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雯
(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 政治理論教研室,重慶 400038)
舊唯物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哲學根源
周碧雯
(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 政治理論教研室,重慶 400038)
馬克思視域下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即以培根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自然觀、18世紀法國實踐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自然觀,這些自然觀的主要錯誤在于割裂了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聯(lián)系,以抽象孤立的思維模式審視兩者的關系。舊唯物主義自然觀與資本邏輯、現(xiàn)代理性形而上學共同影響促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人與自然;異化;舊唯物主義;自然觀
本文認為,近代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哲學基礎乃是近代舊唯物主義,具體來說則是舊唯物主義自然觀。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近代唯物主義包括三種基本形態(tài):笛卡爾、培根、霍布斯為代表的機械唯物主義、從洛克到霍爾巴赫的實踐唯物主義,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所以,正確把握這三種形態(tài)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對于我們揭示舊唯物主義與近代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兩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以培根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培根在自然觀方面,繼承和恢復了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他曾經(jīng)指出:“自然中最普遍的原理,在它們被發(fā)現(xiàn)之后,應當被認為就是絕對的,而確實不能再給它們推求一個原因?!盵1]這就是說,他在解釋自然時,極力排除自然的原因,認為自然本身就是一切事物的原因。“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釋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或在思想上對于自然過程所見到的那么多,就只是那么多。過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作什么。”[1]
正如馬克思所說“用格言形式表述出來的學說本身卻反而還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盵2]163培根認為,人類通過科學可以認識自然,通過技術可以改造自然①參見《西方哲學史教程》,李武林,譚鑫田,等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5頁。。“我們的目的不在于把自然歸結為一些抽象,而是在于把它分解為許多部分,正如德謨克利特學派所作的那樣,這個學派比其余的學派更能夠深入到自然里面去。我們應當注意的對象不是形式,而是物質,是物質的結構和結構的變化,以及簡單的作用和作用或運動的規(guī)律”。[1]18由于培根過分強調差異,反而重視經(jīng)驗常識,輕視科學演繹法和數(shù)學,對思維能力認識不夠,沒有趕上當時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從而將自然科學同人文科學斷然割裂。
機械自然觀的經(jīng)典表述是笛卡爾的二元論。他認為自然中存在心靈和物質這兩個實體。心靈和物質作為平行實體互不依賴,互不派生,物質的屬性是廣延,心靈的屬性是思維。笛卡爾的物理學的出發(fā)點是他對物質的機械論的、幾何學的理解。他指出:“物體的本性,既不在于重量,也不在于硬度、顏色等,而只在于廣延。”[3]在自然觀上,笛卡爾論述了關于物質事物的原理。笛卡爾承認物質的“實體”地位,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廣延性,物體即廣延實體。他從物體廣延出發(fā),認為廣延性不僅構成物體,而且構成空間。無實體的空間即“絕對虛空”是不存在的。他用機械論的觀點說明動物機體的功能,得出“動物是機器”的結論。人有不朽的“理性”靈魂,從根本上區(qū)別于動物,因此笛卡爾不贊成把人稱作機器。笛卡爾的自然觀思想不僅是唯物主義的而且也含有豐富的辯證法因素,因此恩格斯曾稱他是近代哲學中“辯證法的卓越代表”[4]。但是從總體上看,他的唯物主義卻帶有機械論性質,笛卡爾的心智—身體二元論不僅深刻影響了我們對人類身份認同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并且造成了西方對于自然的機械論化的認識。
