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第一中學)
將“追問”進行到底
——基于兩次優(yōu)質(zhì)課評比的思考和研究
俞曉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第一中學)
剛參加完兩次優(yōu)質(zhì)課的評比活動,心頭有頗多感受。兩堂課(《風箏》《偉大的悲劇》)經(jīng)過多次的磨課,不斷地改稿。但每次試教,遇到不同的學生,依然有太多預設不到的“意外”。而要“化險為夷”,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智慧追問”。受此啟發(fā),結(jié)合兩次優(yōu)質(zhì)課評比的親身體驗和平時的教學實踐,我開展了“初中語文有效課堂之智慧追問”的研究活動,將“追問”進行到底。
新課程理念要求文本的解讀應呈開放的姿態(tài),實現(xiàn)師生的“平等對話”。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追問是有效的催化劑。平等、深入的對話使教學更具有效性,師生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會激活思想的火花。
然而真實課堂上,追問的實際操作,卻也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陶行知先生云:“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备鶕?jù)以往課堂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教師在課堂追問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追問時機,不善捕捉;追問數(shù)量,不懂控制;追問質(zhì)量,淺顯瑣碎;追問語言,簡單貧乏;追問指向,模糊不清。
追問是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后續(xù)動作”,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問題回答結(jié)束后的“下一個”教學步驟和教學策略,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學習永遠是追問的,然而追問難以預設。所以,從實質(zhì)上來說,追問其實就是所謂的“急中生智”,這也充分說明為什么追問會是教師教學機智的直觀表現(xiàn),它需要教師是個智慧的人。只有在“智慧的追問”中,教師和學生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激活思想的火花。
“智慧追問”能暴露學生真實的思維進程,便于教師把握教學,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更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思維,培養(yǎng)學生喜思善辯的理性思維,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那么,何時進行追問、追問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追問,是對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作“即時”的點撥和有效的控制,讓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這“即時”就是我們所要把握的時機、要掌握的“火候”。
(1)追問于混沌狀態(tài)。不確定性和無序性,是思維混沌狀態(tài)的重要特點,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說的也許正是這種現(xiàn)象。而學生的思維一旦出現(xiàn)了混沌狀態(tài),其實也就出現(xiàn)了一個值得我們?nèi)グ盐盏摹傲紮C”,一個需要教師適時追問、點撥的時機。這個時候教師不能“袖手旁觀”,恰當?shù)淖穯?,或許就會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追問于臨界狀態(tài)。追問追求的是一種“激活效應”,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由活躍到受阻、似懂非懂時實施追問,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臨界點上產(chǎn)生頓悟、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
(3)追問于僵持狀態(tài)。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情況下不太可能是一帆風順、暢通無阻的,總會有暫時停滯、相持不下的時候,特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思維難度時,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個時機加以追問,或許就能突破“僵持”的“瓶頸”。
(1)“引”——由淺入深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若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對一些較難較深、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要適當進行“深題淺問”的處理。這種連續(xù)提問,意在化難為易。
例如《背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由學生語言中的“外表”一詞,引發(fā)長達11次的追問。通過追問父親衣服的顏色,引導學生梳理出父親“奔喪”的背景;追問衣服布料引出“家境慘淡”;最后在理解了父親承受兩種巨大壓力的基礎上,通過高度對比,追問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這一主旨??芍^化難為易,由淺入深。
(2)“接”——順理成章
課堂教學中,前后內(nèi)容的銜接與轉(zhuǎn)換,兩者之間需要必要的過渡,如果直接跳到下一個知識點,勢必給學生帶來認知障礙。知識銜接點的問題設計,彰顯著教師的教育智慧。
《偉大的悲劇》對于初一新生來說篇幅較長,采用一課時進行優(yōu)質(zhì)課評比,無疑給參賽者出了一個大難題。文本必須要解讀,而且還得讓學生讀明白,時間只有40分鐘?!疤y了”是我當時最大的感慨。
要找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絕妙切入點,并由此串起整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談何容易。賽后有評課教師向我推薦了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點:文章的最后一段“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p>
