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忠 軍
(1.東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2.上海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
“模因”一詞,譯自英語單詞“meme”,是基于新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由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牛津大學教授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TheSelfishGene一書中首次提出的,其含義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事物[1]172。心理學家Susan Blackmore對模因的概念進行了更具體的闡述,認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通過廣義上被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就可以被稱之為模因,那些不斷得到復制和傳播的語言信息、文化習俗、觀念或社會行為等都可以成為模因,即“文化基因”[2]66。meme一詞現已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其釋義是: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播[3]。
在語言學界,中國學者們最初對meme一詞有各種譯法,如媒母、謎米、擬子、米姆、彌母等[4]。何自然等將其譯為“模因”,有意讓人們聯(lián)想到它是一種模仿現象,同時它又是一種與基因活動相似的現象[5]?!澳R蛘摗?memetics)是指對模因的研究,它可以應用于各學科的研究領域。在語言學領域里,模因論從一個新的角度闡釋了語言的起源、習得、使用、傳播、變異等語言文化范疇的問題。作為文化信息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語言的任何部分,只要它們可以通過模仿進行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語言模因。模因有利于語言的發(fā)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語言得以復制和傳播。語言的傳播和發(fā)展本質上是語言模因不斷被復制的過程,它的復制和傳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復和類推。如果某種語言中的語言信息不再為人所復制和傳播,那么,這種語言必然走向消亡。模仿性、復制性和傳播性是語言模因的三種特性[6]。
模因論在國內學術界還是一個較新的理論,但從發(fā)表的相關文章篇數和主題可以看出已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模因”為主題詞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2000—2012年)進行檢索,共檢索到1 140篇論文,出現最多的前十大關鍵詞依次是模因論、模因、語言模因、模仿、網絡語言、強勢模因、傳播、復制、流行語、背誦??梢钥闯?中國學者已經把模因論引入了語言研究與教學諸多領域之中。然而,模因論的研究范圍還不夠寬,在各個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基于模因變異而產生的詞匯變異現象缺乏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因此,本文嘗試從模因論的角度對詞匯變異現象進行闡釋和分析,以探索了解語言進化和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為語言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同時也為語言教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方式,同基因類似,既有遺傳性,也有變異性。語言模因的遺傳性,是指語言的內核相對穩(wěn)定,比如英語中的sun,bed,red等核心詞匯,屬于遺傳性的模因,它們是語言中的“原生詞”,構成了語言中的穩(wěn)定部分,并使語言傳承下去[7]。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語言文化等各領域的不斷發(fā)展,不斷涌現出新事物、新現象、新概念等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詞匯來進行表述。新詞語的誕生往往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在原有單詞的基礎上加以改造而產生的。從模因論的視角來看,新詞語的產生大多是在原有模因的基礎上變異而成的,這就是模因的變異性。“模因”對應的英語單詞“meme”本身也是模因變異產生的結果,其原型為希臘字根mimeme(模仿),Richard Dawkins將其去掉詞頭改造成“meme”,使其讀起來與gene一詞相似,同時使人聯(lián)想到與“memory(記憶)”一詞有關。
“模因”,顧名思義,需要借助模仿進行傳播。模仿是人類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本能和天性,在語言的運用方面也不例外。在語言模因的傳播過程中,模仿的主體是人,模仿的行為是主觀的,因而在模仿過程中語言上出現偏差和錯誤是不足為奇、極其平常的現象。英語中有個短語叫“Chinese Whisper”,意思就是說,一件事情經過口耳相傳,最終與原來差距甚遠。語言模仿上出現的偏差,有些是出于客觀原因,可能是因為理解偏差、說話口誤、認知錯誤等,但很多錯誤的語言模因往往會因其強勢而繼續(xù)傳播下去。例如,以前人們錯誤地認為蜜蜂采蜜后是沿著直線飛回蜂房的,于是就誤用beeline來表示“直線,捷徑”; blindworm(無腳蜥蜴),是由blind(瞎眼的)和worm(蟲)組成,是英國人誤以為這種蜥蜴是瞎的而創(chuàng)造的單詞;turkey(火雞)的名稱是英國人誤以為這種動物是來自土耳其(Turkey)而錯誤命名的; apron(圍裙)的寫法本來是napron,由于a napron讀起來常被誤以為是an apron的連讀,于是最終變成了apron,等等。
