀念、身份認同,推動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構筑著人生的積極信念、捍衛(wèi)著人追求自由幸福權利。正因為尊嚴是人幸??鞓返幕?,也正因為尊嚴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社會共同體就更加期盼尊嚴回歸: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社會更加公平、文明。歷史和現(xiàn)實的無數事實反復證明,邁向尊嚴之路是蹣跚而沉重的,并非一帆風順,雖然人類尊嚴之路艱難漫長,卻并不能泯滅人類對尊嚴的渴望和追求。因為尊嚴的缺失,會使人類缺失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會割裂人的社會屬性,會腐蝕人所獨有的價值觀,最終會使人類的生活與精神陷于萬劫不復之地。因此尊嚴就成為社會發(fā)展中極其重要的基石。
社會對更有尊嚴的期盼不可避免的要落實到教育層面,給予教育更高的訴求,接受良好教育成為人民群眾強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為全社會共同心聲。[6]其核心就是要對教育進行深度反思,從源頭上對教育的功能與價值、內容與方法、結構與體制、過程與結果等進行思考。挖掘教育尊嚴的潛力,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使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教育資源與教育環(huán)境成為尊嚴舒展的場所,使自我尊嚴、他人尊嚴、人類尊嚴能夠在教育場域中得以展現(xiàn),使教育更能體現(xiàn)對人生命的熱愛、對勞動的尊重、對職業(yè)的親近。
更有尊嚴將使教育理念更加明晰。教育應當使世界更加美好,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社會責任,[7]這種美好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擔當的最為神圣和崇高的使命,教育的一切就是使人過具有尊嚴感的幸福生活。因此,教育絕非單純的進行知識與能力教育,也不是簡單的解惑與授業(yè)活動。而是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使師生在相互尊重的過程中,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在知識的傳播中塑造具有尊嚴感生活的理念。由于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受功利化、世俗化、物欲化、淡漠化、躁動化傾向的侵蝕,使教育理想偏離了正軌,影響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教育系統(tǒng)內共同體間的尊嚴被身份、地位、學歷、職稱、分數等異化,受教育權也由于經濟地位、出身背景、過程經歷而發(fā)生了錯位。那么回歸尊嚴態(tài)下的教育權利平等、教育方式公平、教育內容科學就成為教育變革的迫切需求。惟有在尊嚴的守護下,教育系統(tǒng)中的自由、坦誠、開放就能成為常規(guī),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結構、運行機制、檢測效果就更能體現(xiàn)時代特色、反映社會變動,教育場域中的學生自身在成人的路上就能感受到做人的尊嚴和驕傲,并獲得內心的喜悅和最深刻長遠的幸福感,[8]并且在思想訓練、公民意識、對話分享、批判精神、開拓意識的氛圍中充實豐盈教育的內涵。
更有尊嚴給予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推力。教育在尊嚴場域下可以剔除共同體內心的浮躁與焦慮,可以客觀公平的分析和思考一切教育教學問題,從而對教育的革新進行尊嚴式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而教育內容、教育體系、教育方式的設計與革新就十分關鍵。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必須基于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有目的的選擇人類創(chuàng)造的思想文化體系,能夠夯實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質,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變革要基于人是核心的理念,它來自于人自身,又為著人自身、發(fā)展人自身,[9]因而使教育體制更加人性化,教育共同體就能成為尊嚴的創(chuàng)造者和尊嚴的擔當者,全面實現(xiàn)尊嚴的目的性、價值性和實踐性。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是教育發(fā)展的使然,創(chuàng)新的基點是把尊嚴內在地嵌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在教育參與者生命的流動過程中,從而趨動參與者發(fā)展內在品質,使參與者在教育場域下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交流、學會做事,體驗感受尊嚴所產生的力量。