在培根和笛卡爾之后,托馬斯·霍布斯沿著近代唯物主義道路繼續(xù)前進?;舨妓沟淖匀徽軐W是以自然的物體為對象的,他對物體下的定義是:“物體是不依賴于我們思想的東西,與空間的某個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延?!盵5]他有時把自然的物體稱為物質。他指出:“物質不能因我們的任何企圖而被制造或消滅,被增加或減少”[1]72。他把培根的唯物主義系統(tǒng)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他比較徹底地貫徹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這一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在他看來,世界上唯一真實存在的只有由物質構成的物體。他對運動的理解完全是機械的,他的自然觀是典型的機械唯物主義。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建立在幾何學和機械力學的基礎上,霍布斯沒有看到自然的能動性,將自然和社會絕對對立,他的運動觀是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他的自然是機械、靜止、絕對的自然,馬克思指出:“霍布斯把培根的唯物主義系統(tǒng)化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鮮明的色彩而變成了幾何學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運動成為機械運動或數(shù)學運動的犧牲品;幾何學被宣布為主要的科學。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盵2]164
(二)18世紀法國實踐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洛克繼霍布斯、伽桑狄之后對天賦觀念論的批判,是歐洲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反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的一次重大戰(zhàn)斗。馬克思指出:“霍布斯把培根的學說系統(tǒng)化了,但他沒有更詳盡地論證培根關于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則。洛克在他論人類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論證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則?!盵2]164洛克的這種認證,是在《人類理智論》中建立了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的體系。洛克的經(jīng)驗主義同樣也為近代唯物主義的發(fā)展推波助瀾,它不僅放大了笛卡爾認為的感官屬性不是“內(nèi)生于”對象的觀點,也把不同的屬性區(qū)分為低等的“軟屬性”和既優(yōu)越又科學的“硬屬性”。與機械唯物主義一樣,洛克的經(jīng)驗主義把世界簡化為“充實性、廣延性、數(shù)目和運動”,它使得任何對待外部世界的倫理基礎不復存在,把自然看做是無生命的、同質的和被動的,并否認自然的主體性。
馬克思認為,法國唯物主義其中重要一派直接繼承了洛克的遺產(chǎn)。相繼于洛克的感覺論,18世紀中葉,法國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主要有狄德羅、拉美特利、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
狄德羅作為“百科全書”派的領袖,他主要從事物質和運動、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研究,提出了物質具有感受性的著名論點。狄德羅表明,“我將把產(chǎn)生一切自然現(xiàn)象所必需的那些不同異質物質稱為元素,而把這些元素組合起來的那個現(xiàn)實的總結果或那些相繼出現(xiàn)的總結果稱為自然?!盵6]342狄德羅主張把哲學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狄德羅以特有的形式論述了思維、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說明了思維、意識是由物質派生的。不過由于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他的論述不夠科學。
拉美特利哲學的特點在于繼承和發(fā)展笛卡爾物理學中的唯物主義,認為“在整個宇宙里只存在著一種實體,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盵7]這個唯一的實體就是物質。物質憑自身而存在。它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拉美特利認為物質實體是自行運動的,除廣袤之外,運動也是物質的本質屬性,“物質的兩種本質屬性,即廣袤和運動力。”[6]203“物質本身就包含著這種使它活動的推動力”。他提出了“人是機器”的著名命題。他還認為,物質運動具有嚴格的規(guī)律性。正是由于這種“推動力”的活動使物質世界的運動具有驚人的和諧和嚴整的秩序,從而使每一個物體都處在自然給指定的位置上。把自然界的規(guī)律性擺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完全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恰恰走向另外的極端。
霍爾巴赫則力圖把18世紀唯物主義系統(tǒng)化,成立了一個完整的機械唯物主義體系,即“自然的體系”?;魻柊秃照J為“自然變化多端、以無窮的方式配合著的物質,不斷接受并且傳導著各式各樣的運動。這些物質的不同的特性、不同的配合,這樣變化多端的活動方式(這些方式是活動的必然結果),給我們構成了事物的本質;就由這些多樣化的本質產(chǎn)生出不同的秩序、等級、或這些事物所占處的種種體系,它們的總和就形成我們所稱的自然。”[8]他明確肯定宇宙和自然獨立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是永恒的?!叭耸亲匀坏漠a(chǎn)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從自然的法則,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過思維,也不能離開自然一步”[6]568;人們可能通過經(jīng)驗來認識其中的元素和運動以及各種事物的因果關系。這代表法國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精神,并把這種精神發(fā)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法國唯物主義斷言人們一定能夠認識自然,這種信念代表時代的思潮,即認為在歷史上人類已經(jīng)走到了這一時刻,必須揭示自然的秘密,不能再對她蒙昧無知和感到驚奇。