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苦修筑了一條移動互聯的高速路之后,整個電信業(yè)站在了十字路口,擦著汗水,盡顯迷惘。
好日子一去不返,以蘋果、谷歌為代表的輕型運營商正在重寫行業(yè)格局。看起來,電信運營商被管道化、邊緣化、低值化的趨勢已難逆轉,電信服務會和煤氣、水、電一樣回歸公用事業(yè)屬性。
塵歸塵、土歸土后,電信運營商們呢?劇情發(fā)展到這里,臺詞只剩下“不甘心”三個字。不甘心只做管道商、不甘心產業(yè)主導權旁落,更不甘心自己的主營業(yè)務被外來者分羹。
移動夢網時代,運營商把彩鈴、彩信、手機報做得風生水起,中國移動的飛信也一度占據IM市場前三名;但到了3G時代呢?App Store模式顛覆了移動夢網,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不但繞開了電信運營商直接面向消費者,微信、微博等新的溝通工具還不斷蠶食著語音、短信等電信業(yè)務。所以運營商做飛聊、翼聊、139說客、OPhone、沃Phone、沃商店、移動支付等移動互聯網產品,希望能重新奪回話語權,但結果呢?
緊接著“不甘心”而來的,是“很糾結”。電信基因與移動互聯網的皮囊是如此格格不入,哪怕是聲嘶力竭地喊出“去電信化”的口號來對互聯網充分示好,但運營商們的每一次“出軌”企圖,都會被巨大的慣性粉碎。那么,這些慣性是從何而來?真的沒有規(guī)避的例外嗎?
運營商還在掙扎。他們一步步試錯一點點總結,基地公司化,資本社會化,設立孵化基地,鼓勵內部創(chuàng)業(yè)。在所有央企中,電信運營商的改革走得最快,但與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網相比,動作仍然太慢。
不甘、糾結和掙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電信業(yè)整體焦慮的主旋律。沒有誰能置身事外。電信業(yè)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術與創(chuàng)新優(yōu)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被吞沒?管道是否仍有價值,如果真的有,那么價值到底在何處?仿佛在面對一整塊陌生的新大陸,電信業(yè)究竟該從哪里重塑帝國的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