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宏 成峰 余水全 李水連
腎動脈是供應腎臟血液的一個主要血管,腎動脈的病變會對相應的腎實質區(qū)域的血供產(chǎn)生嚴重影響。對腎的血供解剖變異進行充分了解對于腎性高血壓的診斷以及外科腎臟手術、介入治療、腎移植供者腎血管的評價、術后觀察療效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1]。目前在臨床上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為診斷腎血管性病變的一個金標準,然而該檢查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隨著多層螺旋CT(MSCT)技術迅猛發(fā)展,其對腎動脈病變的診斷準確性不斷提高[2]。為探討64排螺旋CT腎動脈成像(CTA)效果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對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展開CTA和DSA檢查,并以DSA為金標準對CTA的準確性進行評價?,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8例高血壓臨床患者。男72例,女56例,年齡 37~84 歲,平均(61.3±13.6)歲。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128例高血壓患者分別進行CTA和DSA檢查,以DSA檢測結果作為金標準對CTA的準確性進行評價。
1.2.2 檢查方法 CTA檢查:所用儀器為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機,掃描范圍自雙腎上緣以上的2 cm到雙腎下緣下方的3 cm,電壓為120 kV,電流為380 mA。腎動脈掃描采取對比劑追蹤Surestart程序,觸發(fā)點則是選擇腹主動脈雙腎節(jié)段的位置,觸發(fā)CT值設定為150 Hu,掃描范圍以及參數(shù)同平掃保持一致。首先采用A筒注射器對370 mgI/mL碘佛醇予以注射,控制速度在3.5 mL/s,而后再采用B筒注射器對20 mL生理鹽水予以注射沖管[3]。把所得的容積數(shù)據(jù)發(fā)送至Vitrea工作站,并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容積再現(xiàn)(VR)處理,獲得腎動脈的全貌圖進行分析。
DSA檢查:所用儀器為Artis zee floor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機,采取Seldinger穿刺技術對患者的雙腎動脈展開造影檢查[4]。
1.3 圖像評價 研究中采取雙盲法把圖像質量具體分成5個等級:Ⅰ級:圖像清晰,主干以及各級血管的充盈效果良好,且連續(xù),不存在偽影(5分);Ⅱ級:圖像滿意,主干以及一、二級血管充盈效果良好,且連續(xù),1~2段血管邊緣表現(xiàn)模糊,不存在錯層或者是階梯狀偽影出現(xiàn)(4分);Ⅲ級:圖像基本滿意,主干和一級血管的充盈效果良好且連續(xù),3~4段血管邊緣表現(xiàn)出明顯的模糊,不存在錯層以及階梯狀偽影(3分);Ⅳ級:圖像質量較差,主干的血管充盈效果一般,5段以上血管邊緣表現(xiàn)出明顯的模糊,存在錯層以及階梯狀偽影(2分);Ⅴ級:圖像質量很差,存在嚴重偽影,無法展開分析(1分)。腎動脈狹窄程度分成輕度(<50%)、中度(50%~74%)、重度(75%~99%)以及閉塞4個等級[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影響腎動脈CTA的因素(延遲時間、旋轉時間、對比劑單位劑量與注射速度)的比較采取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腎動脈成像的因素 影響腎動脈成像的因素包括有延遲時間、對比劑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比、旋轉時間、患者年齡、屏氣合作與否、血管鈣化情況等。其中以延遲時間、旋轉時間、對比劑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比等最為顯著。具體影響情況詳見表1~3。
表1 延遲時間對CTA成像效果的影響()
表1 延遲時間對CTA成像效果的影響()
注:以24~26 s為基準,與其余延遲時間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
圖像質量 <20 s 21~23 s 24~26 s 27~30 s >30 s例數(shù) 5 16 59 39 9評分 2.76±0.92 3.82±1.19 4.33±0.89 4.07±1.13 3.02±1.19 P值 <0.05 <0.05 - >0.05 <0.05
表2 旋轉時間對CTA成像效果的影響()
表2 旋轉時間對CTA成像效果的影響()
注:以0.25 s為基準,與其余旋轉時間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
圖像質量 0.25 s 0.40 s 0.50 s 0.75 s 1.00 s例數(shù) 58 39 18 10 3評分 4.48±0.92 3.98±1.09 3.33±1.09 3.07±1.16 2.55±1.12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3 對比劑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比對CTA效果影響()