[9]但是,機械論、循環(huán)論標志著法國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主要局限性。由于這種局限性,“自然界根本不被看作某種歷史地發(fā)展著的、在時間上具有自己的歷史的東西;注意考察的僅僅是它在空間的廣延性;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不是前后相繼地而只是并排地被組合在一起;自然史對一切時代都是適用的,正如行星的橢圓形軌道適用于一切時代一樣[10]”。自然界成了一幅只在空間平面上展開而不隨時間變化的圖景,這當然是形而上學的自然觀。法國唯物主義的最終特點是它還是形而上學的,他們的“自然”是抽象、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自然,而不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的自然。黑格爾就已經(jīng)看到這一點,“法國的無神論、唯物論和自然主義……,由于否定了自然界的目的概念和生命概念,也否定了精神界的精神概念和自由概念,所做到的僅僅是抽象出一個本身無規(guī)定的自然,以及感覺、機械作用、自利和效用?!盵11]這里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不是認識論上的,而是存在論上的。舊唯物主義不論是認識論還是自然觀都是機械的,是片面、靜止、孤立的,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就是對它形而上學的超越。
(三)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自然觀
與整個近代哲學、一般哲學—形而上學及柏拉圖主義傳統(tǒng)相對立,費爾巴哈則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fā),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認為人與自然界是處于不可分離的聯(lián)系之中,他說“我憎惡那種把人同自然界分離開來的唯心主義,我并不以我依賴于自然界為可恥”。但是,費爾巴哈離開社會實踐活動考察人,把人只是看作客體面前的消極直觀的主體,而不是能動的實踐的主體。所以費爾巴哈沒有把人與自然真正的統(tǒng)一起來。
費爾巴哈哲學的第一原則就是“感性”原則[12]309。在費爾巴哈那里,真正的“感性”正是“立于自身之上并且實證地以自身為基礎的肯定”,它不同于柏拉圖主義傳統(tǒng)的“超感性世界”(塑造并構成這個作為本質的和本源的世界),既不是“自我意識”的那種形式的直接性,也不是作為中介過程的那種思辨推理的間接性,而是現(xiàn)實本身之最初的、本源的直接性,亦即立于自身之上的、實證地以自身為基礎的直接性。在自然觀上,費爾巴哈的“感性”原則得到了鮮活的呈現(xiàn)。不與自然交往,何來對自然的認識?人與對象物,既相互交往,又相互改變、互相滲透,它不是主客對立、鏡子照物式的“反映”式關系,或是抽象、思辨、推理的結果,而是主客互動、生命交融式的“交往”關系。費爾巴哈曾經(jīng)這樣寫道:“一個哲學家,至少是我所理解的哲學家,應該把自然看成自己的女友;他不只應該從書本上,而且應該面對面來認識她?!薄白匀坏教幇炎蠲利惡妥钌羁痰臇|西和在人類的意思下的最卑劣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所以,只有能夠把自然的最卑下的要求和表現(xiàn)同思維的最高對象聯(lián)結在一起的人,只有那甚至在動物的肚腸中還能找到‘精神食糧'和思辨材料的人,才能同自然一同思維,才能遵循自然的方法?!盵13]費爾巴哈訴諸感性—對象性來對抗抽象理智、思辨推理,對抗近代形而上學,也即訴諸感性直觀或對象性直觀。一般來說,感性的基本方式,與思維形式相區(qū)別,以感性原則來與超感性原則抗衡,以對象性的原初關聯(lián),來抵御概念立場的抽象化,所以,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本質意味著“直觀”,意味著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意味著“在事物中看見事物本身”。[12]366如果說在費爾巴哈那里,直觀或生命直觀可以等同于“生活”、“實踐”,那么真理的標準便不在標準的內(nèi)部,而在生活與實踐中。[12]373
費爾巴哈雖然力求用“感性—對象性”原則對抗抽象理智,但他未能找到一條從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的道路,正如恩格斯所說:費爾巴哈緊緊抓住了自然界和人,但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最終都淪為空話;無論關于現(xiàn)實的自然界還是關于現(xiàn)實的人,他都不能說出任何確定的東西,以至于我們必定會這樣問道,“費爾巴哈所提供的強大推動力怎么能對他本人毫無結果呢?”[14]240-241自然是人類歷史產(chǎn)生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有人主張以自然為本來解釋歷史,這樣就陷入了舊唯物主義的泥潭,因為自然規(guī)律與人類歷史規(guī)律是不同的,正像馬克思批評費爾巴哈時指出的:費爾巴哈“從來不談人類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個尚未置于人的統(tǒng)治下的自然界。”[15]
什么是舊唯物主義的抽象自然觀呢?所謂抽象自然觀,是指以自然與人的對立、自然與社會的剝離這樣兩者絕對對立的視點觀察二者關系的自然觀,是以非實踐的方式來看待自然的,也是一切舊唯物主義所信奉的自然觀。顯然,過種抽象的自然觀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以培根、笛卡爾為代表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18世紀實踐法國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以及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自然觀,盡管內(nèi)容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割裂了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聯(lián)系,以抽象孤立的思維模式審視兩者的關系,因而都是舊唯物主義抽象自然觀。具體表現(xiàn)在:(一)堅持自然本體論,割裂自然與人的關聯(lián)
