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晶
(大連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釋意理論視角下的口譯預測機制
——以拜登四川大學講話為例
王阿晶
(大連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預測能力是口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能力。釋意理論認為:口譯是一種交際行為,口譯的對象不是語言,而是借助語言傳達的意義。意義傳達的成功與否并不僅僅取決于聽辨能力,也取決于聽音之前與聽音過程中的預測能力。以釋意理論為視角,以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四川大學講話為切入點,分析了預測機制的重要性:聽音前通過背景知識預測演講大致內(nèi)容,聽音過程中在邏輯分析的基礎(chǔ)上借助關(guān)鍵詞和連詞預測上下文。最后,總結(jié)出提高口譯預測能力的方法策略。
預測;口譯;釋意理論;拜登講話
口譯是一種復雜的腦力活動,口譯過程中涉及多種不同的技能。本文擬從釋意理論的視角探討口譯過程中的預測能力。釋意理論認為:口譯是一種交際行為,口譯的對象不是語言,而是借助語言傳達的意義[1]。意義傳達的成功與否并不僅僅取決于聽辨能力,也取決于聽音之前與聽音過程中的預測能力。譯員在口譯中常常會感覺到,說話人言未盡,而作為直接受話者——譯員已明其意了。預測是口譯過程中重要的內(nèi)容和技巧之一,是一個信息分析推理、加工整合的認知過程,是譯員在演講者在用原語表達某一信息(一個詞或一組詞)之前,以理解一定的交際場合和背景為依托,根據(jù)相關(guān)的語言知識或主題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用目標語輸出相應的信息。預測并非是做毫無根據(jù)的推測,而是根據(jù)已知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推理與判斷。除了語言層次的預測,譯員也可在口譯任務開始前對篇章的主題、內(nèi)容和演講者的目的進行有效預測。預測策略的運用對于減輕譯員的信息負擔,加快信息處理速度和提高口譯的準確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2011年9月訪問四川大學時的講話為例,分析口譯的預測機制與策略。
(一)語言知識預測
勒代雷[2]提出“基于語言推測基礎(chǔ)上的預測”(后來被稱為語言知識預測),它是譯者對語言(原語和譯語)知識掌握程度的綜合反映,幾乎涵蓋了語言的形式與內(nèi)容、詞匯與語法、語言與語義、語言與修辭、語言與語用、語言與文化等多層次、多方位的知識。這些知識是譯者在雙語轉(zhuǎn)換過程中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也是譯者充當交際中介的工具,對這些知識的精通與否直接影響到口譯中的預測。一個個句子、段落和意思之間決不是孤立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而是由某種特定的邏輯關(guān)系連接起來的有機整體。在給定的語境下,譯員抓住了關(guān)鍵實意詞,即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就能夠抓住話語的精髓,基本把握任句子的結(jié)構(gòu)框架、上下文的邏輯關(guān)系以及發(fā)言的大體脈絡和走向,從而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果澤員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很好的語感,就能夠更好地進行預測,推斷出發(fā)言人接下去要講什么,這可以幫助譯員節(jié)省一些用在聽和分析上的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記和譯文輸出上。
(二)語言外知識的預測
扎實的語言功底對譯員的預測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預測的質(zhì)量。釋意理論認為意義的形成不僅要依靠對源語語言含義的理解,即語言知識預測,更需要譯者的認知補充(les complements congnitifs)[3]。(譯者的認知補充,無論是概念的還是情感的,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認知知識庫(bagage congnitif)即通常所說的百科知識儲備,譯員受到原語語言符號(有聲的或文字的)的刺激時,就會從認知知識庫中提取相關(guān)的認知知識,即通常所說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圖示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給預測提供依據(jù),不僅能幫助譯員預測出發(fā)言的大體內(nèi)容,而且有助于譯員對具體的語言信息進行預測。因為當大腦中積累的背景知識圖式與特定口譯主題相匹配時,口譯員就能作出積極的、快速的反應;二是認知環(huán)境(contexte congitif),即語篇環(huán)境,指話語發(fā)生時的情景語境,包括話語參加者(演講者、譯員和聽眾)、話題、時間、地點、講話方式、使用語言、講話目的等。讀者對語境特征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預測出語篇的內(nèi)容[4]。
口譯中的預測是一個分析綜合和邏輯推理的過程.也是先存信息和新信息加工整合的認知行為。譯員激活與原語主題、語境等相關(guān)的知識,對源語信息所做出的預測進行語義篩選、推理整合等認知層面的加工,從而順利完成任務。
(一)口譯前的預測
此階段的預測過程是語言外知識的預測。眾所周知,口譯活動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現(xiàn)場言語交際活動,每次活動大多圍繞給定的主題進行,這意味著語境中的許多因素是確定的。拜登2011年訪華時的行程及相關(guān)信息是當時各大媒體的頭版新聞,四川之行是拜登訪華的最后一站,因此譯員在口譯前已經(jīng)可以獲得相當?shù)谋尘爸R。如釋意理論所詮釋,給定的認知語境因素幫助譯員調(diào)動認知補充中的百科知識儲備中的背景知識,它是譯員領(lǐng)會講話人所要表達意義的前提和基礎(chǔ)。通過激活相關(guān)背景知識圖式信息,如拜登與我國領(lǐng)導人的會談、出席中美商業(yè)領(lǐng)袖圓桌會議、會見新任駐華大使駱家輝及在成都和附近地區(qū)參觀等,譯員便能夠更好地把握演講內(nèi)容的大致脈絡,從而進行進行有效的譯前預測。所以在四川大學講話的特定的語境中,譯員在拜登講話前就可預測到以下內(nèi)容:(1)表達感謝與此次訪華之感受。;(2)對四川及四川大學的印象,有可能談到汶川地震和出自川大的名人。(3)中美關(guān)系等問題。如果談到與中國密切關(guān)系的人士,駱家輝可能被提及。對這篇演講的內(nèi)容有了大概的預測推斷之后,通過查閱相關(guān)資料有的放矢地做出準備,就能比較順利地進行口譯活動。這種預測的基礎(chǔ)是我們對講話人、時間、地點、話題、體材和語境的熟悉程度[5],因為譯員和演講者在認知層面上越接近,就越容易理解說話人的意思。