正如Blackmore所指出的:“在模因進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選擇壓力。所以在數量極大的潛在的模因中,能夠生存下來的模因為數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夠成功地從一個人的頭腦被拷貝到另一個人的頭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復制的競爭中獲勝的模因。”[2]65這里所說的“成功的模因”即為“強勢模因”。上述語言模因的變異是基于種種錯誤的模因而形成的語言現象,是在歷史文化或語言環(huán)境等特定時空條件下產生的,雖然它們是錯誤的模因,但往往是由于滿足了人們特定的表達要求或是填補了某些領域的空白而在語言模因的競爭中獲勝、變成強勢模因的結果。例如,當年英國探險家James Cook來到澳大利亞看到袋鼠時,不知其名,便詢問當地人,得到的回答是“kangaroo”,他便將其作為袋鼠的名字記錄下來并加以傳播。其實kangaroo在當地語言中是“不知道”的意思。kangaroo一詞雖然是個誤傳的詞語,但它填補了英語對袋鼠稱呼的空白,同時人們對這一來自異域的詞語所指代的動物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多人慕名前往澳洲,從而使kangaroo一詞聲名遠揚,進而成為強勢語言模因并廣為流傳。時至今日,kangaroo不僅在英語里成為袋鼠的名稱,還音譯到其他語言里,如德語的K?nguruh,西班牙語的canguro,法語的kangourou,等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知識的日漸豐富,基于錯誤模因而產生的語言模因變異現象較少發(fā)生,而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或表達某種新事物等因素而主動地對原有的語言模因進行人為干預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強勢模因的方式則更為常見。
同生物基因選擇的被動性相比,語言模因的選擇是人們積極主動作用的結果。語言模因的進化是人們“有意圖(intentional)、有意識(conscious)、負責任(responsible)”的行為所致[8]。在語言進化過程中,語言模因會在繼承原有模因的全部或部分元素的同時,加入新的語言元素,從而變異產生新的詞語。英語新詞語的產生往往是基于人為干預、產生模因變異的結果。模因變異的途徑有很多,人們常常借助拼合法(blending)、類推法(analogy)、詞綴法(affixation)、借用法(borrowing)等方式建立強勢語言模因,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促進語言的復制和傳播。從本質上說,這些生成的新詞以及創(chuàng)造新詞的方式在一定的時期內都是強勢模因,被人們不斷地復制和傳播著。
人們常常會利用舊有的模因,進行拼合(blending),從而生造出新詞語,其本質是創(chuàng)造強勢詞語模因。對現有的模因進行剪切和拼合而形成的一個模因,其意義一般也是兩個詞義的縮合。這是一個既古老又時尚的造詞方式。三百多年前,英國一位化學家絞盡腦汁尋找一個表達又辣(acrimonious)又苦(acid)之意的單詞,最后索性分別取兩個單詞的前部和尾部拼合成一個單詞,這就是acrid(辛辣的,苦的)的由來。一百多年前,英國作家Lewis Carroll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書中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其中包括兩個其本人用拼合法創(chuàng)造的新詞:slithy(滑溜溜的,slimy+lithe)和mimsy(極度克制的,miserable+flimsy)。后來,拼合法逐漸流行開來,拼合法本身成為一種強勢模因,人們依據此法產生的當代英語新詞語更是與日俱增、飽含創(chuàng)意,也常常作為強勢的語言模因續(xù)存下來。例如,chillaxing(悠然自樂)是chilling(平靜)和relaxing(放松)兩個詞的合成形式,指一種極度滿足的狀態(tài);glocalization(全球化下的本土化)是由globalization與localization兩詞合并而成,意味著普遍化與特殊化趨勢的融合;infortainment(新聞娛樂化)是information(信息)和 entertainment(娛樂)的結合,反映的是當代新聞的信息傳播功能已經被娛樂功能超越的現實;hackerazzi(黑客狗仔)則是對不惜以黑客(hacker)手段打探名人隱私的狗仔(paparazzi)們的準確稱呼;還有用來描述現代人過度依賴手機表現出種種癥狀的phonesia(電話失憶癥,phone+amnesia),ringxiety(手機幻聽,ringtone+anxiety),nomophobia(無手機焦慮癥,no+mobile+phobia),等等。
