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知識與權力及其相互關系是現代科學哲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必定隸屬于一定的社會組織之中,受制于各種約定俗成的戒律和制度(權力)。它們是為了達到某種秩序所作的設計,使人以其所能接受的規(guī)則運用知識,而知識的運用反過來強化了這種約定俗成的戒律和制度(權力)。學科是這種設計及運用的典型。運用福科的微觀知識學理論對學校中發(fā)揮著生產性實踐作用“招貼畫”進行分析,考察作為學科知識的“招貼畫”是如何與學校的權力的機制相伴而生的,進而說明學科知識如何在學校的權力的作用下產生,同時它又如何為權力的更好運行提供工具和解釋。這對于認識學科知識在社會中的滲透和教育的規(guī)訓化現象有重要意義。
懸掛招貼畫是學校里常見的文化現象。作為學校中的學科知識,它的懸掛不是任意的,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們也是學校中“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正如巴茲爾·伯恩斯坦在 《教育知識的分類和框架結構》中所敘述的那樣:“一個社會怎樣選擇、分類、分配、傳遞和評論它認為是公眾的教育知識,既反映著這個社會的權力分配情況,也反映著這個社會權力控制的一些原則?!保?]13阿普爾也說:“現在進入到學校中的知識已成為一種選擇……(并且)經常反映我們的社會總體中有權有勢那部分人的觀念和信仰……這些價值觀現在經常通過我們不知不覺地發(fā)揮作用……”[2]46那么,作為知識的招貼畫是如何在學校中出現的?它出現的“秩序”是什么呢?例如,以同一個人物或事件為主題的招貼畫出現在這里或那里,其“意義”一樣嗎?其出現的規(guī)則是什么?聯結這些往往一走進校園的教學樓、教室就能夠映入眼簾的招貼畫的“力量”是什么?為什么這些在時間、空間上有極大差別、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特別的影響價值的人和事,一進入這套話語就變得擁有了某種“力量”?
或許我們在這里要做一個“破壞性”的工作。要做這項工作就必須將構成它們的“網結”找到,從對“網結”的解析開始。而解構意味著是對文本的某種神秘性的破解,是對“文本的缺陷及其隱蔽的形而上學的結構”[3]177的揭露,目的是“企圖廢棄、顛倒、移置和重新安排蘊含在諸如客體/主體,正確/錯誤,善/惡,實用的/原則的之類兩重對立中的層系”,[3]53檢視它是如何被有意地作這樣的安排的。福科認為,現代監(jiān)督管理系統(tǒng)有四項基本原則構成:空間分布的藝術,適當的行為控制,日常訓練,力量的重新組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學校招貼畫的知識與權力關系的框架,由此可以解析隱藏于其中的話語秩序及其是如何被設計于其中的。
一所學校的教學樓入口處兩側的櫥窗的布置可謂別有一番意味。在這一共有四個櫥窗。其中,左側的兩扇櫥窗中,一扇擺放著“示范學校”、“衛(wèi)生先進單位”、“教學優(yōu)秀獎”、“知識競賽優(yōu)勝獎”等牌匾,其擺放的順序大體是以授牌單位的行政級別為序的。與之相鄰的另一扇櫥窗則以行政職務為序,貼放著全校教職員工的半身彩照,同時以每個人的職務的高低為序排列,制度化、層級化的色彩極為鮮明。在右側的兩扇櫥窗中,一扇櫥窗里面張貼著“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校訓:……我們的校規(guī):……我們的理想:……”這樣一些口號式的話語。在另一扇櫥窗中,則懸掛著若干反映學校生活的照片,大體是以課外活動、第二課堂、興趣小組為主題。
這是這所學校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天天都必需途經的通道。在這里,一種“聚集”的“安排”可謂別具匠心,形成了一套很有趣的話語形式。這四個櫥窗在形式、主題上似乎沒有什么內在聯系,但是,它們被放置在這里并做這樣的安排和分配卻明白無誤地表明了某種意向性。這種意向性作為連續(xù)性的一種優(yōu)先形式而存在,是人們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所能認可和設定的知識的秩序形態(tài),在不被質疑的情況下被人們心安理得地接受和默認。這是這所學校為學生發(fā)展所設立的“跑道”,是不能選擇、且往往被默認地接受的知識。
