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輝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江陰醫(yī)院內科,江蘇江陰,214400)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式,是冠心病患者緩解癥狀改善預后的重要治療措施[1]。由于介入技術本身特點及治療患者血管局部生理病理特點,介入治療圍術期的抗血小板治療至關重要,尤其是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雙聯(lián)抗血小板已經(jīng)成為PCI術后的常規(guī)治療措施[1-2]。然而,老年患者長期使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安全性并未得到大樣本臨床研究的證實[3]。本研究通過了解介入治療術后老年患者使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情況及安全性,以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jù)。
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到本院行PCI的老年患者208例,其中男144例,女64例,年齡60~83歲,平均 67.8±17.4)歲。排除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出血傾向患者、惡性腫瘤及嚴重肝腎功能減退患者,以及PCI術中或術后24 h內死亡患者。合并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病112例,高血脂 47例,糖尿病 90例。將上述患者按照病情分為2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組131例,穩(wěn)定性心絞痛(SAP)組 77例;131例ACS患者又根據(jù)年齡分為非高齡組89例,年齡<70歲,高齡組42例,年齡≥70歲。
患者PCI術前24 h均給予負荷劑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 mg,少數(shù)因既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而有出血高危風險患者,未追加負荷劑量的阿司匹林。術中均給予80~100 IU/kg肝素。術后所有患者均行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100mg阿司匹林作為長期基礎治療,并加用75 mg氯吡格雷。接受藥物洗脫支架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至少維持12個月[4]。根據(jù)患者是否有胃腸道疾病或潛在出血情況,考慮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根據(jù)患者術后情況,考慮給予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等藥物。
比較各個分組中患者的年齡、性別、危險因素等;觀察各個分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使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按病情分為ACS組和SAP組,一般情況及治療后情況比較結果見表1。ACS組在使用他汀類和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的比例明顯高于SAP組;ACS組在阿司匹林負荷量、阿司匹林長期維持和氯吡格雷負荷量的比例亦明顯高于SAP組。
ACS患者非高齡組和高齡組患者一般情況及治療后情況比較見表2。2組間在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方面有顯著性差異。
冠心病是常見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心血管疾病,PCI治療是冠心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然而術后支架的植入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使大量血小板聚集導致血栓形成。隨著時間推移,相關的血栓并發(fā)癥風險會顯著提高[5]。減少支架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是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尤其是藥物洗脫支架術后堅持至少1 a的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已經(jīng)成為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案。臨床研究表明,年齡是PCI術后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的影響因素,但研究多以70歲以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年齡≥70歲者是否能安全使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尚缺乏可靠的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支持[6]。
表1 ACS組和SAP組患者一般情況及治療后情況比較[n(%)]
表2 ACS患者非高齡組和高齡組患者一般情況及治療后情況比較[n(%)]
本研究首先將接受治療的老年患者按照病情分成ACS組和SAP組,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2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數(shù)據(jù)未列出)。同時,與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相比,ACS患者在PCI術后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負荷量有明顯增加,說明ACS患者病情發(fā)展迅速,需短時間內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血藥濃度,快速有效地抑制血栓的發(fā)展。雖然增加了ACS組患者的藥物負荷量,但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輕微出血以及嚴重出血患者的比例并沒有明顯增加,其他不良反應率也未見顯著提升,結果提示,與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相比,ACS患者需迅速有效抗血小板凝結,及時給予常規(guī)負荷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達到藥物的有效血藥濃度,不僅能有效抑制血栓的進一步發(fā)展,而且也不會明顯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的發(fā)生率。
鑒于高齡患者使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尚缺乏可靠地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的支持,本研究進一步將老年ACS患者分成了非高齡組(年齡<70歲)和高齡組(年齡≥70歲)。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高齡患者術后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負荷量以及維持治療時間與非高齡組相似,而且心血管事件、出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相似,說明高齡ACS患者術后采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安全性與非高齡患者是相似的;同時,多元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年齡、高血壓、高血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負荷量均不是ACS患者PCI術后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并發(fā)出血的獨立相關因素。
[1] 孫雨華.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依從性及其與預后的關系[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3):495.
[2] 胡爾西旦·那斯爾,祖麗菲婭·木沙.冠脈介入治療后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24):5238.
[3] Peter A H,Kelvin P,Nick A B.Manage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complicating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J].Q J M ed,2008,101:261.
[4] Siber S,Albertsson P,Aviles F F,et al.Guidelines for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task forc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05,26(8):804.
[5] 張俊江,常偉,秦小奎.72例老年患者在冠脈支架術后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安全性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2,33(28):6086.
[6] Eng W T,Cheuk K W,Peter H.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hospital discharge risk scorc accurately predicts long-term mortality pos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merican Heart J,2007,15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