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粉香
(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小學,江蘇 揚州 225800)
和諧是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和諧創(chuàng)造美,美在和諧中。在和諧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力得到提升,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師生得到共同發(fā)展。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追求和諧的課堂無疑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那么如何打造和諧課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現(xiàn)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沖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應“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嚴”,應“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的本色”(馬斯洛語),讓師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huán)境里一起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師生關系應亦師亦友。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更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的技巧,乃至求新、求異的思維。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如在教學完《三袋麥子》一課時,我讓學生說說小豬、小牛和小猴中你喜歡誰,有一個學生卻說:“我喜歡小豬。”一語驚四座,驚訝之余,我問:“你能不能說說理由?”這個學生說道:“我覺得小豬很會享受生活,這沒什么不好!”如果沒有師生平等的觀念,如果沒有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即使學生有了這樣的想法,會大膽說出來嗎?在平和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去發(fā)現(xiàn)和探求,才會有創(chuàng)造。
語文課堂應該是活躍的思想交流場所,是表達和表現(xiàn)自己的場所。善于讓別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別人;善于幫助別人,也樂于接受別人的幫助,既是未來融入社會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就是一種快樂,一種美的享受。我們不要在語文學習中把學生變成“魯濱遜”。
合作學習作為一個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形式上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戰(zhàn)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fā)展交往與審美能力,強調(diào)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當然,合作學習不能流于形式,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看起來非常熱鬧,實際學生交流得怎樣?這時老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diào)整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學習中合作和共享,是學習心理的一種需要,如能得到滿足,將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愉悅、甜美。
完美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間沒有任何的阻隔,沒有任何的塊狀感,它給人的感覺是高山流水,一瀉千里,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語文教學過程的流暢,講究的是能否從整體出發(fā)將教學內(nèi)容有機融合,能否用一條主線將教學內(nèi)容串起來,能否在步驟過渡間用精妙的語言把它連接起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里有宏觀的把握,也有微觀的藝術。在教學時,我總是先讓學生總覽全文,感知文章主要內(nèi)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學生跟教材的距離縮短。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決的問題,老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篩選有價值的、全班學生必須掌握、解決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再次細讀課文,甚至多次品讀課文,使學生跟課文的距離縮短到最小,讓學生的情感自然融入到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書,書中有我,達到合一的境界。在讀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識,感悟情感,品味語言,增強語感,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呈線型,而這條線就是學生的讀→問→思→讀→悟→解。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多、跳躍性比較大的時候,處理不好,教學過程就會出現(xiàn)塊狀的感覺。所以,教師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應精心編排問題的順序,并在問題的過渡上花心思。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雜亂,跳躍比較大,我們?nèi)园凑赵鹊捻樞蚪虒W,必定會產(chǎn)生塊狀的感覺,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就大打折扣。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可以重新編排順序將問題顯得有聯(lián)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前一個問題的解決為后一個問題作鋪墊,最后水到渠成,整條線索就會非常清楚。
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并使之長久地保持下去,甚至發(fā)展為研究的動力、方向,內(nèi)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語文教材內(nèi)容賦予文學、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豐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內(nèi)容的豐富性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還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這也留給老師許多發(fā)展的空間。
語文課堂教學,許多老師還停留在對教材的傳授、分析上,而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還沒有引起很多的思考,他們以為完成了對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是對教學的片面理解。筆者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不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語文能力。為此,在課堂教學時,應重視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閱讀量,激發(fā)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以期達到課堂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諧境界。如教學《江南春》這首詩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入古今中外有關描摹春天的詩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作者以聲寫春天,描寫了春光、春風、春雨,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以靜寫春天;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以畫寫春天,描寫春天陽光照射下美麗如畫的江山;朱熹的“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以樂寫春天;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以色寫春天。這些詩文大大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使課堂教學容量增加,同時也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到,春天歷來是人們歌詠贊美的對象,春天在人們心目中是值得永遠向往、盼望的季節(jié),愛春之情油然而生。
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學習邏輯上有意義的材料時,經(jīng)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學習者先前已經(jīng)學過的有關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義出現(xiàn)和提高這些意義的組織和保持量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進行的。”同時,他又指出:“如果認知結構是明晰的、穩(wěn)定的和適當?shù)亟M織起來的,那么就會產(chǎn)生正確的和毫不含糊的意義,并有助于保持這些意義的分離強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認知結構是不穩(wěn)定的、不清晰的、雜亂無章的或者混亂地組織起來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礙有意義的學習和保持?!闭J知結構的理論告訴我們:遷移是指先前的經(jīng)驗對當前的學習的影響。先前的經(jīng)驗對當前的學習起幫助的、積極的、正面的影響的是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我們在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要根據(jù)認知規(guī)律,使后學習對象與前學習對象保持信息的聯(lián)系,保持結構的一致,這樣,就使增補的教學內(nèi)容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達到互相輝映、水乳交融的和諧狀態(tài)。讓學生把習得的內(nèi)容應用于類似的新的學習情景中去,即由課內(nèi)到課外,促使學生對學得的知識能力重組和擴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類推的能力。
平等、合作、流暢、有效是語文課堂教學和諧美的主旋律。和諧的語文課堂,給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和諧的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沃土。構建和諧的課堂,就是要給學生開拓一片充滿快樂的土地,讓他們茁壯成長,享受新課改的陽光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