(二)口譯中的預測
塞萊斯科維奇等提出:在口譯過程中譯員“根據(jù)話語成分進行感知,根據(jù)譯出語知識進行語義預測,根據(jù)認識進行意思預測”[6]。釋意理論認為,口譯譯員需要記憶的不是詞句,而是意義。所以口譯過程中預測的是實質(zhì)的內(nèi)容,而不是表面的詞句。在特定的語境下,通過對關(guān)鍵詞的串聯(lián)、分析,加上認知補充,譯員能夠預測盡可能多的信息??谧g過程中的預測是語言外知識和語言內(nèi)知識兩部分的結(jié)合。
在拜登的演講中,當譯員聽到關(guān)于四川汶川地震的內(nèi)容時,儲存在大腦子的語言外知識,即認知補充中的相關(guān)背景知識馬上被激活,”Two years ago,Sichuan Province suf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s recent history.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were inspired-were inspired by the way you all came together to help one another during the crisis.And I am absolutely amazed as I drive around the city,…I am amazed at how quickly you have rebuilt and you have recovered.此段在語言知識層面,只要抓住特殊的語境中的幾個關(guān)鍵詞,在背景知識的關(guān)照下,整個段落就如“綱舉目張”。當聽到關(guān)于對成都人民的評價時,譯員會聯(lián)想到禮儀祝辭類演講的語類結(jié)構(gòu)特征的內(nèi)容,其中兩點便是:表示美好感情(歡迎、感謝、祝賀、榮幸、愉快等);表示善意(恭維、幽默、軼事等),所以此語境下的評價一定是善意正面的,“…your hospitality has more than lived up to your reputation as the‘land of abundance',so again,thank you so very much for that hospitality.”在此語境下,語言知識層面上的邏輯關(guān)系詞的準確把握是關(guān)鍵:譯員聽到”hospitality”和之后的“more than”比較級時,馬上就能預測出是贊譽人民好客,且好客與另一贊譽相比是更重要或是印象更深刻等,那么之后的“so”這表示重要邏輯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詞加上”thank…”,則迅速幫助譯員預測出“對成都人民的熱情好客表示感謝”之類的內(nèi)容。那么,另一贊譽“天府之國”作為被激活的背景知識則根本不是任何理解難點,而語境中的”live up to the reputation”即使沒有聽懂也根本不影響整個口譯內(nèi)容的表達。認知語境為譯員提供了大量可幫助其預測下文的信息。塞萊斯科維奇和勒德雷爾[7]226。
談到四川大學,當聽到“alumni“時,認知補充百科知識加上譯員的提前準備很容易就幫助譯員預測出出自川大的名人:巴金、朱德等,至于他們的重要地位,對于每一位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shù)?。即使因為拜登發(fā)音的問題,沒有聽準兩位名人的名字,通過語言內(nèi)分析預測內(nèi)容也不是難事,后面的同位語補充解釋了前面的內(nèi)容,“–one is a literary icon, the other,one of the most illustrious fgures,and a founding father of the republic.”至于數(shù)次出現(xiàn)的單詞”illustrious”則根本不必任何糾結(jié),明確清晰的語境與上下文都能直接幫助譯員預測出“著名、杰出”之意。同樣,“icon”也是如此。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談到新任駐華大使駱家輝時,通過激活的百科知識儲備,只需借助寥寥幾個詞,“governor,ambassador,his grandfather”等,譯員即可以預測到他先后擔任華盛頓州州長,美國商務部長以及關(guān)于他祖父作為移民的經(jīng)歷等內(nèi)容。此時的理解完全不是對單個詞語、詞組及句子機械的聽音辨音的過程,所以推理預測過程中把握的關(guān)鍵是整體意思,而絕對不是孤立存在的單詞詞組。好的譯員都是從表達當中去理解意思,而不是直接從詞到詞[6]。
(一)語言知識層面
豐富的詞匯量,扎實的主題知識,過硬的聽辨能力等深厚的語言功底是口譯預測重要的保證。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做到把握關(guān)鍵詞,理順結(jié)構(gòu)脈絡。塞萊斯科維奇與勒代雷曾指出口譯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思考”[7]278,也就是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是語言的基礎(chǔ),是語詞的思想內(nèi)容??谧g作為一種語際轉(zhuǎn)換的交際活動,自然也擺脫不了與語言和思維的聯(lián)系。扎實深厚的語言知識是預測的基礎(chǔ),而邏輯思維則是預測的航標。在語言的表面層面上,演講者的話語是字、詞、詞組、句子、段落或篇章組成的,但這些字、詞、詞組、句子、段落或篇章之間不是機械隨意的羅列,而是靠一種內(nèi)在本質(zhì)的聯(lián)系組合在一起。譯員需要根據(jù)其所掌握的語法概念去理解、判斷這種關(guān)系,從而完成對已知信息的理解與未知內(nèi)容的預測。譯員在掌握扎實的聽辯能力外,在語言詞句層面的基礎(chǔ)上,還要通過邏輯思維即分析、判斷、推理、總結(jié)歸納等思維方式來把握演講者整體的思維框架與脈絡,培養(yǎng)在諸如因果、時空、條件、讓步等邏輯關(guān)系中把握關(guān)鍵詞的敏感意識。有了過硬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捕捉特定語境下相關(guān)邏輯關(guān)鍵詞和對上下文語篇環(huán)境的分析,加上認知補充中的百科知識,源語言的精髓內(nèi)容就能夠被宏觀地預測與理解。
(二)語言外知識層面