表3 對比劑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比對CTA效果影響()
注:以2.0/3.5為基準,與其余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圖像質量評分比較
圖像質量 1.6/2.0 1.6/2.5 1.8/2.5 1.8/3.0 2.0/3.0 2.0/3.5例數(shù) 5 9 14 19 26 55評分 2.61±0.89 3.06±1.13 3.19±1.18 3.77±1.13 4.26±1.07 4.43±0.8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
2.2 CTA檢查結果準確性 經(jīng)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CTA檢查結果與DSA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圖1~2。
表4 CTA檢查結果與DSA檢查結果比較[n(%)]
圖1 患者男,血壓240/110mmHg,腎動脈CTA及DSA圖像 圖1 A:CTA檢出雙腎動脈主干近腹主動脈狹窄90%~95%;圖1 B:DSA檢查雙腎動脈狹窄93%
圖2 圖2 A:受延遲時間太長的腎動脈CTA圖像,Ⅳ級;圖2 B:受呼吸運動影響的腎動脈CTA圖像,Ⅲ級
3.1 影像腎動脈CTA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CTA成像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延遲時間、對比劑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比、旋轉時間、患者年齡、屏氣合作與否、血管鈣化情況等。其中以延遲時間、旋轉時間、對比劑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比等最為顯著。經(jīng)比較發(fā)現(xiàn),延遲時間在24~26 s時的圖像質量最佳,旋轉時間在0.25 s時成像效果最佳,對比劑單位劑量和注射速度比為2.0/3.5時成像效果最佳。并且研究中對CTA對動脈狹窄程度的檢查結果同DSA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CTA的檢查準確性較高。
3.2 腎動脈CTA的特點 研究中我們體會到腎動脈CTA的主要特點為:(1)掃描速度快,能夠對呼吸運動和血管搏動造成的偽影予以克服,針對腹部疾病的診斷準確性相對較高;(2)同時對雙側腎動脈以及動脈狹窄的部位、范圍、程度等進行顯示;(3)VR能夠立體、直觀地對腎動脈與周圍組織器官的空間關系進行清晰顯示;(4)MPR可在任意平面進行重建,在冠、矢狀位的一定層面上能夠對血管的走行關系以及狹窄程度等進行清晰的顯示。薄層MPR能夠有效減少皮質干擾,對細小分支進行更加清晰的顯示,同原始圖像進行比較使血管的連續(xù)性得到了保持,便于對血管走行及其鄰近關系展開觀察。
3.3 DSA與CTA的比較 因為對腎動脈狹窄的確診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傳統(tǒng)血管造影可以準確的發(fā)現(xiàn)血管狹窄并對其狹窄程度做出判斷,故其一直是作為診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但是創(chuàng)傷性檢查,且費用高,同時對高齡患者有一定的危險性。CTA是一種新的無創(chuàng)性技術三維重建圖像,可以多方位地觀察血管病變及其周圍血管情況,提供血管內(nèi)外的影像信息,特別對發(fā)現(xiàn)鈣化斑塊和測量斑塊造成官腔的狹窄程度具有明顯優(yōu)勢,不僅能顯示血管各個斷面及鈣化和軟斑塊,還可從整體上觀察軟斑塊的形態(tài)和位置,清晰顯示其長度、形態(tài)、范圍及鄰近管壁的關系,對臨床干預有重要意義。
CTA在診斷腎動脈疾病中是最有價值的成像方法之一,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法,在對腎動脈疾病篩查中完全可以和DSA媲美。
[1]譚理連,李揚彬.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仿真內(nèi)鏡技術對腎動脈狹窄的診斷與評價[J].放射學實踐,2009,7(2):130-132.
[2]吳國庚,周誠.多層螺旋CT腎動脈CTA的I晦床應用(附300例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8,13(10):714-716.
[3]李艷艷,沈彥坡,李會芝.16層螺旋CTA在腎動脈狹窄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9):4569-4597.
[4]余元新,梁長虹.多層螺旋CT腎動脈成像的圖像后處理技術及臨床應用[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9,14(2):96-98.
[5]彭令榮,韓希年.16層螺旋CT副腎動脈分析[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8,12(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