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映 李雪珍
浮針聯(lián)合超短波治療肱骨外上髁炎效果觀察
吳利映 李雪珍
目的 觀察浮針聯(lián)合超短波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2年6月1日~2013年6 月1日來本院就診的87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針灸聯(lián)合超短波治療;治療組采用浮針聯(lián)合超短波實施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肱骨外上髁炎癥狀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肱骨外上髁炎癥狀控制時間和接受治療實際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治療期間未觀察到任何不良反應。結論 應用浮針聯(lián)合超短波治療肱骨外上髁炎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肱骨外上髁炎;浮針;超短波
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 是因急慢性損傷造成肱骨外上髁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 肘關節(jié)外側痛, 在用力握拳、伸腕時加重以致于不能持物;肱骨外上髁橈骨頭及二者之間有局限性極敏銳的壓痛, 肘關節(jié)活動受影響,伸腕抗阻試驗陽性[1]。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制動、封閉、口服消炎藥、外敷鎮(zhèn)痛藥膏以及理療等多種方法, 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療效, 但有相當一部分病例難以治愈或反復發(fā)作。浮針治療是符仲華老師經數年研究探索、首創(chuàng)的一種對疼痛能立即奏效的新療法, 因其獨特性, 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療效[2]。本研究應用浮針聯(lián)合超短波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取得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6月1日~2013年6月1日來本院就診的87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 其中門診50例, 住院37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中男38例, 女4例;患者年齡36~58歲,平均(48.4±1.7)歲;治療組患者中男39例, 女6例;患者年齡35~60歲, 平均(48.6±1.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兩組患者均先做超短波治療 采用達佳Dl-C-BⅡ型超短波治療儀, 將2個中號電極置患肢關節(jié)兩側, 襯墊5 cm, 使用頻率27.12 MHz, 輸出功率200 W, 20 min/次, 1次/d,以10次為1療程。做完超短波后對照組: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 取穴曲池、肘髎、阿是穴、外關、合谷, 常規(guī)消毒后, 選用25寸毫針,向下斜刺肘髎(1.2±0.2) mm, 直刺曲池、外關、合谷(1.2±0.2) mm。每次留針20 min, 留針期間行針2~3 次, 用強刺激手法針刺, 捻轉幅度為3~4圈, 捻轉頻率為每秒3~5個往復, 每次行針5~10 s, 1次/d, 10次為1療程[3]。治療組:采用符氏研制的直徑長32mm、粗0.6 mm中號浮針, 針具由針芯、軟套管及針座、保護套管構成?;颊呷∽换騻扰P位, 在痛點處做標記后常規(guī)消毒, 醫(yī)者手指消毒后, 右手持針,主要是以拇指、食指,挾持針柄, 左手拇指、食指挾持輔助針身, 在痛點上下或左右約6~8 mm處選一進針點, 針尖指向痛點, 針體與皮膚間保持15~30°的角度迅速刺入皮膚內, 達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后緩慢平行向前推進至痛點約1 cm處, 推進時稍稍提起,進行左右扇形反復運針數次, 每次30-60 min左右,運針深度一般掌握在25~35 mm之間, 再按壓痛點觀察疼痛是否減輕或緩解, 當疼痛緩解或減輕后抽出針芯, 用3M 親水性敷料(Tegaderm)固定留置針,留置針保持24 h,間隔1 d再行浮針, 10次為1療程。
1.2.2 注意禁忌 ①超短波治療儀在使用中要注意電極板與皮膚的距離應為4~5 mm, 當患者處于高熱、有嚴重的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治療部位有金屬異物、感覺障礙、腫瘤、出血、或出血傾向等以及孕婦、經期的婦女,嚴禁做超短波治療。治療中要經常詢問和巡視患者, 以免燙傷及意外發(fā)生。②浮針治療時, 避開皮膚上的瘢痕結節(jié)破損凹陷等處, 盡量避開淺表血管, 以免針刺時出血。③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時,患肢肘關節(jié)均自然彎曲, 約呈150°角, 兩組患者接受一個療程的治療, 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療效。
1.2.3 療效評價標準 以下列三項為指標:患者疼痛改善情況;肘關節(jié)活動度(內旋, 外旋)增加;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內容包括梳頭、洗臉、刷牙、解扣、系皮帶、提物、擰毛巾、穿衣等八項。每個動作完成情況分5級:0分, 不能完成;1分, 幫助下完成;2分, 部分完成;3分, 完成時間延長;4分, 正常完成;滿分為32分。① 臨床治愈:疼痛壓痛消失, 持物無疼痛, 肘部活動自如;ADL評分32。②有效:疼痛減輕, 肘部功能改善;ADL評分>28分。③無效:癥狀無改善。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或﹤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表1可見, 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肱骨外上髁炎病情治療效果比較
超短波療法是利用電容電極所發(fā)生的高頻電場的電能來進行治療的一種高頻電流療法, 人體在高頻電磁場的作用下, 人體的分子和離子產生振動、摩擦等反應, 在人體內產生內源性的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從而達到消炎、鎮(zhèn)痛、解痙、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強組織、再生、加速新陳代謝、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促進炎性增生物的軟化和吸收等作用。浮針療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針針具在局限性疼痛的周圍皮下淺筋膜進行掃散治療的一種針刺療法, 是從傳統(tǒng)針灸學和現代醫(yī)學相結合中演變而來的治療方法,其獲效速度較一般針灸方法更快, 針入痛消,大多數局限性疼痛可在幾分鐘內減緩或消除, 操作簡單, 療程短, 簡便易行, 無副作用和反作用, 也沒有藥物治療的毒作用, 不存在傳統(tǒng)針灸引起的斷針、滯針現象。浮針療法留管期間患者可以自由活動, 也不需要像傳統(tǒng)針灸療法那樣限定在治療床或椅上留針?;颊咭子诮邮? 浮針掃散和留針時間要具體視病情而定, 配合超短波治療, 可使血得溫而化, 得溫則行,從而溫陽散寒, 通絡止痛, 共達兼治之目的。
[1]吳孟超,吳在德, 吳肇漢.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744-745.
[2]周文軍,喻勇.浮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40例.西南國防醫(yī)藥, 2007,17(6):829.
[3]鞏昌鎮(zhèn),陳少宗.骨傷科疾病針灸治療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 2008,6(3):194-195.
R686
B
1674-9308(2013)04-0020-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3.04.010
523325 廣東醫(yī)學院附屬石龍博愛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