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偉(揚州市檔案局,江蘇揚州,225009)
純雕漆《石壁溪水》圓地屏
近年來,揚州市檔案局館就加強檔案資源建設課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并以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檔案資料征集工作為抓手,以此展現(xiàn)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文化底蘊,經(jīng)過努力,初步積累了一批有價值、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檔案資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揚州漆器髹飾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宇就為其中之一。
張宇出生于書香門第,其父親為揚州詩人張曙生,母親為晚清揚州著名畫家吳笠仙之女,從小受家庭文化藝術的熏陶,為其藝術人生奠定了基礎。1958年進揚州玉石工藝廠學藝,1985年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得益于吳冠中、張仃、葉淺予等當代名家教誨,其美術理論水平和繪畫設計能力提升很快。50多年來,張宇創(chuàng)作設計了很多漆藝珍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和評比,先后獲國家、省部級獎項20余次。如1982年創(chuàng)作的平磨螺鈿《柳毅傳書》屏風,獲得全國首屆百花獎優(yōu)秀創(chuàng)作設計獎;1989年設計的紅雕漆大對瓶《江天一覽》,將萬里長江沿岸著名景點匯于一瓶之上,蔚為壯觀,《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曾分別在“九州攬萃”和“中華之最”欄目中作專題報道,1990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yōu)秀創(chuàng)作一等獎;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創(chuàng)作了大型漆藝壁畫《華夏魂》,現(xiàn)陳列于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接待大廳。
人世間最珍貴的莫屬情感交流。俗話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檔案資料的征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得益于與征集對象建立起的真情實感。在與張宇大師的接觸中,我們不是為了征集而征集,更不能帶著完成某種任務的目的去做征集工作。表面上看,征集工作主要是收集那些沒有靈魂的紙張或實物,而實際上我們的對象則是這些檔案資料背后的所有者。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如何讓對方心甘情愿地將自己的寶貝交由檔案館保存。
因此,我們征集人員始終帶著一片真心、誠心和熱心去工作。在拜訪張宇大師的過程中,淡化檔案征集,以溝通感情為主。首先,在每一次拜訪前,征集人員都要做大量的“功課”,通過書籍、網(wǎng)絡等載體了解揚州漆器的歷史發(fā)展、工藝特色,學習揚州本地域的歷史文化知識。張宇大師出身書香門第,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功底。作為一名征集人員,只有先做好自身知識儲備,才能讓大師愿意與我們交流,這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其次,每逢重大節(jié)日和大師的生日,局領導都會親自登門拜訪慰問,不失時機地向他宣傳非遺檔案資料征集和保護的意義。通過真誠的交往,我們的工作逐漸獲得了張大師的認同,彼此間還成了朋友,有時候張大師在創(chuàng)作前還主動約見我們。三是我們邀請他來檔案館參觀檔案資料保存情況,切實讓對方安心、放心。我們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也得到了對方的贊許,形成了征集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近年來,張宇大師毫不吝嗇地將其代表作品的設計原稿先后捐贈給了檔案館。其中有前面所提到的《柳毅傳書》《江天一覽》《華夏魂》作品的手稿原件,還有書法、繪畫作品等。