豐富認知補充,培養(yǎng)學生的百科知識能力,不斷加強百科知識儲備,協(xié)調(diào)均衡知識結(jié)構(gòu)的構(gòu)建。仲偉合明確指出百科知識的重要性[8],他提出譯員的知識結(jié)構(gòu)由三大板塊構(gòu)成:語言知識版塊、百科知識版塊、技能版塊,并提出公式KI=KL+EK+S(P+AP)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譯員應該掌握的知識);KL=Knowledge for Language(雙語知識版塊);EK=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識),百科知識版塊也包括譯員必須掌握的專題知識;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即技能版塊=職業(yè)口譯技能。百科知識儲備得越多,在口譯預測中給定的語境下背景知識圖示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口譯的準確率就越高,這在拜登關(guān)于川大名人及駐華大使駱家輝的演講內(nèi)容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論證。有了過硬的百科知識儲備,經(jīng)驗豐富的譯員即使在只給定幾個關(guān)鍵詞的情況下,也能做出流利準確的口譯表達就不足為奇了。此外,口譯任務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查閱相關(guān)資料也是成功預測不可缺少的工作。
預測是一種認知的,有意識的思維活動,它與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邏輯分析能力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有效地預測是譯員語言內(nèi)知識與語言外知識共同發(fā)生作用的結(jié)果。預測在口譯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體現(xiàn)在對信息的預先把握方面,它使得提前翻譯成為可能,減輕了譯員的記憶負擔,同時增強了口譯的準確性。
[1]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9.
[2]Lederer,M.(1978).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Unitsof Meaning and Other Features.In D.Gerver and H.W. Sinaiko(Eds.),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w York/London,Plenum Press,323-333.
[3]勒代雷.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22.
[4]于萬鎖.英語語篇交際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7:24.
[5]Brown G,Yule G, 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6]D.塞萊斯科維奇,M.勒代雷.口譯訓練指南[M].閆素偉,邵煒,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177.
[7]達妮卡·塞萊斯科維奇,瑪麗婭娜-勒德雷爾口筆譯概論[M].孫慧雙,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8]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與專業(yè)口譯課程設(shè)置[J].中國翻譯,2003(3).
Anticipation Mechanism i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ense–Based on Joe Biden's Speech at Sichuan University
WANG A-jing
(College of English,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nticipation ability is importa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ense,interpret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and the object of which is not parole but the meaning conveyed via parole.The success of the meaning conveying not only depends on listening ability,but also on anticipation ability before and in the process of listening.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anticip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example of U.S.Vice President Biden's Speech at Sichuan Universit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ense:the anticipation of the content based 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efore listening and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context based on logical analysis with the help of key words and link words.Finally,methods are to be generalized to enhance anticipation ability in interpretation.
Anticipation;Interpretation;the Theory of Sense;Biden's speech
H059
:A
:1008-2395(2013)04-0146-04
2013-03-21
王阿晶(1972-),女,大連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口譯教學與研究。
基金課題: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立項(L12DYY013);遼寧省“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WYYB1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