通過拼合法產生的新詞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這些語言模因緊扣時代熱點,表達準確,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從而變成強勢模因得以傳播和保持。在《新英漢詞典》第四版的新詞中,拼合詞的比率已有很大提升,達8%左右。拼合法還經常被人們用來創(chuàng)造特定時代用語或一時用語,比如Chindia(中國與印度)、Chimerica(中美國),Cablinasian(美國高爾夫球手Tiger Woods自創(chuàng)的詞,被用來說明他自己是Caucasian、black、Indian、Asian的混血兒)等。這些拼合詞在改造原有模因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程度的變異,拼合出新的強勢語言模因,反映出新事物、新思維或新現象等,豐富了語言表達內容和形式,客觀及時地反映我們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類比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能力[9]。類推機制是世界上許多語言所共有的,詞語之所以能類推,在于語言內部的規(guī)則性,規(guī)則的類推可以使說話人說出他沒有聽到過的言語形式[10]。人們常常利用新奇或別致的語言故意地、夸大地用過度類推甚至以錯誤類推的方式去生造出與原有事物有關聯(lián)的新詞語。例如,binge viewing(狂看影片)是從binge drinking(狂飲)這個表達類推而來的;cultural deficit(文化逆差)是類比國際貿易中的trade deficit(貿易逆差)產生的;do-it-herselfer(自己動手女)由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類比產生;grasstop(草根領袖)是在grassroots(草根)一詞基礎上類推而來的;herstory(女權主義者眼中的歷史),是錯誤地類推history而產生的;babymoon(寶貝蜜月,孕期蜜月)是類比honeymoon(蜜月)產生的; hang under(酒后清爽)是類比hangover(宿醉)而來的;monitor shopping(瀏覽不購物)是類推自“window shopping”(只逛不買),等等。
利用類推的方式造詞,是借助原有強勢模因的一部分,創(chuàng)造出與原有事物有關聯(lián)的新事物,使人們產生類似的聯(lián)想和共鳴,從而打造出新的強勢模因,使新詞語得以流傳和被廣泛使用,反映與原來事物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新事物。例如,sweet tooth這個短語是形容對甜食的喜愛,于是有人就利用它類比出meat tooth,用以形容某人愛吃肉。英語國家的人一聽到meat tooth一詞,很自然的就聯(lián)想到sweet tooth,因為這個短語早在14世紀就開始流傳和使用,至今仍然是一個強勢語言模因。
語言模因變異產生的新詞還體現在生造詞綴方面,就是借助已有的具有強勢模因的單詞,進行人為切割,而造出新詞。新的詞綴繼承了原有模因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同時因為加入了新的元素,使其變成新的強勢模因,因而得以快速復制和傳播。例如,“-burger”源自德語的hamburger(漢堡包)被人為地誤作“ham(火腿)+burger(夾餅)”這一組合,從而析取“-burger”來表示某種“夾心面包”,產生了beefburger(牛肉漢堡),nutburger(果仁漢堡),tofuburger(豆腐漢堡),vegeburger(蔬菜漢堡)等詞語;再如,有人截取“McDonald’s”商標的詞頭“Mc-”作為構詞前綴,表示“麥當勞式的,單調的,廉價的”,創(chuàng)造了McPainting(沒有創(chuàng)意的畫),McTheatre(缺乏藝術品味的豪華劇院),McEducation(千篇一律的教育),McMansion(龐大但品位極差的房子)等系列詞語; 人們把information(信息)的詞頭“info-”析取出來表示“信息”之意,構成了infowar(信息戰(zhàn)),infoport(信息港),infonet(信息網絡),infotech(信息技術),info-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infomercial(商品信息電視廣告,專題廣告片),infotaiment(信息娛樂片),info-naut(信息用戶,網絡用戶)等詞語。
上述詞綴并非常規(guī)的詞綴,從語言模因論的角度來看,是人們根據頭腦里舊有的模因產生聯(lián)想,對原有模因有意地進行改造,并結合新的語言成分,使之變異出作為新的語言模因的新詞綴,使其具有語言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成為強勢的語言模因。例如,alcoholic(嗜酒成癖的)原是由名詞alcohol(酒精)加上形容詞后綴-ic派生出來的,人們從中創(chuàng)造性地分解出-holic這個成分,表達“對……著迷”之意,最初構成了workaholic一詞,出現在美國喜劇演員Rodney Dangerfield的表演臺詞:“My old man was a workaholic:every time he thought about work,he got drunk.” (我老爸是個工作狂,每次想到工作,他都如醉如癡)。由于Rodney本人的影響力以及“-aholic”這個后綴的創(chuàng)意,很快-aholic就成為一個強勢模因,由此構成的新詞連續(xù)不斷地出現,如: golfaholic(愛打高爾夫的),teleworkaholic(遠程工作狂),twitterholic(推特迷),等等,使“-aholic”這一后綴成為持續(xù)強勢的語言模因。