張宇與作品《蝶舞金秋》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征集,張宇大師的手稿、圖片、小件、制作工具等實物檔案先后進入了館藏名人檔案,但我們覺得,能夠表現(xiàn)傳承人非遺項目的實物檔案較為欠缺。這一情況也為我們下一步的征集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
2011年,通過媒體報道我們得知,張宇大師制作了三件“寶螺鑲嵌”技藝的漆器臺屏。“寶螺鑲嵌”源于中國漆藝中的百寶鑲嵌工藝,為揚州漆器的主要品種。其裝飾工藝采用象牙、牛骨、云母、珍珠貝、石決明、壽山石、青田石等各種材料,運用浮雕、圓雕、鏤空、色鑲、鑲嵌、畫金等技藝制作而成,產(chǎn)品具有色彩豐富、雕刻精致、圖案優(yōu)美、立體感強的特點。但是由于工藝的技術要求、原料價值很高而且此項技藝史料缺乏,已經(jīng)失傳30多年。2011年初,張宇大師和夫人陳美華牽頭成立了寶螺鑲嵌工藝攻關小組,經(jīng)過近三個月的研究實驗,終于恢復了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工藝,制作了《十大名花》《蝶舞金秋》《四季芬芳》三件工藝精湛的寶螺鑲嵌產(chǎn)品。這三件作品無論從產(chǎn)品本身的經(jīng)濟價值還是從漆器的文化傳承價值來看,都十分珍貴。
對此,我們將征集的目光投向了張宇大師的代表作,并及時拜訪張宇大師,說明了意圖。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我們的想法與張宇大師的想法不謀而合,因為《十大名花》和《四季芬芳》兩件作品已經(jīng)被客商訂購,僅剩的這件《蝶舞金秋》已被張宇大師封存在自己的工作室,他不希望這件珍品離開揚州,而這件作品也是三件當中最為精美的。張宇大師對我們說:“我十分希望《蝶舞金秋》能夠保存進檔案館,這樣它就會永遠留在我們揚州,留在家鄉(xiāng),如果這件作品保不住,寶螺鑲嵌這門技藝有可能會再次失傳?!倍?,我們還了解到,張宇大師是帶病完成了這三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將來他也不會再制作此類大型作品,這就是說,僅剩的《蝶舞金秋》也可能是大師“寶螺鑲嵌”制作工藝的絕品。在聽到這番話后,我們百感交集,真希望立即將作品搬進庫房,但這又談何容易。因為作品雖然是張宇大師制作,但產(chǎn)權畢竟屬揚州漆器廠所有,而且這件作品僅從用料來講就已十分珍貴,另外的兩件作品都是以幾十萬的價格成交,如果能不花一分錢就將作品保存進檔案館更是難上加難,而且市檔案館也從未和揚州漆器廠打過交道。正在我們感到無所適從之時,張大師主動提出做“媒人”,幫我們和漆器廠的領導牽線,我們甚為感動。就這樣,局領導親自出面與揚州漆器廠領導展開了深入坦誠的溝通,最終大家一致認為留住《蝶舞金秋》對傳承揚州漆器絕技、實現(xiàn)揚州漆器廠長遠的經(jīng)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而且,作品保存進市檔案館也就進了保險庫,成為了國家所有,是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漆器廠領導最終答應將《蝶舞金秋》無償捐贈給揚州市檔案館永久保存。在捐贈的當日,市檔案館舉行了隆重的捐贈儀式,《揚州日報》《揚州晚報》《揚州時報》、揚州廣電總臺等媒體也到場進行了采訪報道。
寶螺鑲嵌《蝶舞金秋》征集進館,不僅豐富了館藏檔案資源,還增進了市檔案局館與揚州漆器廠和揚州工藝美術集團之間的工作聯(lián)系,與張大師的感情也更為深厚。去年,局領導通過私人關系,聯(lián)系了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的腎臟名專家為張宇大師作了身體檢查。市檔案局也受邀參加了揚州工藝美術集團為張宇大師舉辦的七十壽辰慶典,送上了賀壽花籃和生日蛋糕。如今,市檔案局館與大師本人和漆器廠形成了工作互動,只要工藝美術大師們有講學、創(chuàng)作等活動,我們都受邀參加并同步為大師們攝像、錄音,形成口述和聲像檔案資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在征集工作上付出的辛勤汗水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隨著檔案部門影響力和覆蓋面的逐步擴大,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們也由被動走向主動,征集到的檔案資料越來越多。館藏資源也逐步豐富起來。但我們深知,這些進步與發(fā)展,與世界名城的建設對檔案資源的要求相比,與揚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相比,還有相當?shù)牟罹?,我們深感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