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fā)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在中國文學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其著名的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朝花夕拾》等。其著作都抨擊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殘酷。
[關鍵詞]揭露;批判;諷刺
一、魯迅先生生平的經(jīng)歷
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后,他不得不到農(nóng)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nóng)村。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把他與農(nóng)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后來離開家鄉(xiāng)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后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魯迅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yōu)異,使他在畢業(yè)后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后來進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現(xiàn)日本東北大學醫(yī)學部)。他選擇學醫(y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yī)學啟發(fā)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
二、魯迅先生的作品與思想
1918年5月15日,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新文化運動,推進了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這篇小說,大膽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滯落后的中國社會發(fā)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雖然魯迅的小說不多,卻都是意義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會的最底層,最底層的人民的生活才是體現(xiàn)現(xiàn)實的最大來源。他描寫的大多是祥林嫂,阿Q,孔乙己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悲劇命運。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tài)度,并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而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希望他們能有所覺悟,擁有做人的法則。魯迅對于權勢者有著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他們有權勢,卻沒有真誠與關心,對社會的進步?jīng)]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魯迅小說,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銳利的思想武器。中國語文教材里,魯迅的作品出現(xiàn)的最為頻繁。他作品的思想,是鼓舞人們創(chuàng)作的新歷史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遺產(chǎn)。魯迅先生的小說寫得是平凡人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激動的情節(jié),卻充滿了無窮的語言魅力,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膩與微妙。最充分體現(xiàn)魯迅先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從五四運動起,魯迅先生開始用雜文的方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diào)進行斗爭,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fā),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為中國散文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的文章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篇章短小精悍,筆墨凝練犀利,銳利如匕首投槍。
三、魯迅先生的精神傲骨
魯迅是最具正義感的人,他同情貧弱,心頃革命,呼號改革,倡導更新,痛恨不公,厭惡強權,乃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魯迅是最具獨立人格的人,他絕不攀附屈從,就像一棵矗立于高山之巔的巨松,傲然挺拔,堅如磐石。他“的確在時時的解剖別人,但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自己”。魯迅不是偉大而是偉岸,他是中國人的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中國人的理想的坐標。魯迅先生,對中國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對黑暗的堅韌反抗,對幾千年來封建禁錮下的中國人的精神進行徹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國人沖出思想的牢籠,獲得精神的解放,達到精神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他與黑暗苦斗,為光明苦爭,傲視權貴,對“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毫不妥協(xié),骨頭最硬;悲天憫人,為被壓在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吶喊疾呼,心地最善。勇猛、堅韌而悲壯地反抗絕望,苦苦奮斗了一生。他深刻的思想與精美的作品使他不僅在中國具有巨大價值。他的文章敲響了中國腐朽封建“吃人禮教”喪鐘,警醒中國人沉睡已久的民族意識,揭開國人的劣根性。流露出魯迅內(nèi)心深處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理解。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他“俯首甘為孺子?!保簧紴楦淖冋麄€民族的命運忙碌著;年輕時看到整個民族病弱的狀態(tài)激發(fā)了他學醫(yī)救國的志向,后來在日本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中國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棄醫(yī)從文,決心用自己手中的筆改變中國人的思想;他的著作無數(shù),其中《阿Q正傳》、《孔乙己》、《藥》、《狂人日記》等都深刻反映了當時畸形社會下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狀況。他的著作對當時的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人們?yōu)楦淖冎袊浜鬆顩r而努力奮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民族魂,這也是當時的人們在追悼會上蓋在他遺體上的三個字。最后可以說他是一個有思想、有民族大義、思想開放進步,時代造就的偉大的文學家。
作者簡介:韓晶(1980-),黑龍江大慶人,大慶鐵人中學,研究方向:閱讀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