從培根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霍爾巴赫為代表的法國唯物主義到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的近代舊唯物主義自然觀,同歷史上的抽象自然觀相比,不可否認有它自身的長足進步。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例如泰勒斯“水是萬物本源”的學說,阿那克西美尼“氣是萬物本源”的學說,赫拉克利特“火是萬物本源”的學說等等,只是樸素地表達了人們的唯物主義思想,標志著人類科學思維的最初覺醒,開始摸索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關系的步伐,但在認識自然的科學性上明顯不足,停留于把具體物質形態(tài)作為本體,難以從正確的自然觀出發(fā)來指導人類活動。近代舊唯物主義自然觀比古代唯物主義自然觀有了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基礎,更多地揭示了自然界自身的規(guī)律,在自然觀上給予了人們“合規(guī)律性”的指導。同時,近代唯物主義自然觀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還表現(xiàn)在對基督教“上帝創(chuàng)世說”的否定,強調自然界的外在獨立性,把“自然”從“神”中解放出來,從自然本身說明自然,這既得益于自然科學的新發(fā)展,又為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但是,近代唯物主義這種從自然本身說明自然的態(tài)度也隱含了一個消極的、機械的觀念:即把自然與人的主體目的性活動絕然分開了。它把自然界看成是在沒有人參與的狀態(tài)下的絕對客觀的運動,似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都與主體狀態(tài)無關。似乎要告訴人們,人的目的及其活動對自然的存在與發(fā)展都是沒有影響或者只有微不足道的影響的。這是只認識到自然界先在性的純粹自然主義觀點,不了解現(xiàn)實的自然界同原始的自然界的差別,以及這些差別是怎樣產(chǎn)生的,也就既不了解自然本身的辯證運動,也不了解自然在人的干預下所發(fā)生的社會化運動,從而割裂了自然和人的聯(lián)系,將自然界置于人的活動性之上。
其實,實踐活動的本質就賦予自然以合目的性的過程,人類活動既是“合規(guī)律性”的活動,又是“合目的性”的活動,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tǒng)一。馬克思一貫主張,哲學上所關注的是社會實踐意義上的現(xiàn)實的自然,而不是思辨意義上的抽象的自然,“因為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即人對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已經(jīng)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所以,關于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即包含著對自然界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不可能的了?!盵16]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7]由于舊唯物主義的抽象自然觀所理解的“自然”是純粹的、先在的自然,在堅持自然本體論、認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的同時,割裂了人和自然的關系。
(二)離開人的實踐活動研究自然規(guī)律,割裂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聯(lián)
近代舊唯物主義撇開社會歷史條件,離開人的實踐活動,把自然與人類社會割裂開來,認為自然歷史的演進與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沒有關系,熱衷于撇開社會歷史條件而泛泛地談論自然的演變與進化,從而實際上使自然虛假化、虛無化。
舊唯物主義不了解現(xiàn)實的自然界同原始的自然界的差別,也不了解自然在人的干預下所發(fā)生的社會化運動。雖然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都在自然觀上旗幟鮮明地闡明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但是,堅持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哲學家們不能把自然當作人的實踐活動去理解,而只是從直觀的、客體的方面去理解。這種缺陷導致了舊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在唯物主義立場上的不徹底性。其實,現(xiàn)代自然科學已經(jīng)證實,人們是在主體認知結構的參與下,從人自身的“本我自然”出發(fā)去認識和改造“異化自然”的,現(xiàn)實的自然界已經(jīng)不是原始的自然界。因而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去研究自然,也就是脫離了現(xiàn)實的、真正的自然界,以此為前提,才會出現(xiàn)盲目追求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狂妄追求。
舊唯物主義自然觀不理解社會的本質是構成社會的個人在實踐、勞動中所形成的關系的總和,不理解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客觀性。舊唯物主義既從脫離一定社會關系的抽象的人出發(fā),又從脫離人的感性活動的抽象的自然出發(fā),因而是不徹底、不完備的唯物主義。粗俗的唯物主義同樣導致粗俗的唯心主義。一言以蔽之,舊唯物主義完全撇開人的社會生活抽象地談論著世界、物質、感覺、思維和精神,完全撇開社會發(fā)展,抽象孤立地研究自然,使他們在運用唯物主義分析自然現(xiàn)象時仍帶有直觀性與機械性的缺點,更使他們無法在社會領域將唯物主義貫徹到底。因此,他們不能從實踐的角度觀察自然、認識自然,而把自然看成是與人類社會無關的純粹自然。按照馬克思的分析,站在舊唯物主義立場去看待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之間的關系,兩者也必然是相互分離的。