語言模因的傳播是跨國界的[11]。對于一種文化來說,其發(fā)展和進步也需要通過本身模因的復制和外來模因的引入來實現,英語語言的發(fā)展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F代英語字典中大約80%的詞匯都是外來詞,而正是大量的外來詞豐富了英語,推動了英語的發(fā)展和普及。以英語中的中文借用詞為例,美國“全球語言監(jiān)督”機構的報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20%[12],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正對世界文化形成強烈補充。英語開始主動引入中國特色詞匯,這些詞匯模因非常強勢,它們來自各個領域,折射著中國時代特征。例如,英語媒體創(chuàng)造的taikonaut (“太空人”,源自漢語拼音taikong和英語單詞astronaut)表現了中國航天科技領域的發(fā)展成就; Chinawood (“中國塢”)指代面臨好萊塢(Hollywood)電影的激烈競爭、正在發(fā)展中的中國電影業(yè);學者們熱衷于對古典名著《紅樓夢》一書的研究使英語產生了Redology(紅學)等等。甚至還有些直接借用漢語拼音的新詞,例如,我國“兩會”期間,國外媒體使用了the Lianghui對“兩會”進行報道;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報道中把中國未婚男子直接就用拼音翻譯為guanggun(光棍);英國《衛(wèi)報》等媒體還用guanxi一詞來描述中國社會的復雜“關系”。
作為全球化的趨勢之一,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正在經歷共同融合的過程,也是模因相互影響和同化的過程。在模因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的橫向傳播過程中,本土語言模因和外來語言模因會更激烈地競爭。中文借用詞在英語里的不斷增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文化和語言模因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具有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地成為強勢模因,為英語語言大家庭注入了新生的力量。
人類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夠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模仿,尤其是在語言傳播方面。語言的功能就在于傳播模因,而模因的傳播由于種種原因經常會發(fā)生偏差,從而出現變異現象。在語言模因變異的影響下,新詞語不斷涌現并廣泛傳播。詞語等語言模因同基因一樣遵循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guī)律,“模因因子之間相互競爭著,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另一個人的大腦”[13],在競爭中獲勝的模因才會被人們接納。這里所說的“在競爭中獲勝的模因”就是“強勢模因”。反之,那些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有逐漸被淘汰趨勢的模因就是“弱勢模因”。模因因子可以是語言的任何片段,也可以是語言的構成方式,因為它們都可以被模仿、被復制、被傳播。
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分為四個階段:同化(assimilation)、記憶(retention)、表達(expression)和傳播(transmission)[14]。“同化”指一個語言模因被人們注意、理解和接受的過程;“記憶”指模因在人腦中停留和保持的過程;“表達”指模因從記憶中提取出來,并以語言等形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傳播”指的是語言模因通過載體或媒介進行復制和輸出的過程。以英語詞綴“-gate”為例,最初出自一個專有名詞Watergate(水門大廈),因水門竊聽丑聞曝光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有人就將其切分、提取-gate出來作為“丑聞”之意,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并被不斷用于各種丑聞的表達和傳播。幾十年間,“-gate”不斷與其他單詞結合,產生了一系列的英語詞語,例如:Koreagate(韓國丑聞),指韓國一商人收買美議員事件;zippergate(拉鏈門),源自美國前總統(tǒng)Clinton與白宮實習生Lewinsky的桃色事件;spygate(間諜門),是2007年F1賽事中邁凱輪車隊與法拉利車隊、雷諾車隊之間傳遞秘密信息的丑聞。
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循環(huán),在每個階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選擇中被淘汰[15]。Richard Dawkins指出,只有那些順利經過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四個階段,且在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產性(fecundity)和長壽性(longevity)三方面表現突出的模因,才能在自我復制的競爭中勝出,成為強勢模因不斷流傳[1]173?;仡櫳衔乃接懙幕诟鞣N變異產生的新詞及其生成方式,就保真度、多產性和長壽性幾方面而言,基本都符合強勢模因的特點。
首先,就保真度而言,盡管變異生成的新詞表面上與源詞有差異,但重要的原始核心語義信息始終得以保留。產生新詞的方式都是基于同一個根源,通過語義再分析、切分、重組或類推等方式變異后,將核心意義轉移到新詞中,作為一個重要的繼承部分,與其他模因結合產生了新詞語。仍以“-gate”為例,最初是從Watergate中析取出來,完全承載了原詞的基本含義,生成了一系列與丑聞有關的新詞語,保真度極高。
其次,語言模因的多產性是指模因的復制速度。復制速度越快,則模因散布越廣泛?!?gate”這一模因出現后,在英語中被廣泛傳播,組成許許多多的合成詞,如prison-gate(虐囚門)、Iran-gate(伊朗門)等,使“-gate”這一詞綴深入人心,傳播速度快,多產性非常突出。
