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萱
【摘要】杜甫作為一代“詩圣”,以其心憂天下的精神境界、忠君愛國的道德情操讓世人敬仰,除此以外,杜甫也是極富人情味的平凡人,他對于親情、愛情和友情堅貞信守的態(tài)度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大學生在人格養(yǎng)成期內,受到誘惑意志容易動搖。讓大學生多與圣賢對話,以圣賢人格中的閃光點來促使大學生對自我修養(yǎng)的完善,以此實現(xiàn)更具價值的人生。
【關鍵詞】杜甫;人情味;教育啟示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我國唐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生活在唐帝國由極盛轉衰的時期,他的詩多以反映國家大事和民間疾苦為主,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但同時,杜甫也是極富人情味的平凡人,他對親情、愛情和友情的真摯、堅守和忠信,也讓他的道德人格折射出更具魅力的光芒。
學子在告別中學時代以后,踏入高校門檻,面臨一個全新環(huán)境,陌生的面孔,擁擠的宿舍,不斷變動的教室等,這都要求學生們要快速適應。自由安排的時間,豐富的社團活動,各種外來因素的誘惑,會讓一些自主能力不強的學生產生茫然、枯燥、苦悶、焦慮、失落等不良情緒。如果無法端正正確的價值觀,隨波逐流,荒唐度日,那么更多的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對親情只知索取不知回報,對愛情產生游戲心理,對友情感到淡漠無謂。
本文試圖從親情、愛情和友情三個方面闡述杜甫人格魅力中的閃光點,以圣人的優(yōu)良品格來引領當代的大學生,讓學生走近圣賢與圣人進行心靈對話,以此為學生以后的健康成長鋪路。
一、親情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儒家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在杜甫的心中,充滿著對天下的大愛,他憂國憂民,憐憫百姓,對眾生尚且如此,對待自己的家人,杜甫更是能做到孝悌仁慈。在他的詩作中,有很多都是為自己的親人而寫的。杜甫年幼的時候喪母,他的父親又長期在外作官,因而杜甫是由家在洛陽的姑姑撫養(yǎng)長大。天寶元年(742),杜甫三十歲那年,姑姑去世,杜甫寫了一篇《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記載有一年,杜甫與姑姑的兒子同時生病了,姑姑找來一位女巫算卦,女巫說房間的東南角比較吉利,于是姑姑把本來睡在東南隅的兒子,同杜甫調換了床位。后來杜甫病愈而姑姑的兒子卻夭折了。杜甫以這篇墓志來報答姑姑的深厚情誼,稱其為“義姑”,感激涕零。杜甫有四個弟弟,分別是杜穎、杜觀、杜占、杜豐,以及后來嫁韋氏的妹妹,都是繼母所生。當時的年代,適逢戰(zhàn)亂,杜甫長年漂泊在外,除三弟杜占跟隨杜甫流離四川外,其余弟、妹分居各地,都長年離散。盡管杜甫和他的弟妹是同父異母,但從他的詩作中,我們能體會到杜甫對手足不斷的關懷。比如“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保ā毒湃盏氰髦莩菢恰罚ⅰ八技也皆虑逑?,憶弟看云白日眠”(《恨別》)、“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月夜憶舍弟》)等,這些詩句都體現(xiàn)了杜甫在分別的時間里想念自己的親人,感情真摯,令人感懷。
反觀我們現(xiàn)在部分的學生,對親人只知索取,不知回報,好像親人對他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父母辛苦在外掙錢,不知體貼和感恩,只知伸手要錢,更有甚者,把父母賺來的辛苦錢,用在玩游戲、買名牌、吃喝玩樂上面,如果親人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施以埋怨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上海浦東機場發(fā)生過這樣一幕慘劇,赴日留學5年的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致其當場昏迷,生命垂危。問其原因,是因為母親無法支付高昂學費,兒子就懷恨在心,認為母親刻意刁難,故心生惡念,痛下殺機。以此為代表的一部分學生,就是因為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致使親情觀念淡薄,不懂去體貼和關心他人,只知以自己為中心,如果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可能就會做出過激行為。我們要學習古人精神文化中極具閃光點的一面,用杜甫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待親人寬厚孝悌的精神來教導感化當代的大學生,在每個人的心中都要種下一棵懂得體貼家人愛護手足的種子。
二、愛情
