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忱 沙一嶺
(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民醫(yī)院,鶴崗154100)
四逆湯治療維持性腹膜透析中水負荷過重伴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
李 忱 沙一嶺
(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民醫(yī)院,鶴崗154100)
目的 探討四逆湯治療維持性腹膜透析中水腫伴心衰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符合診斷標準的腹膜透析的住院病人3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6例。治療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chǔ)上,加服四逆湯加麻黃,對照組僅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10天為1療程。結(jié)果治療組顯效6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顯效3例,有效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56.25%。兩組綜合療效比較,有明顯差異(α=0.05,P=0.04894)。結(jié)論 四逆湯治療維持性腹膜透析中水腫伴心衰優(yōu)于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差異有顯著性。
維持性腹膜透析;心功能衰竭;四逆湯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四逆湯治療維持性腹膜透析中水負荷過重伴心衰16例,并與僅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16例作對照,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住院病人3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齡51~75歲,平均66.5歲;透析史1~1.5年,尿量在500~1500ml之間,平均1.5年;其中心功能Ⅲ級9例,Ⅳ級7例。對照組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齡53~78歲,平均64.2歲;透析史0.7~1.6年,平均1.3年;其中心功能Ⅲ級10例,Ⅳ級6例。尿量在500~1300ml。兩組性別、年齡、病史、心功能分級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按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Framingham的心衰診斷標準[1],中醫(yī)辨證為心腎陽虛[2],主癥:心悸氣短,動則尤甚,身寒肢體冷。次癥:尿少浮腫或小便頻數(shù)或艱澀,腹脹,面色青灰,大便粘滯或伴便溏。舌脈:舌淡胖大或有齒痕,脈沉細或遲。符合主癥加次癥中任意三項加舌脈,即為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腎陽虛型。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
1.2.1.1西醫(yī)治療按常規(guī)給予休息、吸氧、限鹽、強心、利尿、擴血管等對癥處理。PD均選用2.5%,CAPD,連續(xù)治療10天;必要時小壺加入西地蘭0.4mg、速尿40~80mg。
1.2.1.2中醫(yī)治療給予溫陽化氣、活血利水中藥,藥用 (中藥顆粒劑,廣州一方制藥廠):制附子 (先煎)3g,紅參3g,干姜6g,炙甘草9g,麻黃6g,三七6g。每日1劑,開水溶解200ml,早晚2次分服,10劑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
1.2.2對照組采用上述西醫(yī)療法,療程同上。
2.1療效標準顯效:頸靜脈怒張消失,水腫消退,小便量增加,體重減輕4%以上,安靜狀態(tài)不喘,無明顯紫紺,雙肺偶爾聞及羅音,心率減至100次/min以下,三尖瓣區(qū)收縮期雜音消失或明顯減輕,肝臟回縮2cm以上,心功能改善達2級以上,生活能自理。有效:以上各項指標好轉(zhuǎn)或部分好轉(zhuǎn),心功能提高1級以上;無效:病情無變化或加重,心功能無改善。
2.2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2.3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Fisher's exact test法,進行n<40的四個表資料的檢驗,與對照組比較,α=0.05,P=0.0489,兩組療效不同,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本病屬中醫(yī)學“肺脹”“心痹”“心悸”“怔忡”“水腫”范疇,是肺、心系慢性疾病反復發(fā)作導致肺脾心腎諸陽皆虛、水濕停蓄、上凌心肺、旁溢胸腹所致。予四逆湯加減治療。四逆湯是治療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虛陽外越、真寒假熱證的代表方劑,陰寒內(nèi)盛,真陽衰微,非純陽之品,不足以破陰氣而振陽氣,故姜附在所必用。附子辛甘大熱 “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回生起死,非此不為功”。干姜辛熱專散里寒,助附子以通經(jīng)散寒,大有回陽之力。“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無附,難收斬將奪旗之功,有附無姜,難取堅壁不動之效”。故姜附并用,溫陽救逆,攝納無根之火。凡用純熱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所以方中又用炙甘草,一以調(diào)中補虛,一以緩姜附之燥烈,附子之熱,干姜之辛,甘草之甘,合為回陽救逆之要方,可挽垂絕之陽以引火歸元。麻黃有 “開鬼門”之功,可從汗解,給水以出路,而達宣肺利水消腫之目的。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附子、甘草、干姜 (四逆湯)和人參,有增強心肌收縮、提高心肌耐缺氧和抗自由基作用,對糾正心衰、保護心肌細胞及血管內(nèi)膜有顯著療效。麻黃[3]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擴張冠脈、腦、肌肉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腎功能等作用[4]。由于該方具有抗炎、利尿、強心、擴血管等諸多功能,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慢性心衰有協(xié)同作用。
[1]Eugene Braunwald.陳灝珠譯.心臟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07-426.
[2]沈淑靜.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方法簡釋[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4):596.
[3]吳雪榮.麻黃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5):173.
[4]陳曉城.麻黃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5,21(1):58-5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35
:1672-2779(2013)-22-0046-01
楊 杰
2013-09-15)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