舊唯物主義自然觀不理解自然的社會歷史性。“這種唯物主義的第二個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fā)展中的物質?!盵14]228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不同社會歷史階段上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決定了人們之間自然觀的迥異。人們之間狹隘的社會關系也決定了對自然的狹隘關系。在人類歷史上,越是生活在原始的、封閉的和狹隘的社會關系中的人們,越是容易產(chǎn)生狹隘的自然崇拜,他們對自然的認識和利用只是從滿足自己及家人的生存需要出發(fā),對自然價值的了解是很膚淺的。隨著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資本的力量造就了一個新的社會形態(tài),“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是表現(xiàn)為人類的地方性發(fā)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人的有用物”[18]。資本主義社會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價值的價值導向,導致人們自然觀的異化,資本家所追求的單純經(jīng)濟利益已經(jīng)將自然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淹沒了。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號召人們要真正協(xié)調人和自然的關系,“僅僅有認識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chǎn)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chǎn)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xiàn)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盵19]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站在資本邏輯的土壤上,無視歷史變遷帶來的自然觀變化,無視社會歷史條件與自然的關聯(lián),唐吉訶德式地認為自然是抽象思維邏輯外化的結果,黑格爾斷言自然界不過是精神的產(chǎn)物,終難說明歷史本身,只會被歷史揭穿面目。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種排除歷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每當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專業(yè)范圍時,就在他們的抽象的和唯心主義的觀念中立刻顯露出來?!盵20]
(三)撇開社會發(fā)展研究自然,割裂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關聯(lián)
在文藝復興時期,一般來說,除了少數(shù)藝術家外,人文主義者不關心自然,把自然的研究和人文學科對立起來。隨著啟蒙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近代哲學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基礎上,是以自然科學為范式而建立起來的,重視觀察和實驗的求證精神,如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等哲學家大都精通數(shù)學和物理學,不管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不管是經(jīng)驗論還是唯理論,都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而有機械論的傾向。以法國唯物主義為代表的機械唯物主義,深深打上了自然科學的烙印,歐洲近代唯物主義的發(fā)展,正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所指出的,它的長處是對自然界在“細節(jié)”上“比希臘人要正確些”。18世紀啟蒙運動在哲學上之所以取得重大的突破,是和這個時期自然科學獲得的新發(fā)展密切相關的。一是牛頓力學的普及,經(jīng)由伏爾泰等先進思想家介紹到法國,二是“實證科學脫離了形而上學,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范圍”,各門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醫(yī)學以及地質學等都逐漸形成為獨立的科學部門,對自然界進行分門別類的考察。所有這些新成果,加深了對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為從哲學上進一步解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提供了基礎。
