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珍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芳村中醫(yī)醫(yī)院供應室,廣東廣州 510360)
對高血壓患者進行中藥浴足護理干預的探討
魏偉珍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芳村中醫(yī)醫(yī)院供應室,廣東廣州 510360)
高血壓;中草藥;護理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的慢性疾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若失治誤治或護理不當,可導致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傷。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患者不斷增加,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壓病,中醫(yī)學將其歸為“眩暈”、“頭痛”等范疇?!吨嗅t(yī)臨床診斷術語·疾病部分》將高血壓病稱為“風?!?,是以眩暈、頭痛、血壓增高、脈弦為主要表現(xiàn)的眩暈類疾病。其病位多責之血脈及肝、心、腎。其病因多由風、火、痰、虛、瘀雜而為祟,如果先天稟賦不佳,肝腎不足、血脈虧虛,加之后天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起居失調,致使痰瘀互結、毒損絡脈、血壓升高。病機為陰陽失衡、氣血失調。證候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常見證型有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痰濁上蒙、瘀血阻竅、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等六型。中醫(yī)藥在高血壓病的防治方面顯示了獨特的優(yōu)勢,我們將12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2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觀察組加用中藥浴足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高血壓病患者120例。納入標準如下。①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1],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90mmHg;②意識清楚,可以語言或文字與研究者溝通;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如下。①患者意識不清,無法正常溝通;②合并嚴重感染,以及心、腦、腎等功能嚴重損害者;③拒絕參與該研究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中醫(yī)癥候分型依據(jù)《中醫(yī)內科學》[2]中眩暈的分型標準進行辨證分型。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70.32±9.17)歲;收縮壓為(172.65±10.53)mmHg,舒張壓為(97.23±9.45)mmHg;病程(15.8±7.9)年;證型為肝陽上亢型13例,肝火上炎型9例,痰濁上蒙型11例,瘀血阻竅型10例,氣血虧虛型7例,肝腎陰虛型10例。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71.35±8.94)歲;收縮壓(173.82±11.07)mmHg,舒張壓為(95.86± 10.20)mmHg;病程(14.9±8.6)年;證型為肝陽上亢型10例,肝火上炎型11例,痰濁上蒙型13例,瘀血阻竅型9例,氣血虧虛型8例,肝腎陰虛型9例。治療前2組性別、年齡、血壓、病程及中醫(yī)證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在西醫(y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一般常規(guī)高血壓護理方法,觀察患者病情,療程2周。觀察組在西醫(y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一般常規(guī)高血壓護理,同時予中藥浴足護理;中藥浴足方藥組成為吳茱萸10g,懷牛膝30g,川芎30g,夏枯草15g,桑寄生30g,夜交藤30g,天麻10g,肉桂10g,杜仲15g,鉤藤30g;方法為加水煎煮,沸后再煮20min,煎后去渣取汁200mL,以1∶10比例兌入溫水中,取汁溫熱39~42℃(或患者適應的溫度)倒入恒溫盆內,浸泡雙足至豐隆穴,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min,連續(xù)2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浴足期間隨時觀察臨床癥狀、中醫(yī)證候并做好記錄;監(jiān)測血壓,每日早晨6~7時由研究人員統(tǒng)一使用臺式水銀血壓計測量臥位右上肢血壓,測血壓前患者均需休息10min左右,取3次平均值,并登記。
1.4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2002年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療效判定標準[1-3]。
1.4.1 降壓療效評定標準: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有效,①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③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 mmHg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1.4.2 癥狀療效評定標準:主要癥狀包括眩暈、頭痛、耳鳴、心悸、煩躁、失眠、腰酸腿軟等。①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②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③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2.1 治療前后血壓比較:2組治療后血壓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觀察組降壓效果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
2.2 治療后降壓療效比較:觀察組降壓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降壓療效比較(n=60,例數(shù))
