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紅
武漢市第六醫(yī)院放射科,湖北武漢 420015
腎上腺位于腎周間隙內、體積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結構復雜,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之一,其功能狀態(tài)與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密切相關[1]。目前,超聲和CT掃描為腎上腺疾病的常規(guī)診斷方法,但是CT與超聲的圖像類型單一,且圖像對比度低于MRI檢查[2]。MRI掃描可以更直觀的觀察腎上腺的病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腎上腺疾病診斷以及制定手術方案具有一定的價值[3]。該研究為了探討MRI薄層掃描對腎上腺疾病的價值及優(yōu)勢,對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間的25例腎上腺疾病患者進行MRI檢查并與病理資料進行了對照,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在該院接受腎上腺MRI檢查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 9例。年齡范圍 33~78歲,平均年齡(56.5±8.6)歲。其中,腎上腺腺瘤11例,腎上腺轉移瘤9例,腎上腺皮質增生5例。所有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肥胖,血壓升高以及月經失調等。
采用西門子1.5ANAVTO MRI進行檢查,腎上腺掃描使用腹部4通道相控陣體線圈,25例患者均仰臥于MRI機床上,上肢上舉,在掃描時患者需屏住呼吸。先行MR平掃,常規(guī)橫斷面和冠狀面掃描,掃描參數為:冠狀面:True FISP 2D:TR=4.1ms,TE=2.0 ms,視野(FOV):350 cm×350 cm,層厚:3 mm,間距:1 mm,掃描時間 20 s。 橫斷位:HASTE 2D(T2WI):TR=1 200ms,TE=90ms,FOV:270 cm×360 cm, 層厚:3mm, 間距:1mm, 掃描時間 40 s;FLASH 2D(T1WI):TR=180 ms,TE=4.5 ms,FOV:270 cm×360cm,層厚:3 mm,間距:1 mm,掃描時間 25 ms;FLASH 2D(T1WI脂肪抑制序列):TR=180ms,TE=3.0ms,FOV:270 cm×360 cm,掃描時間 20 s;HASTE 2D(T2WI脂肪抑制序列):TR=1 200ms,TE=75ms,FOV:270 cm×360 cm,層厚:3mm,間距:1mm,掃描時間 28 s。 然后行動態(tài)增強快速動態(tài)三期掃描,重建后獲得三維多方位圖像,根據腎上腺的形態(tài)變化和輪廓的異常改變進行腎上腺疾病診斷。所有患者的MRI診斷結果均與病理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運用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與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
經病理資料證實,25例患者中,腎上腺腺瘤11例,其中發(fā)生于右側4例,左側7例。腎上腺轉移瘤9例,其中肺癌轉移7例,乳腺癌轉移2例。腎上腺皮質增生5例,均為結節(jié)狀增生。25例患者MRI掃描結果見表1。其中腎上腺腺瘤表現類圓形軟組織腫塊,邊界清,12~40mm,呈稍長T1稍長T2信號,增強顯示中等度強化。腎上腺轉移瘤表現結節(jié)狀腫塊,邊界清,18~34mm,呈稍長T1稍長T2信號,增強顯示中等強化。腎上腺皮質增生表現為腎上腺增大,局部結節(jié)狀突起,3~6 mm,呈稍長T1長T2信號,增強顯示強化不明顯。MRI的診斷結果均與病理資料符合。
腎上腺作為人體的內分泌器官之一,由于其體積小、位置特殊,與鄰近組織結構復雜,因此可能會受到周圍組織的影響而出現腎上腺腫瘤的假象,必須結合臨床癥狀才可對疾病進行診斷,以減少誤診的發(fā)生率[4]。腎上腺疾病還會造成腎上腺功能紊亂,嚴重影響到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影像學的診斷是腎上腺疾病的常用診斷方法之一,但由于影像學是基于觀察對象形態(tài)與輪廓的變化給予診斷的,而腎上腺由于其位置與構成較其他組織特殊,常規(guī)影像學診斷往往無法給予明確的診斷結果。MRI是由于通過磁共振現象進行成像,能夠通過調整回波時間和重復時間顯示同一個組織的T1加權、T2加權等成像結果,增強了觀察對象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度與可讀性,更容易觀察病變的腎上腺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且對人體無電離輻射的危害,對腎上腺疾病診斷以及制定手術方案具有極大的潛力[5]。
該組資料顯示,腎上腺腺瘤呈稍長T1稍長T2信號,增強顯示中等度強化。腎上腺轉移瘤呈稍長T1稍長T2信號,增強顯示中等強化。腎上腺皮質增生呈稍長T1長T2信號,增強顯示強化不明顯。MRI的診斷結果均與病理資料符合。提示MRI能夠顯示腎上腺與鄰近組織的關系以及腎上腺輪廓和形態(tài)的變化情況,腎上腺疾病由于其病理組織的特殊性質會與周圍組織形成對比,從而能夠為MRI診斷腎上腺疾病提供充分的依據,減少誤診的發(fā)生率。而超聲、CT等檢查技術由于所呈現的圖像類型單一,無法像MRI圖像一樣提供多種類型的圖像結果,所以對腎上腺疾病的診斷存在一定的誤診率。
表1 25例患者MRI薄層掃描結果
綜上所述,MRI薄層掃描能夠多序列、多方位地顯示人體的腎上腺,增強了觀察對象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度與可讀性。與CT、超聲等常規(guī)影像學手段相比,能夠更清晰、準確地顯示腎上腺,有助于觀察腎上腺病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且對人體無電離輻射損傷,為影像診斷腎上腺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在臨床診斷和制定手術方案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大范圍推廣。
[1]王夕富,白人駒,王嵩,等.腎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動態(tài)增強表現和血管生長相關性的初步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8):864-868.
[2]姜濤,林依東,鄧倩,等.MRI中B-FFE序列技術在腹部疾病中應用價值的探討[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3):162-162.
[3]吉金鐘,王勇,程敬亮,等.腎上腺占位病變的CTMRI診斷(附71例報告)[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22(8):44-48.
[4]葛亞麗,張勁松,鄭敏文,等.磁共振快T1加權序列在腹部疾病中的應用選擇[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9):85-86.
[5]田宗武,肖立志,謝愛民,等.腎上腺腫瘤的CT和MRI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6):46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