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沖(江蘇省灌云縣實驗中學)
精巧·精妙·精準·精當
——生態(tài)、高效語文課堂的設計策略
王 沖(江蘇省灌云縣實驗中學)
生態(tài)、高效的語文課堂是返璞歸真的本色教學,應摒棄一切不需要的奢華和作秀。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要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生態(tài)、高效,教學設計是關鍵。那么,應怎樣進行教學設計呢?筆者以為主要應做到“四精”,即:導入設計要“精巧”,教學過程設計要“精妙”,主問題設計要“精準”,學生活動設計要“精當”。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是這樣,好的開頭對成功至關重要。正如語文教育前輩于漪老師所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币虼?,語文課的導入設計不可忽視,更不可馬虎了事。精巧的導入設計能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文本,進入有效的閱讀狀態(tài),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授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時,筆者從學生熟知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句名言引入,啟發(fā)學生在閱讀中注重人物的性格分析,迅速理解小說的主旨。當然,課堂的導入設計也未必要引導學生迅速地進入文本,精巧的課堂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最終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高效性。如教授《給我的孩子們》,筆者用多媒體展示作者豐子愷的幾幅漫畫,讓學生迅速進入活潑有序、寬松和諧、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流程,流程的科學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F(xiàn)今的情況往往是: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很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會絞盡腦汁搜集許多資料,點點面面考慮很多,恨不得把所有好的設計都用上,設置了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還來不及回味便匆匆地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整個課堂教學成了趕場子的表演。學生所有的學習行為都被限制在一個又一個周密詳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上課成為教師演示教案的過程。然而,這樣的面面俱到浮光掠影、頭緒諸多,容易造成教學沒有重點,不能落到實處,學生印象不深刻。
教學過程設計要立主腦——圍繞、指向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點,減頭緒——化零為整、化繁為簡、不枝不蔓、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的課堂設計才能高屋建瓴、綱舉目張,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教授《甜甜的泥土》一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過程:1.用幾個動詞將線索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2.用多種形式讀課文,品味詞語、句子,由此分析王小亮的形象,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3.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想象,假如你是王小亮的同學,你會為王小亮送什么禮物?寫出理由。整個教學過程簡潔明晰,以發(fā)展語言、運用語言為主線,把復述、朗讀、感悟、想象巧妙整合,使學生充分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也就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的高效。
語文文本分析的課堂,往往需要設計主問題。“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的,是指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chuàng)造的核心提問或問題。主問題設計的好處是可以簡化頭緒,減少課堂教學中大量的無效提問,讓學生真正占有時間、解決問題,真正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其次,它可以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品讀,起到“一線串珠解全文”的作用,徹底改變以往那種肢解課文、一講到底、“碎問碎答”的弊端。因此,主問題的設計也不可隨意,要在認真分析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力求“精準”。如教授陸蠡的散文《囚綠記》,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我扣住標題設計了兩個主問題:1.“我”為什么要“囚綠”?2.為什么最后“我”讓“綠囚”恢復了自由?課堂上學生由解讀標題切入文本,以點帶面,輕松高效地完成了對整篇課文的解讀??梢娋珳实闹鲉栴}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避免提問的泛濫和枝蔓,高效地讀出文本的真意。
在倡導以學生為主的今天,許多教師的課堂都過于注重活動的豐富和形式的熱鬧,是談不上“精當”的。還有很多教師把“學生活動”等同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把“分組活動”“角色扮演”當成了體現(xiàn)新《課標》精神的一個重要標志。于是,每一節(jié)課都形成了一種模式,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就是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發(fā)表意見,教師鼓勵學生。課堂看似熱熱鬧鬧、笑聲融融、掌聲陣陣,實際上卻華而不實。這表面的活躍不得不引發(fā)我們的深思:是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學生分組討論呢?我認為,學生一個人無法解決、而為理解文本又必須解決的問題,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如教授《背影》“父親爬月臺”一節(jié),有教師樂此不疲地讓一位男生表演父親爬月臺的一幕。殊不知,父愛如山,學生怎么能表現(xiàn)出來?作為“觀眾”的學生又如何能從他假意的表演中真實地感受到父親的偉大之處呢?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與情感體驗,表演不具有真情實意,不能激起“觀眾”的情感漣漪,此類活動便只能流于形式。我認為,這篇課文最值得進行探究的“精當”的學生活動應設計如下:為什么父親的背影令作者不能忘記?因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既是理解文章寫法的關鍵,也是把握文章情感的關鍵,實在是不可不知、不可不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