博德里拉認為:“從今以后,那些通常被認為是完全真實的東西——政治的、社會的、歷史的以及經濟的——都將帶上超現實主義(hyperrealism)的類象特征。”“類象不再是對某個領域、某種指涉對象或某種實體的模擬。它無需原物或實體,而是通過模型來生產真實:一種超現實(hyper reality)?!保?]152學校里的文化布置及其空間分布如同博德里拉所揭示的那樣,其超現實性的色彩使之具有了類象特征。學校文化中人物的真實性在此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運用技術手段消除了種種細微多彩的具體實況且?guī)в忻鞔_指向性之物。例如,懸掛著的牌匾表明了學校的辦學成績以及學校所能夠認可和接受的評價主體與標準;教職員工的照片表明學校中存在的等級及權力關系;口號式的話語表明學校所追求的“社會價值”及理想;學校生活照片流露的是試圖與其它學校相比較的潛在愿望。那么,這些知識的排列為何是這樣呢?由于知識主體的不同,知識的排列秩序有許多可能,而不是一種。將知識做如上所述的排序,僅僅是知識的秩序之一。然而,一旦知識的某種秩序被建立起來,它就常常被經驗為一種連續(xù)性,被想象為有內在關聯的、有意義的整體,進而營造出了某種語境。在這里,這個連續(xù)性的整體具有鮮明的意向性和方向感,成為學校中只有一種解讀可能的話語。
在校園內、教學樓上以及教室中,各式各樣的招貼畫屢見不鮮,尤其是以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學界泰斗、科技精英的畫像為最。它們被精心地分布在學校廣闊的領域和空間中。在此,它們的位置如此顯著,以至似乎每時每刻都在監(jiān)督著人們的言行,學校中懸掛這些招貼畫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在它以及與之相關的其它“文本”的交互作用下,個人話語被整體化與占領,處于這個情景中的每個人時刻都受到監(jiān)視,“全景敞視”式的校園使“每個人都被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動都受到監(jiān)視,任何情況都被記錄下來?!保?]221正如霍斯金(Keith W· Hoskin)在 《教育與學科規(guī)訓制度的緣起——意想不到的逆轉》所說:“知識(不論以哪一種學科規(guī)訓形態(tài)出現,或在那個時候流行或者主導)不斷在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政治、軍事或者文化上的)權力形態(tài)。”[6]49-50在無處不有的“窺視”中,學校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具有這些標示所指引的意味,具有意向性朝其所指引的方向去活動。
本來,正如福柯所說:“人們承認作品中必定有某個層次(想象多深就有多深),在這個層次上,作品通過它所有的,哪怕是最小、最不顯眼的細節(jié)顯現出來,就像表達思想或者經驗,想象或者作者的無意識,或者作者涉身的歷史規(guī)范性一樣?!奔疵恳粋€文本應該有獲得多種解讀的可能,但是,如果深究,“人們會很快發(fā)現這樣的單位是由某種操作構成的,遠非是即刻給予的。人們很快會發(fā)現這種操作是闡釋性的……作品不能被看作是一個直接的、確定的或一個同質的單位?!保?]28例如,通常,學校的招貼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它類型的教育知識,例如名言警句、顯著的空間位置等結合在一起,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招貼畫的“意向性”和對行為的控制性。它們以緘默的方式監(jiān)督、控制著學生的行為,導引著學生的發(fā)展方向。諸如,因為某某偉人說過成功等于99%的勤奮加1%的聰慧,所以,諸如“要刻苦地學習”等說教便有了可靠的依據,其強度之大往往使人們將其視為唯一有價值的知識,其意義性一而再地被強化。