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英文 閻麗 蘇尚賢 蘇應軍 黃黎
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較常見的損傷,約占交叉韌帶損傷的20%[1],而脛骨附著點骨折可以看成是特殊類型的后交叉韌帶損傷,對于有移位造成后抽屜試驗陽性病例有極強的手術必要性,Dejour等[2]發(fā)現(xiàn)認為80%的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有膝關節(jié)痛和骨性關節(jié)病的改變。近年來隨著對交叉韌帶的解剖及生物力學認識的加深,許多學者均主張積極手術治療;鄒鴻星等[3]認為應放松手術指征,因多數(shù)無移位的骨折,隨著膝關節(jié)的輕度活動或脛骨的重力作用發(fā)生移位,其次骨折片在關節(jié)液的浸泡中會明顯影響骨折的愈合,導致膝關節(jié)的功能喪失。目前手術治療有兩種方法,一是經腘窩后正中入路,該入路須顯露腘血管束,剝離廣泛,創(chuàng)傷大;另一種是關節(jié)鏡下復位內固定,雖然最大程度減少了創(chuàng)傷性,但鏡下復位難度大,難于做到牢靠固定,不能早期功能鍛煉,本文介紹借鑒后交叉韌帶Inlay重建技術入路, 在膝關節(jié)后側小切口入路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并評價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 從2006年6月-2011年6月共治療36例急性后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骨折,其中Ⅱ型21例(60%),Ⅲ型15例(40%),男28例,女8例,年齡19~58歲,平均33.8歲。交通傷22例,日常生活傷4例,運動性損傷10例。單純后交叉韌帶撕脫骨折28例;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2例;合并內側半月板損傷4例、外側半月板損傷2例。
1.2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作X線及CT檢查,根據(jù)Meyers和Mckeever分型法[4]進行分型診斷,Ⅰ型骨折用支具或石膏托固定保守治療;Ⅱ型骨折2+以上松弛度者及Ⅲ型骨折應用內固定,臨床懷疑合并其他損傷時作MRI檢查。
1.3 手術方法 麻醉成功后取俯臥位,大腿上1/3扎止血帶,切口自腘窩皮膚橫紋水平,沿腓腸肌內側頭內緣向遠端縱形切開約3~5 cm,切開皮膚及深筋膜,沿腓腸肌內側頭和半腱肌之間隙剝離,將腓腸肌內側頭及腘血管神經束拉向外側可顯露后關節(jié)囊,捫清關節(jié)線水平后切開后關節(jié)囊,顯露骨折區(qū),如骨折粉碎或患者體形肥胖,關節(jié)囊切口可適當延長1~2 cm,清理淤血塊后復位,先鉆入1~2支導針臨時固定,再用直徑2.7 mm鉆頭鉆孔,沿導針擰入1~2支4.0 mm空心釘加墊片固定。
1.4 合并損傷的處理 對于術前診斷有合并傷進行應取健側臥位,健側下肢屈髖屈膝臥于手術床上,在進行膝關節(jié)前部手術時將患者身體后傾,患側髖關節(jié)外旋外展;進行膝關節(jié)后部手術時將患者身體后傾,患側髖關節(jié)內旋內收。本組病例均先行內側副韌帶修補,半月板損傷的在關節(jié)鏡下作縫合或部分切除成形術。
1.5 術后處理 所有患者術后均佩帶卡盤式支具固定制動,無合并傷者術后3~4 d后進行CPM關節(jié)被動活動,4周內膝關節(jié)活動度在0°~90°范圍,術后6~8周膝關節(jié)活動恢復正常,并負重練習行走,有內側副韌帶損傷或半月板縫合術后需將膝關節(jié)伸直位制動3~4周再進行膝關節(jié)CPM練習。
本組病例統(tǒng)計從2006年6月-2011年6月總計36例。全部病例骨折分型都依據(jù)Meyers和Mckeever分型[5],Ⅱ型21例,Ⅲ型15例;手術中用1支空心釘固定23例;用2支空心釘固定13例;全部螺釘內固定時均使用金屬墊片,術后拍X線片均證實骨折達到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定期復查X線,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1.3個月。本組病例術后末次隨訪,Lysholm評分平均96.6分(86~100分)。后抽屜試驗陰性者31例(86.7%),<1+者5例(13.3%),無2+以上者。膝關節(jié)活動度正常者34例,屈膝活動受限者1例,伸膝活動受限者1例。所有患者骨折愈合后均未取出內固定物。
傳統(tǒng)標準的入路是經腘窩后正中切口,在腓腸肌內外側頭間隙解剖進入,手術中需解剖、分離腘血管神經束,雖顯露充分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易引起副損傷,為減少創(chuàng)傷,近些年有學者嘗試關節(jié)鏡下復位固定,王健全等[6]在關節(jié)鏡下縫合治療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療效滿意,但需建立膝關節(jié)多點入路,對關節(jié)鏡下操作技術要求很高,臨床上難于普及。我們也曾嘗試這種微創(chuàng)方法,術中需建立后內、后外入路,打通后間隔,術中需變換關節(jié)鏡入路,對關節(jié)鏡技術要求較高,主要不足是鏡下復位很難做到解剖對位及牢固固定,特別是粉碎骨折,術后需嚴格制動,不能早期功能鍛煉。
改進后入路是借鑒后交叉韌帶Inlay重建技術入路,術中既可以充分顯露后關節(jié)囊,又可以避免損傷腘窩重要結構,操作簡單、實用,骨折能直視下完成解剖復位及相對牢固固定,術后無須制動,能早期功能鍛煉。采用上述入路時,腘血管神經束在腓腸肌內側頭保護下牽向外側,不必顯露,術野外側是腓腸肌內側頭,內側是半腱肌,上緣是弓形復合體結構,下緣是斜向走形的腘肌。在腘肌上緣有一組血管是膝下動靜脈,術中應保護。后交叉韌帶起于股骨內髁的外側面,止于脛骨內外髁間的后側面,關節(jié)線以遠1 cm處[2]。術中可依據(jù)血腫部位或順后交叉韌帶走向尋找骨折端,術中用空心釘內固定時要注意脛骨平臺關節(jié)面與螺釘進入的角度,防止螺釘進入關節(jié)內。由于損傷部位及手術操作均在膝關節(jié)后側,術后易出現(xiàn)后關節(jié)囊瘢痕攣縮影響伸膝功能,因此術后功能鍛煉既要注意屈膝功能,也要關注伸膝功能,我們的經驗是術后疼痛反應緩解后每天至少被動伸膝鍛煉2~3次。改良小切口入路治療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骨折手術入路簡單、安全、顯露充分,復位及固定可靠,能早期行關節(jié)功能鍛煉,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1] Dechan D,Jpincaew ski L A.Arthoscopic reattach ment of anavul sion fracture of the tbial insertion of the poster or cruciate ligament[J].Arthroscopy,2001,17(4):422.
[2] Dejour H,Walch G,Peyrol J,et al.The natrualhistory of rupturl of the posterior cuciatl lyament[J].Revchir Orhop Raparatrice Appram,1988,74(1):35-43.
[3] 鄒鴻星,李潔,楊淮河,等.膝后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部骨折手術治療28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8(7):120.
[4] Meyers M H,Mckeewer F M.Fracture of the inter comdylar eminence of the tibia[J].J Bone Joint Surg(AM),1959,41(3):209-222.
[5] Clarke H D,Scott W N,Insall J N.Anatomy[J].Surgery of the knee,2001,57(1):13-77.
[6] 王健全,敖英芳,張隆,等.經關節(jié)鏡縫合治療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43(2):37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