最后,從長壽性來看,新詞語滿足了人們新奇的要求,人們爭相模仿,在大腦里保持的時間相對較長,如上面提高的“-gate”系列詞語至今仍在傳播和使用,甚至跨語言傳播到了漢語里,產生了“裁判門”、“甲醛門”、“投票門”等詞語,其長壽性比較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強勢的語言模因在模因的競爭中不可避免地要弱化,變成弱勢模因,這些新詞的時效性很短,如:Bushism(布什用語),Clintonomics(克林頓經濟政策)。時下流行的網絡用語、廣告用語、新聞標題、手機短信用語等等,大部分都屬于在極短的時間內保持強勢的模因,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被新的詞語所替代。但是,通過變異產生新詞的方式仍然會作為強勢模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下去,繼續(xù)構成新的詞語。新的詞語借助拼合法、類推法、詞綴法、借用法等方式產生替代弱勢模因,成為新的強勢模因。語言中詞語的變遷就是演繹著模因強弱轉換的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在語言進化過程中經過優(yōu)勝劣汰而成功的詞語模因,如果能在未來的使用中逐漸穩(wěn)定下來,將最終成為一個被語言體系正式接納的詞語。
語言模因變異是產生強勢模因的手段,強勢模因的產生是語言模因變異的結果。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過程是一個充滿競爭的過程,最終獲勝的語言模因必將是那些傳播廣泛、經久不衰的強勢模因,而那些傳播較少、曇花一現的模因則是弱勢模因而逐漸走向消亡。但是,強勢模因與弱勢模因之間并不存在明晰的界線。一方面,強勢模因可能會時過境遷、逐漸被淘汰出主流媒體而成為弱勢模因;另一方面,原本處于弱勢的模因也可能會憑借特定的時空語境得以強化,轉而變?yōu)閺妱菽R颉?/p>
語言的進化與發(fā)展,正是因為它既保持語言模因的基本穩(wěn)定性又包容不同程度的變異的結果。在語言模因的傳播過程中,為了滿足某些需要或達到某種目的,語言的傳播者會有意地對原來的模因進行修改,從而使其發(fā)生某種變異。新詞語的誕生,往往是基于原有的模因受到干預,經歷分解、重組、變異、傳播等過程,最終形成新的強勢模因的結果。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是語言模因適應語言交流需要的結果,遵循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語言模因論揭示了語言模仿與復制的規(guī)律。探索語言模因在語言進化中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以為語言發(fā)展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并更加科學地追蹤語言的變化趨勢。同時,語言模因論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揭示了語言學習的本質是模因的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過程,說明了復述法、背誦法、聽寫法等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的行之有效。如果在語言教學中能夠創(chuàng)造樂于被學習者模仿與復制的語言因子,同時引導學習者將同化和記憶在頭腦里的語言模因表達和傳播出來,語言教學和學習效果將會更加突出。
[1]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 Simpson J A,Weiner E S C.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2nd 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4] 侯國金.模因宿主的元語用意識和模因變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4):50-58.
[5]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200-209.
[6] 謝朝群,何自然.語言模因說略[J].現代外語,2007(1):31-38.
[7] 韓忠軍.語言進化視角下的新詞語誕生現象[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3):272-277.
[8] Distin K.The Selfish Meme—A Critical Re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9] 邵娟萍,蔣向勇.模因論對英語中基于錯誤類比產生新詞的闡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42-45.
[10] Bloomfield L.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11] 任開興.語言模因論觀照下詞語的變異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0(3):5-9.
[12] 孫太群.論文化軟實力視域中的中國英語[J].長沙大學學報,2012(3):101-103.
[13] Heylighen F.Selfish Memes and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deas,1992(4):71-73.
[14] 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Namur:Association Internet,1998:418-423.
[15] 張穎.模因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