而“刻苦學習”又被詮釋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與此同時,它還被賦予許多具體的、具有強烈世俗性的表象和事例,進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行為控制話語。這種“互為文本關系”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話語鏈。??普f:“人們設想話語可能提出的所有東西已經在這種半靜態(tài)中被連接起來了,這種半靜態(tài)先于話語而存在并一味地潛在話語之下向前,而話語卻將它遮掩,使它沉默?!保?]29在這些招貼畫被“編織”之前,作為個別化的存在,它們每一個主題都有“那些從內部賦予人們所聽到的聲音以活力、無聲、悄悄的和無止息的話語”。[7]33然而,它們一旦被連續(xù)性以后,這種豐富性就被某種理性的力量所遮蔽。對此,有關學者一針見血地說:“現代作者被要求千方百計地‘征服讀者和約束讀者的行為’。有人指出這使得讀者成為‘一個潛在的犧牲品’”。[7]33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蒙太奇”(Montage)技術的運用使招貼畫具有了更為隱蔽的指向。
“蒙太奇”原本是建筑學上的一個術語,其意是將材料按一定的規(guī)則裝配起來。后來被借用到電影技術上,指把許多個別的鏡頭組合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等效果,從而“形成各個有組織的場面和段落,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保?]1155在學校招貼畫的主題布局上,“蒙太奇”的色彩是極為明顯的。為了某種實現既定的設計,某位偉大人物的個人的特征,諸如生活上的過節(jié)、個人情趣、與話語鏈相悖的因素等,在此全部被掩蓋、遮蔽,剩下的就僅僅是明確指向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的、表明他在某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或貢獻的方面。同時,為了強化招貼畫的主題,與話語鏈相關的元素往往被技術地、藝術地設計在其中,成為招貼畫中的當然一部分。“蒙太奇”技術使相關的孤零零的元素被“裝配”、“組合”起來,從而使之具有了“對比”、“聯想”、“完整”的效果,也使之得以產生連貫、對比、聯想的效果。它以一種整體性的目光,加之頗具戲劇性的裝配、組合手段將各種“零配件”組合為一個有內在關聯性的整體,借此表達某種特定的意義。例如,在英雄人物主題的招貼畫中,除了其大幅的正面形象外,還以“蒙太奇”的手法點綴著青松翠柏,以示其高大和精神永存。而科技精英主題的招貼畫,除了其大幅的正面肖像外,也以“蒙太奇”的手法點綴著實驗室、試驗器皿等元素,以示理性和實證。至于文化大師主題的招貼畫,除了其大幅的正面肖像外,則以“蒙太奇”的手法點綴著主人公的相關成就,如名言警句等元素,以達振聾發(fā)聵的效果。被“剪貼”在此的各種元素因此獲得了強大的控制力量。可見,每一幅招貼畫都與本主題有關的元素組合在一起,而學校又將一幅幅的招貼畫再加以組合,形成了具有內在關聯的語境。在這個被設計好了的技術路線中,它只能被解讀出在構建各種“零配件”時就已經被埋設在其中的話語。??普f:“在這個在場的范圍中,被建立起來的關系可能屬于試驗的證實、邏輯的有效性、單純的重復、經過傳統(tǒng)和權威證實的承認、評論、隱意的研究、錯誤分析的范圍?!保?]50
在校園和教室中,各式各樣的招貼畫的分布是別有一番思考的。
它們往往被懸掛在校園或教室的醒目位置上,使人一走進校園或教室就能看到它。在教學樓里,它被有序地、等距離地、對稱地懸掛在樓道的醒目處。例如,窗戶之間接合部的墻壁上、走廊的拐角處、樓梯上墻壁的空白處。懸掛在這里的招貼畫的意圖是極為明顯的。一方面,它們被規(guī)矩、有序、經過深思熟慮地懸掛在這里,表達著教育者的某種審美觀和教育觀。在這層意義上,招貼畫的懸掛具有某種審美的意味,反映著中國文化中喜好對稱、和諧的“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它又表達著這樣一個深深地隱含著監(jiān)督和規(guī)訓的教育知識:每一個學生每天都必須經過這里,它對每一個途經這里的學生來說如同福科所說的“窺視口”一樣,具有監(jiān)督和規(guī)訓的意味。