2.3 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比較:觀察組癥狀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臨床癥狀改善比較(n=60,例數(shù))
觀察組中不同中醫(yī)證型間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中各證型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例數(shù))
足浴治療法屬中醫(yī)外治法,至今已有3 000多年的歷史傳統(tǒng),清朝外治法祖師在《理渝駢文》中道:“臨臥濯足,三陰皆起于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陽而卻寒”。遠在《皇帝內經》中就記載了足部對人體健康的作用,“陽氣起于五趾之表,陰起起于五趾之里”。全身臟腑器官與足的關系密切,通過經絡與足相聯(lián),根據(jù)“上病下取”的理論,通過浴足達到治療全身臟腑器官疾病的目的。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邈把“足下暖”作為養(yǎng)生的一個重要內容?,F(xiàn)代藥理研究[4-5]表明,藥浴中的某些成分可經皮膚、汗腺、毛囊等吸收、滲透進人體內產生藥效,浴足可促使中藥透皮吸收,直接改善動脈血管壁的彈性,解除細小動脈的痙攣,使阻力血管擴張,外周血管總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壓;除藥物通過皮膚吸收發(fā)揮藥理作用外,熱水本身也可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經中樞神經,起到調節(jié)內臟器官功能的作用。
高血壓病歸為中醫(yī)學“眩暈”、“頭痛”等范疇,其主要病機在于臟腑氣血陰陽平衡失調,以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為主,其發(fā)病以本虛標實居多。《素問》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是基于對本病病機的認識。治療的關鍵是調整臟腑氣血陰陽,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西醫(yī)學關于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病因尚未闡明,目前認為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由于多種后天環(huán)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壓調節(jié)機制失代償所致。已有臨床研究[6-7]表明,中藥浴足治療高血壓療效確切。本研究中所用浴足方以補益肝腎,平肝活血利水為主,方中桑寄生、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懷牛膝,補肝腎,活血通經,利水通淋;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通絡;吳茱萸、肉桂,溫經通脈;川芎,活血行氣;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天麻、鉤藤,熄風止痙,平抑肝陽。全方合用,補益肝腎,平肝活血利水。現(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8-9]表明,懷牛膝、川芎、天麻、鉤藤、肉桂、吳茱萸、夏枯草均有降壓作用;其中懷牛膝、川芎、吳茱萸還有利尿作用,鉤藤有鈣拮抗作用,肉桂有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能明顯降低血壓和尿醛固酮量,增加尿量,天麻能增加動物血管的順應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可產生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
本研究側重于高血壓患者的中藥浴足護理,通過中藥浴足護理,使高血壓患者了解中藥浴足的作用,掌握浴足的正確方法,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浴足護理,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下降(P<0.05),患者臨床癥狀、中醫(yī)癥候積分等均有明顯改善(P<0.05);而觀察組治療后不同中醫(yī)證型間臨床癥狀改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不同中醫(yī)證型的高血壓患者均可使用該浴足方進行中醫(yī)護理。中藥浴足護理配合常規(guī)藥物治療高血壓的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
[2]陳湘君,金實,周亞濱,等.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393.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3.
[4]羅繼紅,翟立華,程廣書,等.中藥足浴輔助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120例[J].中醫(yī)研究,2010,23(9):58-60.
[5]孫洪.自擬中藥足浴方治療難治性高血壓63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5,12(6):25.
[6]黃桂寶,陳笑銀,張立軍,等.鄧鐵濤教授浴足方治療高血壓病3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08,40(5):37-38.
[7]吳煥林,嚴夏,劉澤銀,等.鄧鐵濤教授浴足方治療高血壓病32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01,33(12):36-37.
[8]雷載權,張廷模.中華臨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5.
[9]蔡永敏,任玉讓,王黎,等.最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49,217,219,303-326,403-404.
(本文編輯:劉斯靜)
R473.5
B
1007-3205(2013)11-1467-04
2013-02-05;
2013-08-03
魏偉珍(1977-),女,廣東廣州人,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芳村中醫(yī)醫(yī)院主管護師,從事內科疾病護理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3.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