但是因為他們受到時代的局限,因而近代唯物主義呈現(xiàn)出機械性和形而上學的雙重局限性。一方面,經(jīng)典力學的統(tǒng)治地位,機械論的盛行,同時,直到18世紀,自然科學主要還是搜集材料的科學,是把研究對象當成事實而不是看作不斷的歷史發(fā)展中的物質的科學。因而影響到法國唯物主義者們用力學解釋一切,把一切運動形態(tài)都歸結為機械運動,乃至把人說成是機器。另一方面,仍然擺脫不了神學的觀念,把自然看成是亙古不變的純粹自然,具有自然神論的傾向。比如培根盡管在自然觀方面繼承和恢復了以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但他仍舊認為神學是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他講自然沒有其他原因時,他注明:“上帝當然要永遠除外”[21]。笛卡爾只把上帝看作是絕對的實體,物質和心靈都依賴上帝存在,它們只是“相對的實體”,借助上帝來促使他的哲學的完整性。以牛頓—林耐為代表的18世紀的自然科學給當時的法國唯物主義自然觀以深刻的影響,使它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19世紀的費爾巴哈也把自然看成是亙古以來始終如一的原始的純粹自然,崇拜自然的原始直接性,把自然神化了。費爾巴哈沒有把自然看成是人化的自然,也并沒有把外部世界理解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把五官感覺理解為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chǎn)物。
近代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由于把自然界看成是外在于人類社會的獨立系統(tǒng),所以把自然科學看成是對客觀自然的純粹描述,而與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沒有關系,主張自然科學上“純粹的唯物主義”和“純粹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相對論告訴我們,我們所觀測到的自然界客體的運動狀態(tài),依賴于觀察者所處的參考系。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人們所觀察到的微觀過程所特有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是微觀客體本身的現(xiàn)象,而是由人所制造的儀器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人不再是自然現(xiàn)象以外的獨立觀察者,而是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參與到自然現(xiàn)象中去。由此人們可以得出結論:自然科學只能在相對的意義上,而不是在絕對的意義上告訴我們自然界本身是什么樣子,人們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前提下去把握現(xiàn)實的自然界。而近代唯物主義割裂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關聯(lián),恰恰是由于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局限所致,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與社會物質狀況相關,每一時代的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也對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反過來,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又對當時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起到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影響。近代唯物主義正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缺乏辯證思維,一味發(fā)展自然科學,最終在正確把握人與自然關系上提供錯誤指導。
簡言之,包括費爾巴哈在內(nèi)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是離開人的感性活動的抽象自然觀,這種抽象的自然觀是以人與自然的分裂、社會與自然的脫節(jié)、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割裂為基本特征的。在這種自然觀的誤導下,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然界看作是異在的它物,是人類單純索取的對象,是人類為了自身需要而可以任意切割的“蛋糕”。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我們的教科書上充滿了“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改造自然”的豪言壯語,儼然把自然當作“階級敵人”看待。在生產(chǎn)實踐上,過分剝奪自然導致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嚴重破壞,激化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全面異化。
正是由于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影響,并與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和理性認識論“共謀”,人類片面、狹隘、機械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甚至將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轉移到人與自然的矛盾上,將自然當成可以任意宰割的對象、任意開采的資源,從而造成了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而生態(tài)危機日益嚴重的不平衡現(xiàn)狀。