在教室中,它們幾乎毫無例外地被懸掛在教室的左右兩側和與黑板相對的墻壁上。與在教學樓的走廊里所看到的那樣,這些招貼畫的規(guī)格、內容等的選擇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懸掛方式也同出一轍。我們在一個教學班看到了這樣幾幅依次懸掛的招貼畫:一側是牛頓、達爾文、愛迪生、愛因斯坦;另一側是魯班、華佗、畢升、黃道婆。在這個排序中,其所形成的語境不言自明,都是指向“宏大”的社會話語,社會話語如此強大,致使個人的話語渺小的毫無力量可言。在此,招貼畫將主題指向制度化的“名人”,其目的有了統(tǒng)一的指向——“成為精英”;將個人化的學習言說成為了某種遠大的理想與抱負,猶如招貼畫中的人物所取得的成就一樣——學習不是“為己”,從而營造了一種更加“社會化”的語境。多幅指向多元或可能無指向的招貼畫聚集在一起,是蒙太奇的手法的再一次運用。它通過拼接、組合,形成了“聚集”本身的效果,一種“形式”本身的意義。在“為何聚集”的參照系的作用下,共同點被突出,單幅招貼畫中其它的指向被忽略,制造出了同一的“單元語境”。這樣的“單元語境”對單幅招貼畫的意義又發(fā)生影響,限制并突顯了單幅招貼畫的“意義領悟”。然而,并不能認為這就是這些知識的當然秩序或者它們之間本來就有這種關聯。正如有關學者所認為的那樣,“一個文本越是多元的,讀者就越不可能發(fā)現文本的原意,不管它是以一種作者的口吻的形式,一個具有陳述內容的形式,還是以一個哲理性的真知灼見的形式出現。”[7]71學校招貼畫之所以有這樣的“意義”轉化,完全出自于這種難為人知的“安排”的變化,人為安排的結果使讀者無法對招貼畫做出多元的解讀。
作為教育知識,招貼畫的選擇、布局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學校中的招貼畫必須是具有“宏偉敘事”傾向、帶有鮮明“社會性”主題,同時能夠直白無誤地告訴讀者一種無可質疑的社會話語的。在這樣的設計中,教育者需要的因素被極力凸顯出來,諸如偉大、勇敢、刻苦、勤奮等等,對讀者來說,這是他必須學習和仿效的。除此之外,主人公的其它方面在如此強大的話語面前變得微不足道,無以登大雅之堂,特別是招貼畫中主人公的其它用社會性目光看來不屑一顧或與“社會性”主題相悖的方面則被掩飾,在由此形成的話語邏輯中是不能被論及的,否則就是“不入流”。有關招貼畫的知識(話語)就這樣形成了。這就是說,招貼畫的懸掛秩序所形成的話語是被各種理論所左右的,是各種理論及其理論主體的立場、利益、地位等背景知識的流露。
在招貼畫的懸掛上,也反映出這樣的特性。
走進校園或者教室,招貼畫的懸掛方式有兩種。一是分類懸掛。即將同一主題的招貼畫并列地懸掛在一起,形成一個主題(霸權)話語區(qū)域。另一種是以間隔的方式懸掛。即按英雄人物、科技精英、文化大師、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等主題,以A-B-C-D-A′-B′-C′-D′的方式懸掛。一般來說,盡管在一個空間范圍內并列由若干個主題,如政治人物、英雄人物、科技精英、文化大師等,但“平等的首席”一定是政治人物,然后才是英雄人物、科技精英、文化大師、歷史人物等,政治話語的強勢性可見一斑。此外,從招貼畫主題的選擇、懸掛的位置設計等都反映了教育者有關“全面發(fā)展”的知識,亦即他所理解的“全面發(fā)展”知識就是由若干組“A﹢B﹢C﹢D”組合而成。顯然,招貼畫的選擇及其懸掛不純粹是為了某種美學考慮。相反,更多的是要表明一種教育愿望。這種教育愿望完全是“社會”的,基本沒有從教師、學生的感受來考慮。盡管其間形成的鏈接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無一例外地是要表達“為……而學習”,“為……在所不惜”、“為……最光榮”的話語。表明教育知識不是一個隸屬于學校教育本身的變量,而是外在于學校教育、作為國家統(tǒng)治的衍生工具而存在的力量。正如有學者所說,沒有一個文本是原版的,文本的相輔相成關系使“每個文本都出于另一個文本的交互文本關系之中,因此都是屬于互為文本的?!保?]51招貼畫是相互解讀的,在相互解讀中它們形成為一個整體,形成為一個有內在必然關聯的邏輯話語。各個主題在此形成了一種相互印證性,在互為文本的過程中形成了“為了……我們就應該……”的話語形式。在互為文本的過程中,形成了教育者所期待的、不能再做出其它解讀的話語邏輯。