更有尊嚴給予教育人性的力量。教育最偉大的力量就是人的本性得以恢復,使人在人的世界中不斷的體驗、感受尊嚴的光芒和力量,使人通過不斷的觀察、對比、反思、分析等來認知自身及人類發(fā)展的基本走向。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尊嚴的方式來顯示、表征、挖掘更有尊嚴的人格系統(tǒng),把教育中或隱或顯的尊嚴以實在的看得見的力量張揚,使尊嚴回歸到參與者當下的言與行上,做一個有體面、有道德感的人,在任何場合都能彰顯人的尊嚴,維護人類的價值觀,那么更有尊嚴就理應成為教育的核心價值觀。由于教育是培植公平、正義的場所,教育群體的每個成員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尊嚴場域下的教育就是基于人類發(fā)展的動機、需要、態(tài)度、興趣來實踐更有尊嚴,無論是心理圖式的重造,還是知識、經驗、信念的重構,都要借助尊嚴的力量抵御工具化、實用化的影響,從而使師生能有慈愛與博大之心,能夠敬重生命、感悟生活、熱愛自然。更有尊嚴的教育不僅能夠確保全體的個人尊嚴在適用、通用、分享的原則下完善,而且能使尊嚴主客體在相互尊重的實踐過程中生成、實現(xiàn)、發(fā)展尊嚴,體驗尊嚴的深度、精彩與意義。
更有尊嚴是教育文化催生的基因。雖然教育文化受到了社會轉型帶來的價值危機、信仰危機、以及虛無主義泛濫的影響,使更有尊嚴的教育陷入了重重困惑之中,而在當下的新形勢下,國際競爭、國家發(fā)展、民族興旺,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優(yōu)秀的尊嚴基因介入,來凈化教育天空,維護教育公平與正義,推動教育人性力量的張揚,促使教育系統(tǒng)不斷優(yōu)化?;貧w更有尊嚴的教育才能使人類與國家更有尊嚴,才能使人在現(xiàn)實與歷史的對話中理解、愛護、關心體驗尊嚴,才能使應有的尊嚴、受到的尊嚴、給予的尊嚴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得以踐行。
教育的根本追求是使教育參與者能夠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真正理解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確立人生的奮斗目標,構建完善的知識、情感、尊嚴體系,使尊嚴成為溝通教育理念與教育現(xiàn)實產生鴻溝的橋梁,但現(xiàn)實的狀況是現(xiàn)有的教育觀念還相對落后、內容方法還比較陳舊,課業(yè)負擔仍然過重,社會環(huán)境、家長育兒觀對教育仍有一定的抵壓,考試評價制度、社會用人制度對教育系統(tǒng)仍有一定的束縛,“分數至上”仍為學校教育的金科玉律?!肮芾肀O(jiān)督”仍為學校管理的法寶,“學科知識本位”仍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致使學校成為“知識加工場”,課堂成為“知識傳輸帶”,學生成為“知識存儲器”,使教育過程如同“產品”的制造加工過程。其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價值的失位,而重建教育價值需要尊嚴的種子,不僅因為人的發(fā)展是遺傳與習得、內因與外因、認知與情感、生理與心理盤根交錯結的動態(tài)過程,而且也因為人的成長是師生之間、同伴之間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多維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任何個體發(fā)展的條件、水平、特點、性向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在有尊嚴的教育場域中,正確對待差異,細心觀察思考,對教育形式、內容、途徑、方法進行合目的性的創(chuàng)新探索,重建教育使命,實現(xiàn)教育價值。
基于尊嚴的教育價值重建,就是要使教育領域中的參與者人人享有尊嚴,個個得到尊嚴,使更有尊嚴的開展教育活動成為教育常態(tài)。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自然,熱愛人類,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德性、品性、情感,勇于擔當的責任感成為教育的主旋律。重建教育價值,就是要給予凈化心靈的空間,拓展知識的時空、夯實技能涵養(yǎng)的通道,教師再也不為升學率的高低而焦慮,學生再也不為分數的多少而憂愁,教育的理念更加人性化,教育的內容更加適切化,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教學語言、教學意識、教學經驗、教學價值更加著力于人性的張揚,尊嚴的確立。嵌入尊嚴基因的教育,無論是宏觀的教育構思還是微觀的教育活動,都會更加有利于師生把握外在的世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溝通方式,品味不同的文化思想構建,沉思人類不同的生活習俗。這種有尊嚴的教育可讓一切不尊重的舉措、不文明的行為、不恰當的言辭、不切合的方法遠離教育領地,讓更多的尊重、熱愛、激情、交流、探討、公平、正義回歸到教育的主戰(zhàn)場,使正式與非正式、矜持與熱烈、寡言與娛樂,體態(tài)語等發(fā)出的信息以及不同個體同環(huán)境相結合所發(fā)出的信息,以及在生活中的自我導向與集體導向,都能給予人的力量、信任與尊重。