首先,抽象自然觀的純粹自然本體論導致人們將自然外在化,而不是當作與人的生存發(fā)展須臾不可缺的人化自然,從而可以對之漠視、破壞。人們總是這么目光短淺,這么只顧當下。當我們西裝革履登上學術殿堂的時候,也許忘了遠在窮在僻壤鋤禾當午的父老鄉(xiāng)親;當我們享受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時候,也許忘了臭氧層破壞帶來的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帶來了物種滅絕和城市消失;當我們跟在導游后面走馬觀光當?shù)卣y(tǒng)籌開發(fā)拉動經(jīng)濟的旅游風景區(qū)時也許忘了原來的名山大川、世外桃源已不復原貌原來的居民生活也嚴重破壞干擾;當我們一心謀職務、掙票子、買房子來追求安逸的生活時也許忘了我們的城市化侵占了多少耕地、多少動物的家園!人們總是這么后知后覺,又只能痛定思痛。當工人農(nóng)民勞作時吆喝的號子、山歌小調變成卡拉OK廳里用消費換來的發(fā)泄時,才發(fā)覺我們已遠離自然太久,各行各業(yè)不同身份的人群其實都是資本主導下的現(xiàn)代工人;當孩子們只能從電視里、動物園里甚至博物館里看到與人類關系親密的小動物時,才想起去統(tǒng)計每年每天每時有多少物種瀕臨滅絕,而物種消滅又給生態(tài)平衡帶來多少不可估量的損失;當食品安全侵害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時,才意識到連賴以生存的食物都是非天然的、含激素色素毒素的、難辨真?zhèn)蔚?,還有什么值得信任!對自然的漠視,就是對生命本身的漠視,必然讓人類自食苦果,后患無窮。
其次,抽象自然觀的自然脫離人類社會實踐導致經(jīng)濟發(fā)展中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無視,單純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恰恰以破壞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為代價。舊唯物主義認為自然是亙古不變的,事物運動也只是位移的變化,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主導下,人們才肆無忌憚地開發(fā)利用自然,認為所有自然事物都是預先準備好等著人類開發(fā)利用的。直到上世紀1972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可持續(xù)發(fā)展”后,環(huán)境學家們才作出了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區(qū)分。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人們過度開發(fā)礦產(chǎn)、過度開發(fā)地下水、過度放牧,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原材料需求;各種工廠廢氣廢水的大量排放,相當部分污水未經(jīng)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江大河中,使河流湖泊嚴重污染,水域急縮,魚類大量死亡,依然阻擋不了牟取暴利的吸引力;由于基本建設殺雞取卵式地使用和沙漠化的原因,耕地面積以每年數(shù)十萬公頃的速度遞減,質量嚴重下降。自然對于人類肆無忌憚的破壞,并沒有采取消極容忍的姿態(tài),而是采取了非常激烈的報復,正如保羅·蒂利希所說,“一直威脅著地球生存的人類,現(xiàn)在又在狠狠地打擊自然了。但是重要的是不要忘記,自然將打出最后的一棒”[22]?,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充分感受到了自然“最后的一棒”的巨大威力:溫室效應加劇、酸雨頻降、淡水資源短缺、森林銳減、草場退化、污水橫流、廢棄物泛濫、人口激增、能源枯竭等生態(tài)危機如鬼魂附體般糾纏著人類;而洪水、颶風、地震、海嘯、瘋牛病、非典、禽流感等生態(tài)災難不斷地侵擾人類的日常生活。
第三,在抽象自然觀的影響下,自然科學一味朝改造利用自然的方向發(fā)展,缺少人文關懷,缺少整體性視角。
自然觀作為哲學的核心之一,與科學的關系是直接互動、直接作用的。但無論自然觀具有什么樣的內(nèi)容和形式,總是要受到科學發(fā)展的制約;科學的發(fā)展決定著自然觀的形態(tài)。恩格斯講過:“在從笛卡爾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nèi),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yè)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盵14]222但當代自然科學本來就是建立在數(shù)學的基礎上,以數(shù)量化為基本特征,“毋寧說,現(xiàn)代自然科學、現(xiàn)代數(shù)學和現(xiàn)代形而上學都是源出于廣義上的數(shù)學因素這個同一根源”[23]。比如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是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在與物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也推動了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fā)展。例如,核酸化學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學從細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對地球、月球和其他星體的化學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了星際空間有簡單化合物的存在,為天體演化和現(xiàn)代宇宙學提供了實驗數(shù)據(jù),還豐富了自然辯證法的內(nèi)容。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文科學的整體視角,否則核能技術的發(fā)展用來制造核武器只會給人類帶來安全威脅甚至滅頂之災,現(xiàn)代先進科學和工具使得生產(chǎn)效率飛速提高的同時也給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帶來加速的破壞,一切追求效率追求進步以經(jīng)濟利益為中心卻忽視人的健康、生存、和諧。中國人學知識講究經(jīng)世致用,這當然是合理的,但鼠目寸光只講功利目標不講長遠發(fā)展,只注重技術能力不提高人文素養(yǎng),也只能是片面、機械的發(fā)展觀,要看到文化也是一種生產(chǎn)力,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不可偏廢。