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華
(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中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方城473200)
益氣活血飲對缺血性心腦血管病血液流變影響60例
曹明華
(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中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方城473200)
目的 探討益氣活血飲對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血液流變的影響。方法 選擇來我院老年科進行住院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使用益氣活血飲,間隔一個月對血液流變學的指標進行一次測量。結(jié)果 被選入研究的患者在服用益氣活血飲一個月之后,血液流變指標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變。但是在服用了兩個月以上及三個月后,指標的數(shù)值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結(jié)論 益氣活血飲對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血液流變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對于該類疾病可以采取中醫(yī)傳統(tǒng)方法進行治療,值得臨床上的推廣。
益氣活血飲;缺血性心腦血管?。谎毫髯?/p>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該疾病一般都多出現(xiàn)微循環(huán)的障礙,時常會伴有血漿、血液濃度的升高,而且紅細胞的變形功能受到一定的損傷[1]。之前有專家在探討用中醫(yī)的方法來治療該疾病,取得了一些成績。近幾年,臨床治療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用益氣活血的方法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效果更好。為了研究益氣活血飲對于缺血性的心腦血管病血液流變的影響機理,本文系統(tǒng)地觀察了該藥對于臨床出現(xiàn)的癥狀以及指標改善的影響情況,來證實該藥的臨床價值,現(xiàn)在將實驗結(jié)果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來我院老年科進行住院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高血壓患者有12例,冠心病有22例,高血脂患者有7例,腦動脈硬化患者有19例;年齡為50~78歲。被選入研究的對象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有關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以及高血脂癥等病的診斷標準,進行臨床辨證為氣虛血瘀患者。臨床表現(xiàn)有:胸悶、心悸、健忘、氣短懶言、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舌暗、脈細。
1.2研究方法自行配制益氣活血飲。該藥由當歸、黃芪、黨參、丹參、酸棗、枸杞子、甘草和陳皮組成,通過科學的工藝進行制備,加工成口服液,每支的含量為10ml??诜咳諆纱?,每次兩支,連續(xù)服用3個月。間隔一個月對血液流變學的指標進行一次測量。采用的是血液黏度儀、血液細胞測定儀、DXC-300核孔濾膜紅細胞變形能力測定儀。治療期間不得服用其他對測試指標有影響的藥物。
表1 缺血性心腦血管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血液流變指標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變。但是再服用了兩個月以上及三個月后,指標的數(shù)值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見表1)。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的剛性指數(shù)在治療前后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血漿的黏度和紅細胞的聚集指數(shù)在治療前后也有明顯變化。這表明,益氣活血飲能夠改善氣虛血瘀型患者的指標。研究也發(fā)現(xiàn),益氣活血飲對于該疾病的臨床癥狀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包括:胸悶、肢體麻木、健忘、氣短懶言、神疲乏力等。
當血液中的酸堿平衡出現(xiàn)失調(diào),就會導致血液環(huán)境的惡化,血液一旦出現(xiàn)強酸性就誘發(fā)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它是危害著人們健康的常見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2]。近幾年,由于血液流變學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廣泛應用,對于本疾病的致病因素和治療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降低以及紅細胞的壓積增高等會使得血液的黏度增加,血流的阻力變大,影響血小板和紅細胞的聚集,導致微循環(huán)的障礙,最終形成此?。?]。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益氣活血飲對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能夠明顯地降低全血以及血漿的黏度,改變血小板和紅細胞的聚集性,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隨著指標的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也在隨之減輕。胸悶、肢體麻木、健忘、氣短懶言、神疲乏力等癥狀有了明顯地好轉(zhuǎn)。因此,也證實了益氣活血飲對于本病是有一定效果的,該藥具有一定的修復作用,能使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得到改善,具有延緩作用。當歸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能夠降低血小板的形成,減輕脂質(zhì)在血管壁的沉積;丹參可以使得血液的黏度降低;枸杞子可以滋肝補腎,益精明目;棗仁可以寧心補肝;黨參可以健脾益肺,補中益氣;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多種藥物合用,使得配伍更加嚴謹,有益氣活血、補肝益腎、健脾養(yǎng)心的功效。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飲對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血液流變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所以對于該類疾病可以采取中醫(yī)傳統(tǒng)方法進行治療,值得臨床上的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3,29(6):379.
[2]梁子鈞.血液流盤學基礎理論與臨床運用[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9,12(3):356-359.
[3]黃如訓,蘇鎮(zhèn)培.腦卒中[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69-27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38
:1672-2779(2013)-22-0050-01
楊 杰
201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