重建教育價值,就是要讓教育主體的師生在社會、時代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情形下,能夠守護教育的尊嚴,秉持教育的信念,營造一個溫馨的教育環(huán)境,在適應與改造中介入人的幸福,這就需要富有智慧的教育大師,需要一批洞察力,創(chuàng)造力,反思力高的教育家,使教育中的教育權利得到保障、尊重,使每個參與者都能在安全、平等、友善的環(huán)境下更好的學習與生活。使教育的參與者能夠以一個新的視點,嶄新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從而深刻的把握和理解教育的真諦到底是什么,教師應當如何理解和解決教育中的核心問題,如何在教學中發(fā)揮影響力促進學生道德、動機、思維和自尊的發(fā)展等。千百年來,杰出的教育家都對尊嚴在教育價值重建中的擔當充滿著期待,如羅素說過:自尊,迄今為止一直是少數人所必備的一種德性。凡是在權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從于其他人統(tǒng)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一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足見尊嚴在人的教育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性,這種教育尊嚴的基因將影響教育的基本走向,觸動參與者的心田、感染師生的靈魂、示范人們的行為,迫切需要在教育共同體中根植尊嚴的思想,播種尊嚴的種子。
重建教育價值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中,既就是使標準、教科書的建構能夠基于價值論、認識論、行為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得以舒展,讓不同的觀點、思想、認識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得以展現(xiàn),讓教育中的寬容、良知、榜樣等力量不斷發(fā)揮巨大作用。更有尊嚴的教育需要教學中的語言、行為、實踐、制度、政策等不斷展現(xiàn)出生命活力,去不斷的超越人的利己欲望,達到心里坦蕩,內心寧靜,一塵不染之境,從而使教育惠及整個社會,成為一種精神財富。[10]
實現(xiàn)有尊嚴的教育其主要的方式有兩種:內在的方式與外在的方式,統(tǒng)而言之就是內外兼修的方式。內在的方式主要是采用邏輯與歷史方法,深入地總結與梳理人類教育經驗,挖掘更有尊嚴的教育思想,以此為導向,建構富有尊嚴的教育教學體系,從理論上、實踐上探討尊嚴因素的教育價值,在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過程的運行、教育結果的審視上,讓尊嚴貫通于各種日用常行的教育活動中,成為“知—悟統(tǒng)—體”,這種統(tǒng)一體如果以知為主體而以悟為背景,它就表現(xiàn)為一種認知活動;如果以悟為主體而以知為背景,它就表現(xiàn)為一種體驗活動。[11]通過這樣的認知和體驗活動就能使更有尊嚴滲透整合進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外在的方式主要是采用示范、榜樣的方式來營造有尊嚴的教育環(huán)境,讓教育者在平等、自由、博愛的教育場境中不斷的用體驗、言說、行動來感受和享受尊嚴,達到內在性與精神性的超越。
[1]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365.
[2]任鐘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覽[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9.
[3]龔群.人的尊嚴及其實現(xiàn)[J].新華文摘,2011,(6):11-12.
[4]宋潔.崇高范疇的美學轉向[J].新華文摘,2011,(12):93-95.
[5]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0-03-16.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7]愛恩戴維斯,愛恩格萊格瑞,尼克麥克基恩.教師一定要思考的四個問題[M].馮怡,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9.
[8]趙荷花.人性的教育學立場[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3):18.
[9]張楚廷.教育學屬于人文科學[J].教育研究,2011,(8):5.
[10]熊國成.當美德成為智慧[J].新華文摘,2011,(10):38-39.
[11]王天成.論中西形而上學的實現(xiàn)方式[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