杜甫與他的妻子楊氏女大約在開元二十九年(741)結婚,當時杜甫三十歲,楊氏小他約十多歲,至此他再沒娶過小妾,兩人可謂是白頭偕老。在當時,唐代人娶妾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并且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很多詩句里如果對女人表達愛慕的詩句都與名妓風塵女有關,對于妻子,絕大多數人都只字未提,相比之下,杜甫則完全擺脫了士大夫的虛偽陋習。在他的眾多詩歌里,我們能體會到他對妻子繾綣的感情,比如在被叛軍俘虜在軍營中思念自己的妻子的詩句:“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保ā对乱埂罚┰陂L安為官時牽掛自己的妻子:“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保ā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在奔途中表達對妻子的歉疚:“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保ā讹w仙閣》)戰(zhàn)爭取得最后勝利時還不忘與妻子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從這點點滴滴的記錄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杜甫和他妻子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的深情。
進入到大學校園的青年大學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逐漸產生了接近異性、追求愛情的欲求,加之大學自由寬松的客觀條件,于是他們便產生了想了解和嘗試愛情的需要和行為。有些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戀愛觀,一旦遭到對方的拒絕,就會出現(xiàn)悲觀情緒影響學業(yè),更有甚者還尋死覓活,罔顧生命。還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男學生認為,有朋友或被異性追求是有能耐,反之則是無能的表現(xiàn)。在這種虛榮心理的暗示下,頻繁更換女友。這樣戀愛,由于只追求一時的感情滿足和快樂,缺乏明確的愛情基礎和目標,極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所以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戀愛觀是非常必要的,以古代圣人對于愛情的專一、互敬互愛來熏陶學生,不可把戀愛當成大學生活的全部重心,不要一有矛盾就做出偏激行為,也不要把戀愛當成虛榮的一項資本,要用真誠責任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端正戀愛觀這對于學生身心健康地發(fā)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三、友情
杜甫交游廣泛,一生朋友眾多,他是一個非??粗赜亚榈娜?,與李白、嚴武、高適、鄭虔、房琯、蘇源明等交往甚密。杜甫與李白于天寶三載(744)相識,當時李白遭遇政治失敗,被唐玄宗“散金放還”,仕途失意,在洛陽遇見杜甫,結為知己,然后一起漫游。在這一段親密無間的豪情歲月中,杜甫寫了很多詩贈李白,如《贈李白》、《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等。兩人分別以后,杜甫也寫下了很多想念李白的詩歌:“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夢李白》)等等。從這眾多的詩歌中,我們能感受到兩人之間真摯相惜的感情。對待朋友,杜甫能做到舍己忘我,不畏強權,仗義執(zhí)言。唐肅宗至德二載(757),當時唐肅宗當時聽信讒言,罷去房琯相位。房琯與杜甫是布衣之交,他看到房琯遭政敵讒毀,于是毅然上書,反對罷相,結果惹得唐肅宗勃然大怒,雖沒有被治罪,但從此被唐肅宗疏遠排擠。盡管這次事件讓杜甫的仕途遭到挫敗,但杜甫對他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感到后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杜甫對待朋友是真情真性,在朋友有難之時會毫不猶豫地施以援助,不以急難負友,一片赤誠之心,讓人動容。
而現(xiàn)在的一部分大學生,與人交往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對他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結交朋友開始會考慮家境、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在此基礎上認識的朋友往往都以利益為考量,能做到真誠相待的少之又少,有時為達目的甚至采用欺騙的方式,長此以往,自然會讓自己與朋友的距離越來越遠。有些大學生對友情意識非常淡薄,不會想去多了解身邊的同學,對于有難處的同學表現(xiàn)得非常麻木,不會積極溝通互相幫助,為人處世非常冷漠,畢業(yè)的時候,甚至連自己班上每個同學的名字都喊不出,對于集體活動也不熱衷,似乎自己不是班里成員的一份子,這些現(xiàn)象在高校中也是大量存在的。我們希望能讓更多的學生學習杜甫對待朋友熱忱仗義的方式,同學之間做到互敬互愛,互相鼓勵,互相提升,多與朋友交往,互通有無,朋友有難能做到雪中送炭,用真誠的心對待別人自然能得到別人真誠的回報。
現(xiàn)在是一個多元化的信息時代,很多大學生對面各式各樣的信息沖擊會感到茫然失措,不善于選擇和思考,易被物欲誘惑,價值取向也呈現(xiàn)多元化。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育工作者,對于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觀念之精髓,要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中國文化之精華,追求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杜甫詩歌中所流露出來的濃厚的人情味,他對家人的關懷,與妻子的互愛,對朋友的忠義,都是值得當代大學生去學習的。讓大學生能更多地了解圣賢的精神走進圣賢的內心,以圣賢自身的行為感化熏陶處于成長期接受期的學生,以此讓他們實現(xiàn)更具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