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琴
【摘要】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都可以在預習中充分體現出來。預習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對文本進行前期學習之后,帶著自己發(fā)現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合作討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關于預習,我們要重視反饋,明確要求,讓其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
【關鍵詞】預習;反饋;要求;全程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那么,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預習要有反饋,要落到實處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許多老師都會布置預習的作業(yè),但卻未必會像批作業(yè)本一樣去認真檢查孩子的預習情況。人都是有惰性的,若沒有一定的監(jiān)督措施,有些孩子就會偷懶,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個觀念:預習作業(yè)就是沒有作業(yè)。這樣,布置預習作業(yè)就是空談。因此,布置預習作業(yè)以后,第二天上課之前老師可以翻翻孩子的課本,看看上面有沒有預習的痕跡,課堂上讓孩子讀讀課文,說說詞語的意思等,對做得好的同學要給予表揚和獎勵,對未完成的要給予一定的懲戒。根據孩子的預習情況設計分層的作業(yè),以此來激勵孩子認真預習,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二、預習要有明確的要求
平時,許多同學一聽老師說要預習,就把課文看了一遍了事,他們認為這就是預習了。其實這僅僅是預習的一個步驟,但還遠遠不夠。那么到底怎樣才算是預習昵?具體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讀——是預習中最基礎的一步。張?zhí)锶粝壬f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边@樣說來,預習中學生自讀課文,是非常重要的。
劃——這是預習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不太明白的語句。同學們在預習課文的時候,就要眼、腦、手并用,將遇到的這些問題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出來并先自己嘗試著解決。
思——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問題。古人云:“學貴有疑”。在預習課文時,思考問題,并進行質疑,是一種主動學習的行為。
查——查找資料。有一些文章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查閱一些背景資料,學起來才更輕松。學生查找資料拿到課堂上師生共同交流,把語文課的內容延伸到了課外,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了學生查找和整合資料的能力。
以上這些都是預習時的總體要求,我們在教學每篇課文之前,還要結合上面這些總的要求,從每篇課文的實際出發(fā),提出有針對性的預習提示,讓他們有的放矢地進入課文的前期學習,預習才具有實效性。我曾經聽過一個老師執(zhí)教的《望月》第一課時。上課伊始,老師就讓孩子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的預習收獲,孩子們交流得十分熱烈,當老師讓他們小組匯報時,孩子們無論是朗讀還是談對字詞的理解甚至小標題的概括都非常到位,對課文的梳理一氣呵成,老師除了適當的點撥之外幾乎沒有多說什么,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課堂如果沒有明確有效的預習指導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課后,與上課的老師進行交流,了解到老師根據第二天課堂上的教學目標設計了預習紙,讓孩子們進行了預習。老師把每個孩子的預習紙都認真進行了批閱,掌握孩子們預習的程度,再據此調整后面的教學。因為有了扎實的預習作鋪墊,課堂上才會呈現出開放的精彩。可見只有預習充分了,我們的課堂才會行云流水,不會一步三喘,疙疙瘩瘩,課堂效率才會提高。
三、預習并非是第一課時之前的專利
《現代漢語詞典》對預習的解釋是:預習就是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也就是說,只要課文沒學完,課前都可以預習。葉圣陶先生說:“預習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可見,預習還包括了對課文內容的分析、體會等,而不是單純的讀課文理解詞語理清文脈而己。所以,預習只在第一課時之前是個誤區(qū)。關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在講《孔子游春》中“論水”這一部分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水的這些品性,一定讓你聯想起與水有關的成語、名言、詩句、學過的課文、故事、人物等等,再細細默讀這段話,想想它的意思,寫寫自己所想到的。我想:雖然這段話是有些難度,但是我給了這樣的提示,他們肯定能想到很多。可是沒想到全班交流時能說出點什么來的學生很少,課堂總是陷入沉默,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我只能不停地提示,老師替代明顯,變成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課上完后我很苦惱:為什么學生會無話可說呢?幫助我磨課的周主任經驗豐富,她說:“課堂上你給孩子的時間太少,況且以前學過的內容可能孩子一時之間也想不起來。你可以事先布置預習作業(yè),給他們多一點的時間去閱讀、批注?!蔽液荏@訝:“這也可以預習嗎?”周主任說:“怎么不可以呢?每一節(jié)課之前都可以預習?!蔽覜Q定試試看,便在班里提出了預習的要求。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孩子們由“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想到了《長江之歌》,想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由“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想到了霍金,想到了海倫凱勒……課堂一掃上次的沉悶,不斷有令我驚喜的資源生成。比較兩堂課,之所以有這樣大的差別,預習功不可沒。課前預習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復習舊知,并以此來幫助學習新知。通過這次上課,我明白了預習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而不是第一課時前的專利。
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鉆研,好好地利用預習這個平臺,一定會讓我們的語文課上得更輕松更有效。磨好“預習”這把刀,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砍到更多的“柴”。提高課堂效率,從抓好預習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