在教室的黑板上方,幾乎毫無例外地是張貼著某句具有鮮明社會色彩的名言警句。在教室的左右兩壁,依次等距離地懸掛著統(tǒng)一規(guī)格的招貼畫。在教室后方,通常是一幅黑板,上面往往是學生從某刊物、書籍中摘抄的有“教育意義”的知識:諸如某人如何刻苦學習的故事、有關健康的名言警句、重大的時事、衛(wèi)生知識等。
招貼畫有自己的序列,每一個主題的招貼畫所承載的知識點所占據的時空(秩序、位置、多少等)規(guī)定著一套“可自我關閉的整體”(德理達語)的話語形式,通過一定的邏輯鏈,把與之相關人物捆綁為一個整體,使得這個話語體系之外的其它話語無法介入其中。例如,在英雄人物、政治人物、科技精英的組合中,他們的成就被熏染得如此彰顯,使其它類型的招貼畫,如山水畫、學生的字畫相等顯得極為渺小和瑣碎,無論如何也不能與上述有“宏大”色彩的招貼畫并列。如果使其與之并列,就意味著是對招貼畫話語的打斷,是對秩序的破壞。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出具有宏大傾向的作品,就容易被納入到這個話語系列中。相反,如果主題是反映過于細微的、具有生活氣息內容作品,它就會被排除和游離在學校招貼畫的話語秩序之外,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又如,窗明幾凈、錯落有致是在篤信“中庸之道”、以對稱和諧為精髓的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對學校文化的盼望。在對稱、和諧的觀念影響下,教室的布置、安排是整齊劃一的,不容許“雜亂無章”。由于所選擇的招貼畫帶有強勢話語,招貼畫的整體形式使其內涵被確定化。這種巧妙的安排,使由此形成的招貼畫話語邏輯是不能讓其它的話語插入其中,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對它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私人的、多樣的理解和解讀不存在。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如有學者所說,對“任何一個文本的無限數量的解釋(意義)都是可能的”。[3]176每位讀者都能夠以自己的知識、經驗、感悟來解讀文本,因此,對文本的解讀只能是“主觀”而不會是“客觀”的。作為文本的教育知識,在沒有被某種力量“聚集”(邏輯化、理論化)之前,是可以對其做出“無限數量的解釋(意義)的”。然而,任何文本都是在互為文本關系中得到解釋和形成意義的,而關系又是人為的結果。學校中的各種招貼畫之所以具有如上文所說的那些“宏大”的意義,除了以多種技術手段使各種招貼畫被賦予了某種特殊意義之外,它還在互為文本的關系中得到更大、更“神圣”的解說,由此形成了不容許斷裂的關系鏈和一套完整的“話語”。學科知識與權力在這里得到了極為密切的結合,從而形成了強大的規(guī)訓力量。
[1]丹尼斯·勞頓.課程研究的理論與實踐[M].張渭城,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克里夫·貝克.優(yōu)化學校教育——一種價值的觀點[M].戚萬學,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波琳·羅斯.后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M].張國清,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4]道格拉斯·凱爾納,等.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5]米歇爾·福柯.規(guī)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6]華勒斯坦,等.學科、知識、權力[M].劉健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7]米歇爾·??拢R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8]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