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舊唯物主義的抽象自然觀以割裂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和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聯(lián)系為突出特征,在實踐上它誤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自然環(huán)境狀況的好壞看成是與人的活動無關的現(xiàn)象,一旦出現(xiàn)了生態(tài)危機,就認為這是大自然的“報復”。其實,不是大自然要跑上門來“威脅人類”、“報復人類”,而是人類自己的過錯。表面上好像是大自然“報復”了它的不肖子孫,實際上是我們的先人和我們自己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的“惡果”、是人與自然異化關系中所折射出的人與人的關系異化。所以,無論是從理論的層面上,還是從實踐的意義上,我們都應該徹底消除抽象自然觀的影響,恢復馬克思“實踐的人化自然現(xiàn)”的本來面目。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2]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法]笛卡爾.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3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92.
[6]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1979
[7][法]拉美特利.人是機器[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6:73.
[8][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0.
[9]葛力.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6.
[10]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34.
[11][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6:219.
[12]吳曉明:形而上學的沒落——馬克思與費爾巴哈關系的當代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榮震華等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39-240.
[14]馬克思,恩格斯.恩格斯《論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9.
[16][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19]馬克思,恩格斯.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0][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0.
[21]李武林譚鑫田.西方哲學史教程[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302.
[22]吳先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生態(tài)危機——人與自然沖突的觀念論根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5.
[23][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875.
Old Materialism:Philosophy Root of the Alie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ZHOU Bi-wen
(Chongqing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Chongqing 400038,China)
Marx,as the domain of the old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that Bac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to Helvetius,represented by the 18th century French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and to Feuerbach's materialism,as represented by visual nature,these naturally fragmented view of the main error is the natural and human,natural and social,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nd to isolate the abstract mode of thinking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and the old logic of capital,the combined efect of the modern rational metaphysics led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Nature;Alienation;Old Materialism;Natural Conception
B019.1
:A
:1008-2395(2013)04-0059-08
2013-01-21
周碧雯(1987-),女,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政治理論教研室教員,碩士,主要從事社會發(fā)展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