這是文章的主旨句,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大部分學生在預習之后,依然無法理解這句話的確切含義。假如整堂課始終圍繞這一主旨句展開教學,通過追問“一個人指誰”“什么是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如何理解搏斗”“如何理解心靈高尚”“為何作者上升到一切時代”,以追問串聯(lián)起課文內(nèi)容,課堂效果應該很不錯。
這個思路是在賽后才想到的,雖然并未實施,但由一個主問題的生發(fā),通過不斷追問,銜接起整篇文章,達到解決學生疑難的效果,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3)“挑”——一石激浪
朱熹言:“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痹趯W習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選擇學生學習過程中看似尋常處、無疑處設置問題,揭開學生認識上的“疑點”“盲點”等,激起思維的波瀾,促使學生醒悟、警覺,實現(xiàn)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的轉(zhuǎn)化。
例如教授《春酒》一課,在賞析“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一句時,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學生已能理解選段文字對人物刻畫的作用。似乎順理成章,已經(jīng)完成解讀任務,但教師仍不滿足于此。在學生無疑之處“蜜蜂似的”挑起“事端”,尋找學生認識上的“盲點”,打破平衡。一句“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成蜜蜂似的。蜜蜂好看嗎?”人為制造認知沖突,引發(fā)思維的波瀾,實現(xiàn)認知轉(zhuǎn)化。
(4)“撥”——自悟自醒
語文學習離不開“悟”。記得特級教師王耀君曾如此說:“‘語文’應該叫‘悟文’。”可見,只有學生真正理解、領悟,才是成功。平時的教學中,面對一個典型錯誤的出現(xiàn),教師往往沉不住氣,急于“一棍子打死”,這樣勢必掩蓋問題出現(xiàn)的根源,也就做不到“對癥下藥”。但若延遲判斷,把“球”再踢給學生,采取追問導引的方法,把學生的錯誤釣出來,擺在桌面上,在學生心悅誠服后,必定會有一番醒悟、一番長進。
在教授《羚羊木雕》一課時,我設置了“評價文中人物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中有兩處,學生對人物的評價用詞不確切。一處是關于“我”的:“我見她特別喜歡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來遞到她的手上說:‘送給你,咱倆永遠是好朋友……永遠!’”一個學生評價如下:“從‘我’見萬芳喜歡羚羊就送給她的行為中,看出‘我’很大方?!憋@然此處用“大方”一詞來形容,還有些偏頗。于是我追問道:“假如是老師我喜歡這只羚羊,你覺得文中的‘我’會送嗎?”另一個學生早已按捺不住,舉手示意:“我覺得應該是‘重情義’,因為‘我’把萬芳當做最要好的朋友,只要她喜歡的東西,‘我’都能給她?!薄翱磥怼摇延亚榭吹米钪?,送東西是為了證明這點。”我用眼神示意了第一位回答問題的學生,他微笑地點點頭。另一處關于“萬芳媽媽”:“看我待會兒揍她!”同樣,學生單一地評價為“很兇”。我以“真的很兇嗎”追問,學生聯(lián)系了其他語言,明白了用“嚴格”評價更確切。
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評價某個人物”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在措辭上把握不好分寸。特別是初一學生或者是閱讀能力差的孩子,犯錯的幾率更高。如何教學才能立竿見影呢?把學生的錯誤釣出來,擺在桌面上,讓學生自悟自醒。實踐證明以上的追問方式很有效。
(5)“挖”——畫龍點睛
探究是畫龍,追問是點睛。有很多問題我們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利用合情推理得到了猜想,此時學生的思維處于感性的高度,若沒有“為什么”的追問引渡,學生只能在知識海洋的岸邊徘徊,并容易產(chǎn)生誤解,犯下想當然的錯誤。若在此時探本溯源,適時追問,就可能把學生由感知推向理性,在說理中練就自己的理性精神,使得合情推理與邏輯推理產(chǎn)生共振,奏出美妙的樂章。
《風箏》一文的教學中,當解讀完“癡迷于風箏的小兄弟”和“我粗暴地弄壞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偷做的風箏”兩句后,我追問:“‘我’為什么這樣做?”學生展開了積極的思維活動。很快答案有了:“文中寫到‘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我順勢追問:“你能理解哥哥的行為嗎?”“不能。因為小孩子玩兒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哥哥居然這樣對待弟弟,太無情了。”追問:“哥哥真的是無情嗎?”此時插入一段背景介紹:魯迅十六歲時,父親憂憤成疾,每天出入于當鋪和藥店之間的魯迅依然無法挽救父親的生命,家道中落,作為長子的他只能站出來保護家人。于是,魯迅用自己接受的封建教育思想繼續(xù)教育弟弟,希望弟弟早日有所作為。學生因此得出結(jié)論:“誤解和沖突中包藏著濃濃的手足親情?!?/p>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深“挖”,如同加入“味精”,容易誘發(fā)學生“食欲”般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fā)學生“品味式”的思考或討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良好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學機智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智慧追問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總結(jié),才能使追問的教學機智從有痕到無痕,從偶然性轉(zhuǎn)為常態(tài)性。
參考資料:
1.許華鋒《把握追問時機構(gòu)建有效課堂》,《教學與管理》2012年第8期。
2.袁春華《讓有效提問牽引高效課堂》,《考試周刊》2009年第45期。
3.于卓琳《有效追問使課堂靈動而深邃》,《語文建設》2012年第2期。
4.洪松舟、盧正芝《我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十余年回顧與反思》,《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12期。